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582|回复: 4

压力之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2-24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贴自《深圳周刊》   有些时候真的觉得好像背后有一个魔鬼在紧紧追来,如果稍稍停下来歇一口气,就会立即被魔鬼吞噬。所以我们只有永无休止地跑着,虽然我们已经很累,虽然已经搞不清到底是为什么在奔跑……   压力,这个工业化社会以来的新名词,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在世上生存的必须代价。有人断言深圳是中国压力指数最高的城市,不知他们有没有什么量化的标准,但只要有心观察一下深圳人的面部表情,似乎多少可以体会到深圳生存带给人的紧张感。你可以观察到欲求之脸上伴随着的那几许焦虑、浮躁、惶恐甚至麻木的表情;你也可以注意到在这个讲究效率为准则的城市中人们行为的夸张和变形;你甚至还可以感觉到那些灵魂渐渐陷入卑微懦弱无耻中的危险。深圳和任何大都市一样都无法避免地体现着某种极端化,深圳的极端就在于突显了人作为经济个体的特点。所以,在深圳,经济压力是一切压力的根本。   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每个人都无处可逃。有时我们会不负责任地说,谁谁谁生活得好轻松,但看了一圈才发觉,每个人都不容易。就像我们以下的采访告诉大家的那样,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各种身份的人都有压力。   到底是谁把压力给了我们?有时我们听说:“领导给我压力”;有时是“父母给我压力”;有时又听到“我喜欢给自己加压力”。但根本上还是社会的发展需求、人的欲求和人性之间构成的一种紧张关系。   著名作家亨利·米勒说过,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就在于理性不断迫使现代人屈从于现代文明所形成的一套传统。的确,有时我们非常无奈地去遵循一些我们并非真正认同的东西。但同时,压力其实又是一种很主观的概念,和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密切相关。比如很多人从过去压力相对较小的生活环境来到深圳,可能正是因为对生活有某种更高的期待与梦想,或许也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抗争,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自然会有意识回避掉很多压力,就像很多人最终离开深圳回到故地。   对于压力,我们中有的人反应过于脆弱敏感,稍稍有点压力就退缩,而有些人似乎又有受虐狂的倾向,再多的压力都可以不顾健康地去承受。我们面对的压力是如此不同,面对压力的我们也是如此不同,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存现状做一次直面的审视。这次对压力的专门讨论,它的意义在于某种基于人文的关怀,但或许其中的倾诉宣泄和共鸣本身也是意义的一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2-24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样的年龄 一样的压力   (21-29岁)   他们成长于一个强调自我和追求个人奋斗的时代。他们相信未来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打造,相信一切成功来自于自己的能力;然而短暂的人生历练却也使他们开始认识到生活的残酷,于是他们又呈现出不知所措的一面,神态茫然。他们还是焦躁、有点用心的一群,身边任何人的成功都会刺激、诱惑他们。他们比自己的父辈更强烈地感受到金钱的力量,他们大张旗鼓地以一个具体的数字作为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发誓没有房子和车子绝不谈婚嫁……他们那股子劲头让人觉得,他们将在30岁时拥有世界。   不想只是活着   蔡先生 25岁 2000年来到深圳,现为某网络公司经理   我是一个IT人,但是生活得一点也不风光:不足3000元的月薪使我拮据到不晓得“体面”为何物,吃饭让女生付钱是常有的事。   我任职的公司专门为深圳的一些企业提供C2C的商业平台,因没有业务快倒闭了。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开始裁员,我作为公司的骨干“有幸”留了下来,目前全公司加老板在内共5个人。我也想过跳槽,但不是名校出身在深圳跳槽难免底气不足。而且,现在网络公司普遍不景气也不缺人,跳到哪里待遇都差不多。更重要的是,老板对我们几个人许诺,只要我们留下来一起闯,就都算公司的股东,有朝一日……创业的概念太有诱惑力了,所以我没有跳槽。   理论上C2C有很好的前景,但事实却是,它就快因熬不过业界寒冬而夭折了。深圳有很多中小企业,为它们设计产品网页,建立互动的商业交流平台是我们的市场目标。但当我唾沫横飞地向小企业的老板们描述网页可能拓宽营销渠道时,他们一句:“你们怎样推广这个网页?万一没人点击怎么办?那不是烧钱吗?”就会让我哑口无言。全公司把宝都押在了我这个“市场部经理”的身上,我也想努力杀出一条生路,每天四处推销业务,看尽别人的脸色依然没法拉回一单业务,这和起初的“创业”的构想差得太远。创业的失败让公司的每个人都承受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生存压力。 离春节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我的存款是600元,付了这个月的房租后剩50元,回家过年简直是奢望,我不止        一次偷偷地哭。深圳这个地方,衡量一人的成就不外乎就是看他有没有房有没有车,而我一无所有。值得庆幸的是,我很年轻,压力就是我的动力。   两难的选择   何女士 28岁 某外企职员   从大学毕业至今,我先后到过三家外企,过着“不停地工作”的生活,中间抽空儿把婚给结了,连婚假都没休满就又开始工作。我先生也在外企工作,比我还忙,除了结婚的时候陪我去了一趟大连之外,我们没有一起旅行过,因为大家的时间总调不到一块。在外企工作意味着“不进则退”,既然选择了发展事业,也只好暂时放弃别的要求了,包括养育后代。   我最近刚被提升为中层管理人员,上司对我也比较器重,如果这个时候跑去生孩子,那么前几年在工作上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而且,我和我先生都在进修硕士研究生课程,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诸如生育等事儿。   也有朋友劝我,工作之于女人并不是最重要的,我无言以对。生活在这个分工日趋专业、竞争激烈以及经验日渐和年龄脱钩的年代里,光是维持一份报酬可观的职业已是相当不容易了。而且,深圳不同于内地,女人可以放心地去怀孕、生孩子,那份工作还好好地等在那里。如今虽说有法定产假这回事,但是以前的职位多半保不住。我的前任,一个出色的女性,生完孩子复工,已从部门主管被贬为闲杂人员。如果我也跑去生孩子,她就是我的范本。生完孩子重新开始?不做此想。届时年纪已大,姿色欠佳,又有孩子拖累,哪还有精力去和年轻的同性异性竞争?   我先生能体谅我,但双方的父母却不能,他们总是说有了孩子才像个家,晚育的孩子不聪明,女人事业心太强不好……有些长辈甚至刻薄地质疑我的生育能力,他们不断地给我们施加压力。我知道,孩子终归是要生的,但不是现在,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合适。   要事业,还是要孩子,这样的抉择真困难。   30岁-35岁   这个年龄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人生的分水岭就在这几年。30岁以前的所有努力应该在这几年见到成效。这时条件够了资历够了成熟度也够了,那些该成功的也就成功了,至少有了成功的趋势,而同时该沉沦的也就沉沦下去了。此时的压力或许就是在于那种人生成败在此一博的紧张感以及等待成功和被承认的焦躁不安。这个阶段中,梦想与经验,浪漫与现实在心头并存着,其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冲突,这又正好与这个时期的家庭(有了小孩子的家庭)寻求稳定的趋势构成某种矛盾。   32岁女人的一天   熊女士,32岁,1997年来深圳,现为蛇口一物流公司职员   我生活在一大堆的琐事当中。早上7点钟起床,把儿子的牛奶热好,求爷爷告奶奶似地让他喝下去,再把他送到幼儿园;7点半,回家的路上顺便买菜,兜了一圈不知道买啥才能“医治”儿子的“食欲不振”,为了生菜一斤是1元钱还是1.2元钱和菜贩吵了一架;8点钟到家,匆匆忙忙把床上沉睡不醒的人拖起来,妆扮妥当后狼狈地拿着一瓶牛奶冲进办公室。   再没有比物流公司更令人厌倦的地方了,没完没了的单据、船期表让我头昏眼花,来来往往的报关员大口地吸烟,讲着粗俗不堪的笑话,我一边紧张地盯着屏幕,一边还要打掉肩膀上不知哪里伸过来的“咸猪手”。中午草草地吃一个盒饭,和衣躺在办公桌上,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使我无暇去探讨为什么我必须和男同事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午睡。下午还是昏昏沉沉地过,不小心出错了船期表,女主管极尽刻薄之能事挖苦人,我一边听她骂娘一边琢磨着晚餐的菜式。   5点半下班,赶到幼儿园去接儿子,门口黑板上赫然写着他的大名,旁边有注“银行划帐不成功,请家长尽快交齐本月生活费用700元”。回到家一边做饭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着儿子千奇百怪的问题。6点45分,所有的饭菜准备妥当,他打来电话说晚上要陪领导喝酒,我顾不上听他道歉,“哐”地把电话给挂了,心里同时委屈地幻想,当初如果嫁个有钱人,现在是不是可以不用洗衣做饭……   8点,帮儿子洗完澡,开始收拾散落了一地的玩具,盘算着由谁出那700元。家婆打来电话,找不到她儿子,态度也不冷不热,只说表舅家的什么亲戚要来深圳找工作,让我们“千万招呼好”,我无可奈何地准备迎接今年的第N拨“房客”,不知道是该把儿子的房间腾出来好,还是在客厅给“亲戚”打张地铺好。9点哄着儿子睡去,独自打开电视,茫然得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属于哪个频道。   渴望更大的压力   李先生, 30岁,1999年来深圳,现为深圳某高科技企业项目经理   刚来深圳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压力的存在。然而,在深圳呆的时间越长,我感受到的压力就越大,压力指数与职务的升迁和待遇的改善成正比。   最初,我在公司里当编程员,只要按时完成上司指定的工作就行了,并不需要考虑如何协调人际关系,那时最大的不满就是天天加班。第二年,我升为模块经理,管理几个编程员,同时负责一定的技术任务和协调小组内的人际关系,薪水虽然上了一个台阶,但是工作性质也变得复杂了很多。我开始整日担心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怎么办,因为集体工作必须靠团队完成,不是我个人尽力就能万事大吉的。   长期的加班使我疲惫至极,但我不给自己喘息的时间,总是提醒自己“深圳的房价很高”,公司也不会给我们抱怨的时间,你不做还有很多人等着做。我的整个生活状态就是缺乏睡眠、像台发电机一样随时放电,交友、休闲都被摒弃于生活之外。   今年,我被升为项目经理,面临更多的是人际关系的压力,技术比人单纯多了。此外,我还得面对市场的压力,在项目没完成之前,相关信息已经在市场上发布了,不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不知道是什么下场。我们像生活在龙卷风里,只能不停地转动,一旦静止,自身也就消失了。 我明明深受压力之苦,却又渴望挑战更大的压力。压力让我又爱又恨。很多人以30岁前拥有一辆车、一百万存款和一栋别墅为目标,我的想法很“平民化”,那就是在我来深圳的第四个年头,所挣的钱能付得起房子的首期,从此开始我供房生涯。   36-45岁   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时期。稳定压倒一切。供养父母、供楼、家庭、事业发展几乎都在这时达到一个关键时刻。在多种角色之间,他们得坚强勇猛,丝毫不能懈怠,因为现时的他们是别人眼中的骨干分子、顶梁柱。在日渐刻板与僵化的生活模式中,他们的内心苦闷与欲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得在这个人生稳定发展期中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挣够足够的筹码,他们别无选择。   中年男人的沉默   刘先生 36岁 记者   36岁是虚岁,再过几天就是农历马年了。也许这只是一个平常的年份,尽管马年是我的本命年。 三十而立,36岁一到,就要往“不惑之年”走了。36岁到40岁很快,40岁到45岁也很快。对于一个1966年出生的85届大学毕业生来说,今天的这种状态的确是有些尴尬。有人曾经说,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属于“尴尬的一代”,也有人说,这是“没法命名的一代”。   这当然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并不是一种准确的界定,也不可能有准确的定义。60年代出生的人不是有很多成功人士吗?朋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成功者:官场有局处级的干部,学校有教授博士,商界有千万富翁……自己的失败很可能只是一个例外。   不惑之感早已经有了:也许我不需要很多钱,我压根就不需要车,而且一般来说也不会生大病……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36岁了,不该有个住处吗?可以没有车,但总得有套房子吧?   甚至也不想抱怨什么了,上个世纪的理想主义以及与理想主义有关的东西都不再说了。这沉默其实早就开始了,不再说诺贝尔奖,不再说苦修,不再说智慧,也不再说人类。   时代变了,游戏规则变了。如果你还不改变,你将很难活下去。   现实使你无话可说,而沉默也许是一种选择。   悲哀的感觉   马女士,37岁,1994年来深圳,文化工作者   来到深圳的第七个年头,我已经度过了最初的生活拮据、人际关系生疏等的困境。在这里,我有幸福的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2-24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 ★★★☆ 压力指数3.5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一个国家的心脏会有怎样的压力?这也许不是我们平民百姓所能知道的事。要说压力,我们最好是看那些个体生命的压力。   说到个体的压力,北京人也同全国人民一样,都有发财致富的压力。北京人也只是一个大的概念,每一个阶层有每一个阶层的压力:下岗的蓝领工人有吃饭和看病的压力,外企的白领有购房和买车的压力,机关官员有人际关系的压力,知识分子有社会良知的压力……北京人的优越感只有在与外地人相比时才会显出来,很多北京人在拥有这种优越感的同时,也在承受与之相应的另一种压力:接待的压力。这是一种无法拒绝的压力:很多外地人“上北京”的时候,多少都有点“皇亲国戚”之感啊!   申奥成功之后,关于北京迁都的议论算是平息了。至少在2008年之前,人们不会再说这事了。地面上的沙尘暴,国家正在想办法。至于地下的沙化问题,因为暂时不是谁都能感觉到,似乎也就不是什么问题,当然也就不算什么压力。   今天的北京当然不再是老舍笔下的北京了,甚至也不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北京了。从地域上来讲,北京也不再是皇城京城的概念,也不再是四环五环的概念了。通县也是北京了,再往东去,天津会不会也是北京的一部分?   大有大的好处,越来越大的北京正在接纳着越来越多的人,这空间几乎是无限大的。大有大的坏处,北京真是太大了,要说北京人共同的压力,也许买车算是一个。就普遍情形而言,国内没有哪座城市的人比北京人更需要买车。有辆自己的车多好啊!即便是二手货也成!假如再建几条地铁,没车的人也可以在百里之外赶到市区上班了。有钱人可以买洋楼,没钱人可以住民房。在这座一千多万人的大城市,有钱的暴富者毕竟只是少数人。人比人气死人。只要你不去瞎跟人家比,你依然可以“没事偷着乐”。 毕竟还有很多溜鸟儿的地方,还有很多可以吊嗓子的地方……   上海 ★★★★ 压力指数4   在上海的地铁中,上海人随时严阵以待,无论看到有无座位都会争先恐后地挤进车厢,人们总是时刻准备着抢什么。“今天上海人的人格结构,在很大成分上是百余年超浓度繁荣和动荡的遗留。”余秋雨这样解释上海人。   今天的上海产生了一个庞大的以公司白领组成的城市精英群体,他们掌握着社会的主流话语霸权。这些有着五位数月薪的跨国公司职员哪怕面对着那些心高气傲地用美元标价的房子也不会气短。而他们尤其是海龟们首先面临的压力是如何找到与自己身价相当的职位,正如那些拥有一定条件的上海女人如何找到身价相当的男人做丈夫。而一旦找到相应的职位,压力就会转化为无休止加班剥夺私人时间的无奈以及职场中办公室政治的纷扰。   与此同时,今天的上海还存在着一个全国最大的市民阶层。这些人以国有经济的从业人员或下岗人员为主,有上百万之巨。他们是上海欣欣向荣后面的失落者。在逼仄的亭子间中涮马桶,在华灯初上路边摆地摊,在上下班的路上挤两三小时公共汽车是他们的生活本色。恶劣的生活形态经常会转化为恶劣的情绪,伴随进市场上讨价还价,汽车上不断吵架,公共宿舍里为水电煤气费分摊发生纠纷的著名传统中。   上海人所面临的一个特有压力在于那种执着的国际性文化要求。上海人崇尚洋文化,希望子女出国留学,有心于找一们外国婚姻,骄傲于跨国公司中的职位……上海人因此而多一份累。   拥挤的上海高楼,拥挤的上海人流,拥挤的上海阳台以及阳台外挂的万国旗与上海人心中的纷乱的压力交相辉映。   香港 ★★★★★压力指数5   香港地铁中的肃穆气氛总是给初到香港的内地人以某种程度的震撼。经常是地铁中的人流密度已达到了饱和,而人群中却没有任何喧嚣,人们以头向下呈45度的沉默在队列中依次向前,平均步率是内地人的一倍,没有争吵没有围观。你可以理解为香港人的公共道德水平较高,但更深地理解应是香港人因生活紧张而惜时如金。   九龙一带可以代表香港中等水平的区域,房价是深圳相应地区的10倍,而相同行业香港人的收入仅是深圳人的1至3倍。对于很多香港人来说,房子是一生的痛,虽然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住上了面积小得可怜的房子,自己的下半辈子却成了为房子打工。   香港的物价指数向来居于世界前列,铜锣湾一带的铺租和纽约第五大道可一争高下。一个月挣几千元在香港几乎不能活,很多人的办法是打两份工,当然还有炒股票,另外就是赌博。买彩票,看赛马,有人说香港人嗜赌成性,其实也折射了他们在巨大经济压力下的心态。   香港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较为严重,但由于港英时期遗留的不合理福利制度,香港几乎成为老年人的地狱。老年人生活贫困,很老的人还不得不去打工养活自己。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推行公积金制度。   香港的失业率虽然在数量上不如台湾,但却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一些高科技或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奇缺,而另一方面,金融,商业等行业人才过剩。香港人在潜意识中存有很强的“内地专才恐惧症”。   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香港的经济在持续衰退,白领阶级在减薪,18万公务员也面临减薪,香港的压力指数又会因此增加几个点来。   台北 ★★★★ 压力指数4   台北曾经经历过一个很自信的高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天灾(地震、台风)不断,人祸(主要指政局不稳)接踵而至,经济也开始风雨飘摇,2001年,终于难逃负增长的噩运,失业率上升,新台币贬值,房地产下跌,股市更是一泻千里(从万点降到5000点以下)。台北正在经历阵痛。   对失业的担心目前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压力摆在台北人的面前。什么行业都不景气,各行各业都在裁员,全岛受失业波及人口达73万人,创15年来新高。由此带来的犯罪率攀升、社会治安日益恶化问题令人担忧,甚至离婚率也创了历史新高。   除经济压力之外,台北人还面临特有的政治压力。目前岛内的党派之争已呈白热化,人们的族群意识和省籍情结被挑动起来,加之与大陆长期处于紧张关系,台湾政治始终充满动荡和不确定的因素,致使某种“孤岛意识”在老百姓心中潜藏下来。   台北近日“乐透彩”的风靡或许是民众在压力之下寻求出路的方式之一,据说目前基本已达到平均每人一张的普及率。   向上海移民是另外一种出路的寻求。目前有关在上海置业创业的书在台湾热卖。虽然政府并不承认大陆文凭,但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到大陆求学。据说目前在中国大陆名校的台湾学生已逾千人。   深圳 ★★★★☆ 压力指数4.5   现在人们似乎都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说法:深圳是中国最有欲望的城市。也许这种评断是有道理的。   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尽管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依然是中国最有机会的城市之一。   在这座“国际花园城市”,有太多太多先富起来的人。尤其是在关内,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豪宅靓车,到处都是衣冠楚楚的“金领”和“白领”。一些“三无人员”被清理出去了,一些失意者“落荒而逃”了,一些更有办法的人远走高飞了。再看看人才大市场吧,这个市场几乎没有淡季,每天都有数千人怀揣着文凭和梦想来这里碰运气,深圳依然是众多人谋生和创业的首选之地。梦想埋在心里,欲望写在脸上。   如今的春节,深圳也不再是“空城”。新的市民阶层正在形成,市民中心也在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即使没有淘金的机会,这也是一个安身立业的好地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刺激了欲望,也带来了压力。深圳不是北京,不是上海,也不是香港和台北。 这城市是独特的,压力也是独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2-2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1.一次只担心一件事情。女人的焦虑往往超过男人。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66名已婚夫妇进行了6个星期的研究,发现了因为女人们更爱方方面面地考虑问题,所以女人们比男人更经常感到压力。她会考虑自己的工作、体重,还有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等等。   2.看恐怖片。英国有专家建议,人们感到工作有压力,是源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此时他们需要的是鼓励,是打起精神。所以与其通过放松技巧来克服压力,倒不如激励自己去面对充满压力的情况,例如去看一场恐怖电影。   3. 说出或写出来你的担忧。记日记,或与朋友一起谈一谈,至少你不会感觉孤独而且无助。美国的医学专家曾经对一些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或气喘的人进行分组,一组人用敷衍塞责的方式记录他们每天做了的事情。另外的一组被要求每天认真地写日记, 包括他们的恐惧和疼痛。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后一组的人很少因为自己的病而感到担忧和焦虑。   4. 不管你有多忙碌,一定要锻炼。研究人员发现在经过30分钟的踏脚踏车的锻炼后,被测试者的压力水平下降了25%。上健身房,快走30分钟,或者在起床时进行一些伸展练习都行。   5.享受按摩的乐趣。不只是传统的全身按摩,还包括足底按摩,修指甲或美容,这些都能让你的精神松弛下来。   6. 放慢说话的速度。 也许你每天的桌上摆满了要看的文件,你的右手在接听电话,左手还要翻看资料。你要应付形形色色的人,说各种各样的话。那么你一定要记住,尽量保持乐观的态度,放慢你的速度。   7. 不要太严肃。不妨和朋友一起说个小笑话,大家哈哈一笑,气氛活跃了,自己也放松了。 事实上, 笑不仅能减轻紧张, 还有增进人体的免疫力的功能。   8.吃零食。吃零食的目的并不在于仅仅满足饥饿的需要,而在于对紧张的缓解和内心冲突的消除。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它能够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从而产生一种慰藉,使人通过与外界物体的接触而消除内心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嘴部接触食物并咀嚼和吞咽的时候,可以使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转移,在大脑摄食中枢产生另外一个兴奋区,从而使紧张兴奋区得到抑制,最终使身心得到放松。   9. 让自己彻底放松一天。读一篇小说, 唱歌,啜茶,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干,坐在窗前发呆。这时候关键是你内心的体味,一种宁静,一种放松。   10.至少记住今天发生的一件好事情。不管你今天多辛苦,多不高兴,回到家里,都应该把今天的一件好事情同家人或朋友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2-24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好好学习,长大后努力工作,要创造财富,要成就辉煌的功名,要……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评价一个人往往是依据他的事业、财产、工作能力,而在这一切价值评判标准中几乎从来没有提到过一个人生活中健康、快乐的情绪。在这种主流意志下,我们已经习惯于压抑着各种正常或非正常的痛苦去拼命追求那些被承认的成功。更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正在被损害的身心健康毫不自知,不堪重负的恶性循环让我们在追求世俗成就的道路上越走越力不从心。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高度发达,人创造了物质财富,却又为自己的创造物所左右和支配,人在逐渐失去自己的本质,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著名思想家都曾对生命的荒谬、人性的异化等问题进行过深刻反省。而广大承受着压力的普通人却很少能来得及想那么深,我们每天早晨跌跌撞撞赶去打卡,在办公室政治中小心翼翼走钢丝,点头笑迎领导的臭骂,眼睁睁看着每月工资的一半付了按揭费……在这种无休无止气喘吁吁的状态中,人们应该随时被提醒保有那么一点生活智慧,而不至于被压力牵着走,有时这种智慧甚至比承受压力的勇气更加可贵。   所谓生活的智慧其实是与科学和理性联系在一起的。你是否知道压力过大对一个人的健康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你是否了解你或你的亲人已经出现了哪些压力症候?你是否清楚你对压力可以承受到哪个程度……相信很多人从没专门对此去作过了解,而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使很多问题有了现成的答案,只是我们视而不见。   例如,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坚强的你会对自己说:坚持就是胜利,一定要坚持到最后。虽然你的动机是好的,但你的皮肤、头发和身体却在向你发出警告。看看我们列出的压力症候,难道不触目惊心吗?因此,不要在压力面前一味充当强者,而要及早地将之释放,让心灵和身体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大家可以选择我们推荐的各种物理放松方式来达到心理放松的目的,但在根本上,人的行动总是基于自己的心理机制和价值评价体系。我们如果不能认清我为什么要承受这种压力,我可以承受到哪种程度,哪些压力是合理的,哪些不合理,我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不能承受了我应该怎么办这类的问题,我们的行动就会始终处于盲动之中,很难在根本上得到放松和宁静。   认清自己,认清压力,认清世界,谈何容易?没有多少人哪怕那些成功人士是做得游刃有余的。所以不必为自己目前的窘境过于自责沮丧。更多的时候关心一下自己是否真正快乐,尽量避免自欺欺人。 我们希望听到每个人最后坦然地说,我没有逃掉压力,但至少将压力之累降到了最低。   压力评定表    人在日常生活中会碰上各种各样的压力,而且有些压力是根本避免不了的。美国的心理学者托马斯博士,专门研究压力给人的肉体、精神带来的影响和侵害。他把各种压力标上度数(分数)。过去一年中得分愈高,则愈易在近期生重病。根据他的研究结果,一年之中人的压力在300分之内尚可容许,如果超过了300分(称之为“危机线”),会引起心脏麻痹或精神崩溃等严重的身心疾病。这里,我们对他的压力得分表进行一些修订,列在下面,请你把最近12个月中自己所受到的“压力得分”计算一下: 项目 评分 配偶死亡 100 离婚 73 夫妻分居 65 亲人死亡 63 本人受伤或生病 53 结婚 50 解雇 47 复婚 45 退休 45 家属健康状况改变 44 怀孕 40 性生活困境 39 家中增加人口 39 工作调动 39 经济状况改变 38 好友死亡 37 转行 36 夫妻争执次数增加 36 贷款超过一年净收入 31 抵押或贷款到期 30 工作职责改变 29 儿女离家 29 和配偶家人产生问题 29 个人杰出的成就 28 配偶开始或停止工作 26 入学或毕业 26 生活状况改变 25 个人习惯改正 24 和老板之间出问题 23 工作环境、时间的改变 20 搬家 20 转学或换学校 20 娱乐变更 19 社交活动改变 18 少量借贷 17 睡眠习惯改变 16 家庭聚会次数的改变 15 饮食习惯改变 15 放假 13 轻微违法 11 总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25 22:52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