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zjize

那些为电影配乐的作曲家们(欧美篇----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4. 光荣战役 今天刚好拿到了这张电影,听了一下里面的原声,却是一部奠定James Horner风格的作品,开始的军号、军鼓加人声的呤唱就非常的美,值得一听。 (转)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的<光榮戰役>是一部令人心碎的電影原聲帶,在霍納80年代的作品中,不論是枓幻冒險或是溫馨感人,一直是以商業氣息比較濃厚的電影居多,手法上一直也維持著傳統好萊塢電影配樂的格式,而<光榮戰役>是當中少數在題材比較嚴肅的作品,而且我想除了霍納之外,沒有人寫得出這樣的戰爭電影配樂,霍納旋律上的唯美性在其間不僅有動人的發揮,被認為在戰爭電影中必備的軍樂或銅管打擊,在霍納手上也展現了一種前所未見的脫俗美感,霍納之後幾部被認為盪氣迴腸的作品,如<英雄本色>或<阿波羅十三>,都不免可以看到<光榮戰役>的影響.   序曲Call To Arms是一首影史絕無僅有的鼓號曲,說它是鼓號曲其實並不完全貼切,它實際上揉合了鼓號曲的昂揚和唯美如天籟的童聲合唱於一體,這樣的音樂有唯美動人,細緻飄渺的旋律性,同時也呈現了一種清新飄逸的軍樂風格,一種前所未見的史詩美感油然而生,很難想像這兩種看似天差地遠的曲式能揉合的這樣完美,而這首曲子所呈現的質感,也正是整部配樂的主要風格.這首序曲在配樂中佔了相當大的篇幅,面貌雖然變化不多,但仍有不少迷人的片段,如Forming the Regiment, 一直是我個人除了Call To Arms以外十分喜愛的曲目,霍納開場有如熄燈號般的小號,清楚的呈現了軍隊的印象,而絃樂的主題,自然是美的令人心碎,然而巧手一帶,又回到一首以短笛和鼓樂來表現的行軍曲,很驚訝霍納在這其間變化的這樣流暢自然,同樣的在The Year Of Jubilee中,霍納也成功的融合了這個唯美的童聲主題和短笛軍樂於一體.在這部配樂中,霍納的軍樂色彩非常值得一提,小號的運用飄逸瀟灑,感情深刻,我幾乎想用柔美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但是軍樂的簡潔和英姿卻仍舊鮮明清晰.而這個主題在感情上發揮的最深刻的,則是將絃樂用的扣人心絃的Burning The Town Of Darien.只是在配樂中一整篇下來,詹姆斯.霍納都把主題旋律與類似的音樂風格重頭用到尾,所以不免使整部配樂有太多聽起來十分雷同的音樂,有點沒完沒了,缺乏分段和差異的情形.   霍納譜寫的動人主題,向來是霍納配樂最迷人的一點,這部配樂中有很好的序曲,但其中Lonely Christmas,Preparations For Battle的主題才是我個人的最愛,我想如果你聽過了這個主題,一定就能發現<英雄本色>中的那股深幽的美感是源自何處,尤其Preparations For Battle是一首了不起的作品,結尾的鼓,號,鐘交織成的壯烈的氣勢,撼人心絃卻又充滿出塵脫俗的美感,雖然或多或少,這個主題就是有那麼一點點<魔繭>的影子在,但是原則上,大家都己經習慣在霍納的作品中會有這樣的情形.   至於合唱曲目Charging Fort Wagner,要我怎麼說呢,這是一首很好聽的作品,可是它完全是抄襲的,格式和起承轉合與卡爾奧夫的”命運”對照的絲毫不差,唯一的差別是它少了一些”命運”的爆發力,卻轉換成霍納式的唯美旋律性,只是一首抄襲的這樣明顯又這樣工整的作品目的何在,為何不甘脆就用”命運”,事實上在<光榮戰役>的預告片中用的配樂就是”命運”,所以這個作品對我而言始終是個問號.   終曲Closing Credits不只結合了片中兩個出色的主題,同時在一開場時主題的編曲,也展現了前所未見的編曲手法,非常的輕快獨特,聽了這一段,你就會發現在<阿波羅十三>中那首出色的終曲,其實可以說是結合了<光榮戰役>和<真愛一世情>的成品,總之這個曲目自然是這部配樂中最好的作品之一,而且你一聽就知道這是80年代的典型霍納式終曲,為什麼?答案當然就是那餘韻迴繞不止,結了一分鐘才結束的結尾,而且霍納的”餘韻”,始終是那幾個音.   在<光榮戰役>中,詹姆斯.霍納將傳統的鼓號軍樂,完美的滲入唯美優雅,令人心碎的個人風格,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音樂形態,感人肺腑的唯美中亦有飄逸悠然的英氣,只是整體聽下來,它還是有霍納配樂常見的分段不明,音樂每一段都大同小異的情形,因此對我個人來說,它終究沒有<真愛一世情>那麼豐富動人,但是就創作的精神和成就來說,在不理會Charging Fort Wagner或假裝世界上沒有卡爾奧夫的情形下,說這部配樂是霍納獨創的經典作品,並不為過。 给大家试听的是CD中的第2段及第5段反映士兵内心的痛楚经历的片段(大家听听主题是不是在某个大片中出现过,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5. 长路将尽 可惜,光荣战役、美国谭鼠、长路将尽这三张原声都没有淘到,只能在网上听听。James Horner的很多电影音乐都差不多,但是这张确实应该是他佳作之一,写作风格更接近与小协而非电影配乐,味道也和他的别的电影配乐不一样,算是他不复制的一部作品了。 (转)本片讲述的是英国现代最杰出女作家艾莉丝·默克多Iris Murdoch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由Kate Winslet和Judi Dench分别饰演年轻和年老的Iris。 年轻时的艾莉丝思想前卫、才情并茂、著书立说,成为一代思潮的领袖人物。直至她遇上不擅辞令的学者约翰·贝利,互相欣赏的火花,迅即变为热恋的洪流,活跃的艾莉丝竟投向约翰安静的怀抱,令追逐其裙下的俊男美女极感错愕。婚后的艾莉丝著作一再被推崇,她的记忆却开始减退,剎那间忘记种种往事,深爱她的约翰不离不弃努力扶持,让她留住美好时光,才华会失去,记忆会消磨,唯有真爱永远同在......   本片以纪实的手法真实细腻地描绘了作家艾莉丝·默克多与丈夫约翰·贝利的挚爱一生,他们的不朽真情堪称经典,尤其是在她晚年与艾尔齐默症病魔勇敢抗争的动人事迹。 本片配乐由James Horner制作,继「铁达尼号」声名大噪后的最新作品,片中每一段配乐,刻划着这位英国大哲学家与爱人相识相恋与初尝禁果等一生中最美丽回忆,不仅如此,获2002两座葛莱美奖肯定的专辑「西城故事组曲」的小提琴新偶像「约夏贝尔Joshua Bell」,也在这张原声带中担任小提琴的演出,这也是他继「红色小提琴」后第二次挑战电影配乐。精湛且扣人心弦的作曲功力,再次受到乐迷的肯定。Joshua Bell的小提琴贯穿始终,整张原声围绕着宁静,悠远的气氛。当然,Horner仍旧延续了他的英伦情节,用爱尔兰的的民歌A Lark In The Clear Air改编成了End Title。 如果你是Horner的Fans,如果你被《红色小提琴》里Joshua Bell的倾情演奏所倾倒,那就不容错过的这张原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06. 风云际会 James Horner 这部由卢卡斯监制的电影随着指环王的出现而变成垃圾作品了。但配乐作为James Horner早期的代表,精心写的弦律和配器都非常精彩而动听,而且,JH的味很淡。这家伙挣名气的作品之一。 录音要着重说一下,TAS的上榜天碟之一,绝对发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07. 火箭人 James Horner 这部1991年的电影没看过,但配乐同样是JW早中期的代表作之一,弦律优美动听,配乐大气,录音发烧。James Horner早中期基本部部精品,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人怕出名猪怕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08. 阿波罗13 James Horner JH的阿波罗13同样保持了高水准,不过已能听出他在燃情岁月和泰坦尼克号里的味(也就是开始自我复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25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楼主!很用心的贴子,期待后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5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westsky 发表于 2014-2-25 16:01 顶楼主!很用心的贴子,期待后续……
慢慢来,慢慢听!我会一天更新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03. 卡兰卓 Eleni Karaindrou 卡兰卓,偶最喜欢的女电影音乐配乐家。 伊蓮妮‧卡蘭卓出生於希臘中部地區Teichio的一個小鎮,在雅典長大,並於當地的Hellenikon Odion學校研習鋼琴及音樂理論。 1969-74年間,她到巴黎學習音樂,返回希臘後, 在ORA文化中心創辦傳統希臘樂器的實驗室,她為了追求希臘音樂的根源而成為一個非常活躍的運動者。她有段很長的時間為電影及戲劇配樂,至今約有十八部影片、十三齣戲劇、十個電視劇的音樂均由她作曲。 雖然她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與希臘導演合作,她也與其他導演如Chris Marker, Jules Dassin, Margarethe Von Trotta合作,伊蓮妮與席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 Angelopolous)的合作始於1982年,膾炙人口的作品有”永恆與一天”,”三部曲:悲傷草原 “。 希臘電影評論者及音樂新聞工作者認為伊蓮妮的作曲超越電影配樂的傳統,她的音樂不只是配樂或用之以淨化一部影片,它已成為電影最根本的部分。作家Nikos Triantafillides曾說,伊蓮妮的音樂”傳達了抒情詩裡頭最深沈的精神”。George Monemvasites說:”電影音樂在電影的行為中是用以使之痛苦並自由的,正如同它也創造新的意象及想法一般”。 伊蓮妮所寫音樂曲式優雅、簡潔,以華爾滋的旋律輕點濃烈的鄉愁與憂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电影配乐卡兰卓曾说:“本质上,我的音乐同镜头的关系要比同剧本的关系更重要。当然电影音乐要强调故事情节,但一部电影的意义并不总是清晰的表达在剧本中,影像与音乐必须共同阐释那些不能用语言来表现的东西。有时你读剧本发现似乎空无一物:就像Harold Pinter所说,真正的意义是超越语言之外的。我试图用音乐,配合情节、场景、演员、蒙太奇等共同强调电影的发展,我遵循着影像内在的节奏,我确信我能感知到,但我说不出怎样感知到的,随着安哲罗普洛斯一系列的镜头的内在运动……,然后在剪辑阶段,看着那些照片的纹理和发光度,我就确定了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音乐风格和管弦乐编排。” .如果古希腊诗人荷马曾经创作音乐,它必然像这样:黑暗、神秘而富于沉思性,同时散发出红酒的醇香与海水的苦涩,悲凉与诗意并存,用毫无保留的热情去歌唱爱与失落。简而言之,这正如卡兰卓(Eleni Karaindrou)——我们这个时代最具说服力与表现力的希腊作曲家的音乐。 除了传说中发明笛子的半人半羊的希神“潘”和六十年代现代主义作曲家Iannis Xenakis外,希腊真正提供给世界的杰出音乐家寥寥无几——尽管有Vangelis这样的电子先锋及一大批走红于国际舞台的New Age音乐家,在希腊人的眼里,却是卡兰卓将他们的祖国重新放回到世界音乐的版图中。在50多岁的时候,卡兰卓就已经被她的同胞们称为“第十缪斯”("Tenth Muse")。她的音乐植根于希腊的传统但却不拘泥于形式,借鉴了民谣、爵士和古典音乐,用希腊民间乐器和各种现代管弦乐器融合出一种独特的古老而近乎神秘的声音,但其精神却是现代主义的。 童年的美好记忆是她音乐的灵感来源:卡兰卓出生在希腊一个偏僻的小山村Teichio,“风的呼唤声、雨在石板屋顶的敲击声,流淌的溪水、夜莺的歌唱,还有那雪的静谧;而每逢节日,从小山村广场上传出的笛声在山谷中幽幽的回响”她自己曾经这样回忆道。 曾经一度被迫离开当时环境压抑的祖国,1967年,与丈夫分居的卡兰卓带着孩子前往巴黎,在那里融入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自由主义者并开始了人种音乐学的学习。正赶上当时法国旺盛的爵士乐发展时期,各种音乐卡兰卓都产生了不同影响。而她也认为这段时间是她音乐生涯的重要时期,让她看清了自己音乐上的真正归属所在,童年的音乐感觉和对世界范围内民间音乐的热爱被强烈的唤起。 1974年,民主回归希腊后,卡兰卓立刻回到了雅典,在ORA文化中心创办了传统乐器演奏家实验室(Laboratory for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ists)。在发现了ECM的同时卡兰卓仿佛发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自由的创作氛围,现代主义的方式,“这时我的创作完全依赖我的感觉,不带任何既定的形式上、体裁上的限制和偏见。”这段时间她也开始了大量的电影和戏剧音乐创作。 卡兰卓认为1979年她为《克里斯多菲斯的徘徊》(Christofis's Wandering)创作的原声音乐是她电影音乐生涯的转折点。这让她能对一个主题和镜头片断采用一种直觉的回应方式来创作,尽管开始并不确定是否真的契合电影,但随着创作的结束,她认识到自己对为媒体创作具有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对卡兰卓来说,电影音乐并不是电影的陪衬和副产品,事实上,她是借用了电影的画面来自由的释放自己最深的情绪和感知。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卡兰卓这种对电影戏剧音乐的不同见解让她的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力度和独立于电影之外的精神与内涵,希腊的电影评论家和音乐撰稿人一直认为她的电影音乐创作超越了传统的概念和模式——“在几百英尺的胶片中,卡兰卓的音乐是那些没有洒在屏幕上的鲜血,它不断地出现,揭示了诗意之外存在的更深刻的精神实质”,“它刺痛你同时又释放你”,它伴随着电影的影像产生出新的影像和思想,当你单独听这音乐,它坚持着自己独立的主张——这甚至不能称作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音乐,更恰当的说是一种内在的具有影像性的音乐,它有自己的情感高潮,暗示性的情节,带着听众/观众去经历、去描绘,而有些时候,仿佛只是让你跟着轻轻的和。 卡兰卓的音乐中另一个关键字是“过去”。像那些敏感的希腊艺术家一样,“过去”在卡兰卓的音乐中永远不可抹去——“过去从未消亡,它甚至不曾过去。”卡兰卓最喜爱的一个诗人George Seferis曾说:“希腊是一个持续的过程。”("Greece is a continuous process"),而具有历史和考古的双学位的卡兰卓和希腊的过去的联系如此紧密更是自然的事情——她常用历史的、过去的声音来促使听众反观当代希腊的精神世界,用她音乐中的风景、海景以及现代希腊人世界的心灵景观("the landscape, seascape and soulscape of the modern Hellenic world.")来唤起她的同胞。这种沉重的历史感、责任感几乎是卡兰卓不可回避的宿命,她再次引用Seferis的诗句:“不管我走到哪里,希腊不断的刺痛我。”("Wherever I travel, Greece keeps wounding 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01. 尤利西斯的凝视 看见卡兰卓的照片,可以想向她年青时有多漂亮(有大佬愿意上传一张么?),没有去演电影简直有点浪费人才。回想起第一次听到这张CD时,简直觉得这样的音乐不应该属于人间,而应该属于天上,属于希腊的诸神。如同冰雪一般纯洁、冰清玉洁般的音乐,不食人间烟火,美到一种极致。 转:《尤利西斯生命之旅》 神话与电影 《尤利西斯生命之旅》则是借喻了尤利西斯这个神话人物的形象,描述一位希腊电影制作人,A,在离别故乡三十五载之后重回家园,走遍战火纷飞、饱受创伤的巴尔干半岛,寻找一对兄弟导演在世纪初拍摄的三卷已经失落的未冲印电影胶片。 就如同卡兰卓其他几张在ECM公司制作的电影音乐唱片一样,这张《尤利西斯生命之旅》中的曲目也并非是简单地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顺序排列,而是在她与唱片制作人弗雷德•艾歇尔(Manfred Eicher)的深思熟虑下,经过重新选择、编排的。经过从音乐的角度重新考虑和组织那些音乐素材之后而产生的这张唱片,具有自身的思想, 是不需要作为电影附庸而存在的。 音乐意象 在她的音乐中,卡兰卓遥遥向我们伸出手来,引导着我们的目光,在历史的废墟中踯躅而行。在她的音乐中,我们的思绪穿越地域,凝视河流,山脉和旷野;穿越历史,凝视文明,战争和杀戮。聆听着这张唱片,仿佛就像跟随着电影中的主人公A,在跋涉与寻觅中,体验磨难中的苦痛,经历成长后的淡然。而这些影像这些思绪,就那么不动声色地被记载,用旋律,用和声,在唱片的每一条音轨里,仿佛一个自己珍藏的容纳记忆的盒子,可以让自己常常逆行于时光长廊,回首翻检记忆的片段。 这是一张智慧而淡雅的唱片,里面音乐有一种凝神静思的美,不知为什么会让我想起各种各样的黑白照片,有时候,我甚至会因此联想起卡兰卓年轻时候的模样。 卡兰卓的这些音乐,大部分都由一把中提琴奏出主题,或许是因为中提琴音色的厚度和绵延可以表现出那种追忆和失落的情怀,表现出岁月的积累和沉淀,而又不失之于悲痛和忧郁吧。除了中提琴以外,卡兰卓还在音乐中加入了手风琴、双簧管、小号、法国管和大提琴,通过不同乐器的音色,或交织,或对比,营造出相似音乐主题的不同感触和情绪。 唱片中的音乐一共分为十七个乐段,其中的主要乐段称为“尤利西斯主题”,而唱片的结构就是由这个主题和它的分散在唱片中的六段变奏所支撑起来的。唱片里的音乐一上来就是尤利斯西主题,中提琴在高音区独奏出这个主题,在管弦乐伴奏的背景下显得分外冷清透明,仿佛是某个夜晚从海面上缓缓升起的一轮明月。 从第二乐段开始,尤利西斯主题的各个变奏时隐时现地贯穿于整张唱片,以各种不同的形象和情绪出现于或者悲凉或者温暖的旋律与和声中,也许象征着那淡然凝注于磨难与成长的目光。唱片中有一首超然独立于尤利西斯主题之外的乐曲,标题叫《河流》,是这张唱片中唯一一首以管乐为主的乐曲,法国管低沉悠长的音色从弦乐的和弦中淡入淡出,如同茫茫水天之间的一叶扁舟,或者是记忆中的一块残片。是在时间之河中轮回?还是在记忆之河中忘却?我不得而知。小到个人,大到家国,也许是都一样,每一次磨难就是一次轮回,而我们总是不断地在这种或那种轮回中,经历着苦痛和成长,见证着失落、追寻和遗忘。 音乐的风格    试图对于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进行归类好像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我们可以很容易把巴赫、莫扎特、勃拉姆斯的作品从其他音乐作品中区分出来,贴上古典音乐的标签;但对于像卡兰卓这样的作曲家,也许我们只能够通过音乐的风格、使用的乐器、对于大众的迎合度这些标准,含糊地把她中后期的音乐作品归类于严肃音乐,或者,“古典音乐”。 然而用“严肃”二字,或者“现代”二字,来对卡兰卓的音乐进行归类,恐怕会吓跑一大批将听而未听的听众。事实上,至少从字面上来看,用这两个形容词来形容她的音乐实在是不太公平。当然,我也并没有打算为之开展什么“正名”或是“重分类”的运动;我只是想用她的音乐来说明一下,“严肃”音乐其实可以是优美绝伦、荡气回肠,而“现代”音乐其实也许隐含着比传统古典音乐更为古远的乐思。 在这张唱片中的某些音乐中,我们确实可以找到一些早期音乐的痕迹。 有一首标题为《拜占庭赞美诗》(“Byzantine Psalm”)的短歌,是一首无伴奏合唱形式的赞美诗;而这种节奏自由的单音清唱曲,正是一千多年前早期宗教音乐中的典型形式。这一首拜占庭赞美诗用古希腊语唱出,柔和温暖的女声在持续低音的伴唱下如同幽谷回音,不带一丝一毫的烟火气。 在这首拜占庭赞美诗中出现的持续低音,其实在卡兰卓的音乐中十分多见。比如在这张唱片的几乎所有其他乐段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持续低音,只不过不是由人声唱出,而是由乐器所演奏。卡兰卓曾经回忆自己童年时在故乡的山村所听到的那些美妙的声音:风声,雨点在屋顶上的敲击声,潺潺的流水声,下雪时寂静的声音,还有在教堂中听到的持续的男声吟唱及其所伴随的拜占庭圣咏旋律。。。也许,那些音乐中的行云流水般的低音和声,正是那些千年前曾经回响在古代希腊上空的音乐,却经由卡兰卓的聆听和记忆的折射,穿越了时空,将我们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4 09:17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