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把这个帖子放在这,可能目前国内Ayn Rand 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缘故吧。 安·兰德这一阵子在国内有点要火的意思,那本厚得跟砖头似的《源泉》摆在书店里,不买都不好意思。还没看到Atlas Shrugged中文版上市,可能因为它比《源泉》还要厚一倍,译者正在赶工中吧。但无论谁译,Atlas Shrugged的开头都会是:“谁是约翰·高尔特?”安·兰德用了1千多页纸来回答这个问题。当年,安·兰德的出版商被这本书吓着了,小心翼翼地问她能不能删点字,安·兰德冷冷地说:“你听说过有人嫌《圣经》长的吗?” 谁是安·兰德?抢答开始—— 安·兰德第一天去好莱坞找工作,正巧搭了谁的车?安·兰德的房子是谁给设计的?当年拜倒在兰德大智慧之下的小伙子,后来当上美联储主席的人是哪一个? 虽然日常起居都成了神话,但我们要说的这位“女神”到底也还是有爹妈的。爱丽萨·罗森堡姆1905年出生在俄罗斯彼得堡,父亲是个有钱的药剂师,日子过得不错。十月革命炮声一响,中资顿成赤贫,不忍女儿过苦日子的父母,央告早先移民到芝加哥的亲戚设法收留爱丽萨。21岁的爱丽萨踏上美国国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无根无源但听上去很美的安·兰德。 在亲戚家只呆了很短的时间,安·兰德揣着借来的100美元离开芝加哥奔赴好莱坞。据说头一天就挤上了传奇导演塞西尔B. 戴米尔的车子(不知道他是谁?大制作《十诫》总会听说过吧)。戴米尔给了兰德一个自己片中临时演员的工作。在拍摄现场,兰德认识了另一个来打零活的男演员,弗兰克·奥康纳。1929年两人结婚,在一起一共过了50年的日子(准确地讲,这个家庭中还包括一个比安·兰德小25岁的“粉丝”纳撒尼尔·布兰登,兰德要求丈夫同意他们一周睡一次)。 白天打工,晚上写作。1932年,安·兰德卖出了第一个剧本《红色爪牙》,不幸的是,当时的美国人已经对红色苏联的题材不感兴趣了,接下来的几部作品基本上也都打了水漂儿。1943年,《源泉》写就,但也差一点因为战时纸张缺乏被扔进垃圾桶。 和之前的作品受到的“温吞水”待遇不一样,《源泉》出版后立即恶评如潮。但跟国内年底的大片一样,骂声不断,票房无限,《源泉》竟然顽强地爬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据调查,最大的读者群是大学生。1949年,好莱坞把《源泉》改编成电影,由大明星加里·库柏饰演书中的超人——建筑师洛克。洛克很酷,当他基于顶级个人主义道德理念的设计方案被肮脏的政客篡改后,他就把盖好的房子给炸了。更酷的是,洛克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法庭上为创造性的合法权利做了一番陈词后,竟然被判无罪。 《源泉》实在是太令人生畏了,一个刻薄的朋友说,每次想看,都想起厨房里一年未清洗的抽油烟机。如果真想学习学习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思想,又怕辛苦,不妨就把这部片子找来看看,毕竟安·兰德自己说过,她写小说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哲学穿上外衣,而所有的情节,最终都是为了给主人公一次当众演讲的机会。 但是,如果一部对于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来说都读不下去的小说还是小说吗?一部为自己的“哲学思想”量身订作、充斥宣传口号和劣质写作的东西能算得上是小说吗? 而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思想又是什么呢?拨开她繁冗笨拙的说教,进入“兰德教派”的核心,你看到的只有“A就是A”,换成我们自己的话——“NB就是NB”。还是看看安·兰德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社会中人的群体活动就是发生在天才与寄生虫之间的一场持续性的、凶猛的、无法定义的战斗……天才一定要获得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但是那些从他身上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的寄生虫,总是要拖他的后脚,让他步履蹒跚。”她认为,这些危险的寄生虫为了从像她这样伟大的天才身上掠夺果实,才杜撰出了宗教(“人类最毒的毒药”)、家庭生活(“无聊、琐碎、无目的”)、情义和慷慨。这一切让她怒火非常:“你们这些可怜的小杂种!你们无法想象也无法衡量去我们的生存疆域——但你们认为不用知道,通过奴役和摧毁我们就可以从中获益。好啊,来吧。” 于是,在Atlas Shrugged中,安·兰德让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天才”高尔特停住世界的“引擎”,让整个世界陷入中世纪的黑暗当中,直到那些“寄生虫”和“二手货”们明白自己犯下的大错。在“个人主义”的制高点上,安·兰德握着自己的替身高尔特的手,让成千上万的我们死去,让“可恶的”社会崩溃,直到我们意识到自己错了,乞求他们回来拯救、庇护我们。安·兰德,你的确了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