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掘金
覃辉和妻子育有一女。据说他沉缅于娱乐场的生活方式很难得到妻子的认可,两人关系一度失和。但覃辉对女儿一直相当关爱。
其妻29岁时在北京一家医院病逝,其时,覃辉正流连于四川的夜总会。
此时的覃辉靠“天上人间”助力,翅膀已经比较硬。2000年6月,他成立了卓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号称注册资金4800万元,从此开始了大踏步发展。
与许多中国式“资本高手”一样,覃辉将目光瞄准了上市公司。在早年炒长丰通信(000892)股票得手后(注:1999年-2000年间,长丰通信股价涨了6倍之多),他于2000年5月到6月间,以反收购方式低价进入,持股26.61%,掌控了这家公司。
长丰通信对于覃辉颇有融资功效:在反向收购中,上市公司于2000年5-6月分两次收购覃辉控制的重庆连丰通信有限公司88.1%的股权,共支付近5.4亿元,溢价4.2亿元。2001年9月,卓京投资和长丰通信共同组建的星美传媒宣布成立,上市公司是占股35%的股东。后来几经增资扩股,卓京投资持股达到88%,长丰通信成了仅占12%的小股东。在此项目中,上市公司出资3850万元。
12月,卓京投资又将所持中华通信26%的股份拆开,将其中15.35%股份转手长丰通信,从上市公司拿走1.25亿元。而当初买下这部分股份,总计付出5000万元。
2003年9月,长丰通信入股星美传媒等投资的星美数字信源中心。该中心后更名为友通数字媒体有限公司(下称友通公司),注册资本4亿元。在几番变更后,长丰通信持股40%,前后出资共计1.92亿元。
在上市公司资金流出的同时,长丰与卓京合资的星美传媒也在大举发展,进入了影视、演艺、广告等行业。星美旗下陆续成立了星美影视文化传播、星美演艺经纪、中影星美电影院线、北京星美广告等公司。在长丰通信的大本营重庆,星美还投资1000万元进入了网吧业。
与此同时,星美的对外合资并购行动也显得颇有声势:2001年投资国家级电影档案收藏和研究机构北京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持股45%;2002年4月,购入北京台资企业飞腾影视制作六成股权;2003年3月,收购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的鲲鹏网城七成股权;2004年又购入上海中录音像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正艺电视艺术公司等。
在长丰通信尝到甜头后,覃辉也曾对国内其他上市公司饶有兴趣。2004年2月,他已确定将收购湘计算机(000748)25%的股份,作价3.8亿元。然而,股权款尚未付清,卓京投资就通过各种渠道共从湘计算机“借”走了9000万元。事情败露后,原股东长城集团退还了卓京投资股权购买款1.59亿元。
“香港仙股大餐”
可能由于“天上人间”的社交活动给了覃辉太多的机会和启迪。一经跨出这一天地,他的扩张脚步便不可控制地提速。
2003年夏天,覃辉通过自己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SMI公司(Srtategic Media International),开始了在香港的收购活动。一年多时间里,他渐次入主了三家香港上市公司,分别为东方魅力(0198,HK)、流动广告(0307,HK)和现代旌旗出版(8010,HK),并将另一家上市公司阳光文化 (0307,HK)所控制的阳光卫视70%的权益拿到手中。
此后,东方魅力与现代旌旗迅速被更名换姓,成为印有覃氏标记的“星美国际”和“星美出版”。
覃辉跨入香港资本市场,主要的引路人是“壳公司”卖家陈国强。陈国强在香港有“壳王”之称,旗下企业众多,目前至少控制着10家上市公司。一位香港证券界人士告诉《财经》,陈本人谙熟以结构复杂的“企业树”开展财务运作之道。
覃辉选择进入的多为香港市场上的三线公司,亏损连连并不为人看好。香港一家证券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告诉《财经》,2003年年末,覃辉派人与该公司接洽,希望协助炒作东方魅力股票。“他们想用内地资本市场那一套让我们帮他搞定。但在香港起码要准备2000万,才可能炒炒主板。”由于覃辉拿不出这笔钱,交易没有谈成。
该人士向《财经》透露,覃辉在交易后发现东方魅力的股票太分散,很难炒高,非常着急,也由此对交易伙伴陈国强“有些意见”。
该人士推算,覃辉前后两次收购东方魅力股票,总共大约要付给陈国强1亿多元。“我们感觉覃辉其实并不太懂资本运作。”他评价,“别人可能1000万港元就买下来了,他花了这么多钱,有点邪。”
覃辉的香港之役一度“连下数城”,加之名人环伺,在内地小报上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实在香港投资界看来,他的几个收购项目都算不得什么杰作。
东方魅力至2003年已亏损7668万元,而且收入的50%以上来自餐饮业,已经算不得娱乐业公司;旗下的流动广告业绩也乏善可陈;
阳光卫视的亏损更是人所共知,一度被视为阳光卫视总裁的吴征直称为自己的“滑铁卢”;
至于持有《成报》的现代旌旗出版,更是香港报界人所共知的亏损企业。
《成报》迄今70年的历史固然可赞,但至本世纪初,昔日光环已然剥落。这家报纸2000年11月经陈国强之手借壳上市,后一度转至吴征之手,改名为现代旌旗出版,但亏损的经营状况并未改变。直至今日,人们仍难以辨清2003年一度被媒体爆炒的“现代旌旗控制权争夺战”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吴征假戏真做,有意脱手。不过,自覃辉接手后,《成报》的经营更是每况愈下。
一位接近《成报》高层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这张报纸的负债已从覃辉私人全资控股的SMI(StrategicMediaInternational)接手前的4000多万港元激增到1.4亿港元,目前几乎没有流动资金可以支持运营,如果到5月底情况仍无改变,《成报》和其控股公司星美出版(原旌旗出版)可能将宣布破产。
直到今天,香港投资界对覃辉所控三家上市公司的关注仍十分有限。大福证券媒体研究员JOEY表示,他从未跟踪过这三家公司,因为市盈率太低,“研究媒体的分析员同行中没有谁研究过这些股票。”中银国际分析员吴维克也表示,香港主流资本界迄今对覃辉所知甚少,“他接触的多是电影圈、娱乐圈的人。”
不仅仅是输家
覃辉入主香港三家上市公司及阳光卫视,耗资约计4亿港元左右。这笔巨款纵使分期偿付,加上维持经营所需的费用,也有很大资金压力。
于覃辉而言,钱从何来?可以肯定地说,此时忙于大铺摊子四处腾挪的覃辉不可能从自己的企业中拿到这笔钱,其资金机会只能来自直接间接的银行贷款和“市场运作”。
覃辉在香港的“市场运作”被认为得不偿失。他掌控四家上市公司后,在东魅(后来的星美国际)配股集资约1900万港元,在星美出版于2004年4月和7月两次配售集资2374万港元,此外就再无斩获。从股价一路下滑的轨迹看,也无法想像当年覃辉在内地炒作长丰通信的辉煌能够在香港复制。
从2004年3月到2005年初,东方魅力及后来更名的星美国际曾宣布,在内地收购覃辉“星美系”国内资产的股权,主要为院线和网吧,所需现金总计近8亿港元。此时的星美国际一直处于亏损,其收购资金从何而来、是否如数支付,也不得而知。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收购更多地像是在炒作“收购概念”以激发市场的想像力,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2003年6月,覃辉控制阳光卫视后,当月即全面改组了董事会。此后至2004年9月,阳光卫视广告收入只有约300万港元,累计亏损已逾港币3000多万。覃辉大量裁员,拒付营运款项,致使阳光卫视长期欠付员工工资及各项运营费用。
不过,覃辉也从阳光卫视拿到了一些实利,只是被指拿得“很不光彩”。《财经》从持股该公司30%股份的泰德阳光(0307,HK)获悉,覃辉2003年9月得手阳光文化不久,即将一套电视制作设备走私至内地。此套设备购入价约300万美元,公司转让时扣除折旧,估值1774万港元。覃辉拿到内地后,自作主张作价1亿元,卖给了有上市公司参股的友通公司。
按香港法律,这一行为涉嫌盗卖上市公司资产。目前已有知情者向香港廉政公署进行了举报。
2004年初,覃辉通过购入现代旌旗出版,获得《成报》控制权,香港市场上有人甚至称此项收购带有某种“来自北京的政治背景”。覃辉亦在此后邀请原《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进入成报董事会,并高调宣布其加盟,向外界刻意强调崔是中共党员、“身份特殊”之类。
知情者称,覃辉尽管收购了《成报》,却从未踏入报社大厦,只有其弟覃宏和星美国际副总经理邢晶偶尔问津。2004年4月《成报》报庆,新任董事局主席覃宏曾代表投资人,面对媒体公开承诺年底前将把报社扭亏为盈。但此后事实是报纸经营每况愈下,如今已沦为资不抵债境地。
据悉,《成报》现在1.4亿港元的负债中,有8000多万发生在覃辉接手之后。公司还屡屡传出欠薪、欠租的丑闻。
即便如此,《成报》仍成了覃辉“资本运作”的平台。今年3月5日,由现代旌旗出版更名为星美出版的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已取得发行《中国联合商报》的独家经营权;还曾宣布购买了英国时尚杂志《OK》的中文版。星美出版高层人士告诉《财经》,就在发公告之前,覃辉之弟覃宏曾往《成报》发传真,要求他们散布消息。公司股价从2分一度升至5分,公司董事会才被迫发布公告。
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