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46|回复: 9

读信的家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6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对于家乡的远离让我无时无刻不对少时的家乡生活魂牵梦绕,对家乡的怀念和对校园的怀念是我刚来广州所写的姊妹篇,也发在这里,不论看的人多少,就当是替我保留18年家乡生活的些许记忆了。





广州的冬天来了,坐在屋子里同样需要穿起一件不行必须两件的毛衣;走在街上似乎也并不能缺少棉衣或者是薄呢子大衣的预防;街头小巷都争先恐后喜气洋洋地过起了没有雪的圣诞节。每在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北方。想起我的小镇,想起那里的冬天,想起那里的雪。

如果你对地图很熟悉,或者你的身边就是有一幅不必太清晰的中国地图。你可以沿着我的所指去我的小镇看看。从你最熟悉的哈尔滨开始出发,向东北走,向最东北的地方走,走过佳木斯,走过富锦,走过同江,好了,到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的地方,就到了我的小镇。抚远。是不是听起来就很远?可是对我来说,她远的亲切,远的让我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中日日夜夜的回味。


如果你这个时节去我的小镇,便是最冷时节的开始了。最基本的标志应该是“大烟炮”了。“大烟炮”就是指雪加风的天气,漫天飞舞的大雪加上从西伯利亚寒流带来的狂风,掺杂在一起在北方的平原上驰骋。风卷雪,雪伴风。这个时候,家家的窗子和门都用玻璃和塑料布钉的严严实实,密不透风。而此时,最好是坐在家里的热炕头上,静静地听着炉子里柴火燃烧的劈啪声,炉火上酸菜炖粉条的“咕咕”声,加上外面狂风暴雪呜呜的鸣叫声,最温馨的日子可能就是此时了。


然而我在小的时候却很少过上这种温馨的生活。每天,在这种天气中,天不亮就起床了。穿上厚厚的“棉猴”,棉裤。戴上妈妈亲手织的帽子,还有一条两米长,把我围了几圈的围巾,戴上爷爷打猎捉来的野兔毛做的手套,穿上黑黑的棉乌拉鞋,我要上学去了。上学是个苦差事,并不是因为学习苦,而是那段上学的路程苦。从家里到学校是一个20度的大上坡,路程很近,可是却走的辛苦。山风从风口中咆哮着卷到这条小镇唯一的大路上,我们顶着风,冒着雪,眼睛上结满了呵气凝结的霜,让我看不见路。风的大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于是我们都是背过身来,倒退着踉跄着走到学校的院子里。那时候每天都盼春天来。

这时候来小镇可不能不找个冷的让人“嘶拉,嘶拉”作响的天气去一个暖和的热炕头坐坐。“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我们那里对幸福生活的具体描述。我们那里是睡炕的,一条长炕可以睡五六个人七八个人。在炕的最左边或者是最右边的下面砌出火道的一个口来,火先烧的几条火道的是受热最猛最多的,炕的这块地方我们就叫它热炕头来,坐炕头,暖和!如果你走进一户人家,他这样招呼你,实际上就是受到了我们小镇最盛情的款待了。热炕头是我们冬天争着要睡的地方。妈妈把被子早早地铺好,被窝里热烘烘的,我们叫着喊着争成一片。那时我总是胜利者因为我最小。争都是形式上的,谁都会主动地把热炕头让给我。那时候,妈妈从来都是睡炕梢的,因为那里最冷。


你到了东北,如果你去农民老百姓家睡,可别错过了睡炕头的机会,可是也别忘了,主人的热情和好客可能会让你的屁股一晚上都被烫的翻来覆去,辗转难眠。可是既然来了,既然睡了,为什么不不让热炕头烫个够呢!


这个天气我们最喜欢吃的就是烧大马哈鱼批子伴小饼子了。大马哈鱼是我们这里的特产,学名叫鲑鱼,广州人沿袭了日本人和西方人的称呼叫它“三文鱼”。其实,世界上最正宗的三文治鱼恐怕还是我们小镇的大马哈鱼。世界上产鲑鱼的有三个国家: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然而,最珍贵的恐怕只有中国出产的,而中国出产鲑鱼的地方,又以抚远出产的最珍贵。因为,每年春天在水底长成的小鲑鱼成群结伴开始从我们这里出发,从黑龙江口流向太平洋,他们绕过俄罗斯,日本到深海洋中去渡夏,而到了秋天再远渡重洋,回到我们这里,在全世界它们就看好了这里的风水宝地,只在这里产卵繁殖。所以只有吃我们小镇的鲑鱼才有真正的海水和淡水交汇滋育而成的美味,只有在这里才能吃到新鲜的大马哈鱼籽。大马哈鱼籽黄灿灿的,象珍珠一样,据说七个大马哈鱼籽就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营养,而且有别的东西所无法替代的营养价值。到了秋天。就是我们小镇撒网打大马哈鱼的季节了。小的时候,大马哈鱼多的很,吃不完,就把鱼肚子剖开,把鱼内脏摘干净,撒上大把的盐,腌制好之后,挂在院子里晒干。这样晒干的大马哈鱼我们叫大马哈鱼批子。每到了中秋节,家家院子里都挂着十几条大马哈鱼,为的是冬天在灶里烧来吃,解大人小孩的嘴馋。


小饼子就是玉米面锅贴子。在东北典型的大锅里,放上一瓢水,水烧开后,把用玉米面和成的面饼一个个“啪、啪”摔在锅面上,这可是技术活,可不能让饼子掉到水里,要的就是贴上。锅帖子嘛!然后盖上锅盖,等个十几分钟,就有了香喷喷的玉米饼子。现在,大马哈鱼已经开始罕见,老人都说:现在江里打鱼的人比鱼还多。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再也看不到“尔庭有悬鱼兮”的景象了;玉米面也成为一种过去而被象征着生活富庶的大米和白面所代替,所以大马哈鱼批子和玉米饼子已经很少见了。而且还要看是谁做。离开家乡,曾经到哈尔滨的一家有名的“忆苦思甜”的酒家去吃饭,为的就是鱼批子和锅贴子,然而已经远不是那么回事,要吃真正的烧鱼批子和锅贴子,恐怕还是要找真正生活在那里的朴实的人民。他们创造出来的才是美味佳肴。


说真的,真的渴望你们能在寒冬腊月来我们这里看看。在风雪交加的日子,你顶着大烟炮,戴着一身的霜寒闯进我的家。我的家人会把你让上热炕头,我的爸爸给你炖一锅正宗的酸菜炖粉条,再给你斟上二两“二锅头”;在拉着家常的时候,我妈妈会给你端上来真正的鱼批子和锅贴子。来吧,再不来,炕肯定已经是稀有物了,鱼批子和锅贴子也再也没有了青年人承袭这们手艺。这是真正的北方人的生活,让你有了真正的“翠花儿!上酸菜!” 的朴实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6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开了挂机子,抚远的人们就活不下去了,挂机子是抚远人的命根子。


挂机子,是抚远人们的称呼,实际上,它就是发动机。汽车上有发动机,摩托车上有发动机,人们打渔的渔船也有发动机,可我们抚远人,却亲昵地把它称为:挂机子。


为何叫挂机子?因为渔船上的这个发动机,和我们最早见到的汽车的发动机一样,需要一个动力把它发动起来。汽车上有个摇把子,是摇汽车的发动机的,渔船也一样,也有一个小小的摇把子,一个有力气的人不停的用力摇动它,直到它“突、突、突”地响起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过后,一股黑烟冲天而起,于是“挂机子”发动了。挂机子,就是一“挂”就着火发动的机器。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在渔民们渔期打渔的时候是绝对的真理。所以可别小看这“土八路”,在渔期的时候还真得用它和时间赛跑。渔期统共就那么十五天,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打到最多的渔,靠的就是挂机子。“突、突、突”一阵响,渔民们上路了,怕就怕挂机子突然半路坏掉,或者不怎么管用,那渔民们可真的就要骂娘了。半路坏掉最惨,渔民们在江中心干着急,却没有办法把渔船挪动半步,撒下的渔网也根本崩想拽起来,这一坏就是一天,再找个遇到的熟人的船把自己的船带回岸边,再重新修理一下挂机子,这一折腾,就是一两天过去了。打渔打好了,一天就能赚十几万,你说能不急嘛?!


我的爸爸是整个抚远县修理挂机子的高手。从十六岁起,我爸爸就开始在我们县城的发电厂修理发动机,一修就是几十年,你说技术能不高吗!每到渔期,是我爸爸最忙的时候,认识的,不认识的,此时,每天,几台几台的挂机子动送到我家的院子里。我爸爸修理好的挂机子有几个优点:一是不用太费力,只要一转摇把子,挂机子就发动起来了,省时省力,用我妈妈的话说,就是:一提溜就着。(着:着火,指发动机开始运转)。二是:我爸爸修过的挂机子,整个一年就基本上不用修了,这点太好了,因为它不会把渔民坏在了江中心骂娘了。就因为这,所以,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每到这个时节,我爸爸常常累的直不起腰来。


累了可以不修啊!可是不修不行。渔民一年一家老小的开支都在这两个时节了,所以不容得你跟他讲道理。每天,看的最多的就是春秋虽然已经暖和时节,但是依旧穿着被江风吹的黑黑的棉衣棉裤的满脸胡子拉渣的老头或者是小伙子,风风火火地闯进来,一路喊着:“师傅,师傅,挂机子坏了,修修。”“不修了,这几天累坏了,又没时间。”如果我爸爸这么说,那个人便面红耳赤了:“哪能呐!指着它赚钱呐!你不给修谁修,明天给我修好,就扔你这了!。。。。。。”话音没落,人已经走了。道理是没有的讲的,机器扔在院子里,只有修的份儿。


这几年。抚远的人们靠打渔发了财,家家都丰衣足食起来。虽然没有文化,可是,他们一样知道富了就要改善生产力,于是,很多人把挂机子换成了“飞龙”,飞龙就是我们所说的快艇,它不再需要你去摇摇把子,不再象挂机子那样和你耍脾气,常常让你忘“江”兴叹。而且它速度快的让你可以敞开胸怀地去大把大把地捕捞钞票。所以,挂机子已经象江浙捕渔人家的鸬鹚一样,逐渐成为了历史。科技带给了人们更富有的生活,然而那种从桦皮船到挂机子的渔家文化却逐渐消失在历史中了,我常常想,这是不是也是我们应该寻找的“人类远去的家园”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6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达 达 香

早春二月,在我的家乡,那种雾蒙蒙的阴雪天气已不多见,多的是初阳普照的日子。可是,此时的北方依旧很冷,雪,在初阳底下,明晃晃地耀着人眼,尤其是山上的雪,在离开了雾蒙蒙的阴沉天气只后,在有阳光的却依旧寒冷的二月,显得更加的白。

然而,如果你仔细看那漫山的白,却会发现,在白的中间,泛着微微的粉红,那就是我们家乡人尤其是小孩子最钟爱的达达香花了,它已经在寒冷的冬天不知不觉地早早地来报春了。


就象广州的木棉,洛阳的牡丹,香港的紫荆花,达达香花,早已被家乡人视为自己的“乡花”。

她并不起眼,虽然是木本植物,但是她只到人的膝盖那么高,一丛丛生长着,每一丛只有三五棵,她的花小小的,呈粉红色,有点象丁香花的大小甚至颜色。


每到春天,不知什么时候起,她从一尺厚高的雪地中艰难地钻出来,在寒风中瑟瑟地抖动,此时,在小小的细细的枯黄的枝干上,唯有一个个的花苞,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让人看起来似乎唯有哀怜。然而几天不见,那花苞便成群地怒放起来,在叶子还尚未间踪影的时候,花儿却早早地感受到了中国最北的边陲的冬天的来临,漫山遍野,满眼都是,满心都是。此时,虽然,你看不到柳条儿是否已经开始抽丝吐芽,看不到雪是否已经在急着融化,然而,只要你看到这慢漫山的达达香,你就知道,春天来了,北方的春天来了。

这达达香花儿,并不美丽,但是却让我家乡的人们年年魂牵梦绕。每年春节前夕,每家每户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到山上去采一大把的达达香花回来,放在布满了霜花的窗前。采达达香花最好的时候,便是过年的前半个月,我们小孩子常常结伴去,满山遍野地寻找达达香的“优良品种”,我们穿着棉乌拉,戴着棉手套,登山登的热气腾腾,专去挑选哪些枝干壮,花苞大,并且枝干上花苞多的达达香花儿。采回来后,放到玻璃瓶子里,屋子里的达达香过早地感受着温暖,于是,在春节那一天,就会看到一瓶子的粉红色的花儿整齐地怒放起来。此时窗外依旧是冰雪天地,窗内却已经是花意浓浓,这在北方是很少见的,也许只有达达香花儿,才能在寒冷的冬天,给人们带来一种终于熬过冬天的喜悦和希望。

可是,后来,我发现,采回来的达达香花儿,终究没有野外的花儿开的红,开的大,开的长久。也许是毕竟离开了她生长的土地和生长的季节的缘故吧。所以,后来,我慢慢的长大后,便不再采摘她,我更愿意在冰雪依旧的二月,独自一个人跑去山上,看达达香花儿在皑皑的雪中独自静静绽放,一棵,两棵,千万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6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爸

最近想老爸了。

老爸是那种最朴实的城镇男人之一。工人出身,除了一大叠从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到退休都没离开过他的“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和一大堆毛巾手套之类的奖品外,记忆中老爸就没有过“横财”,老老实实得他的奖,认认真真流他的汗,当了一辈子的工人。很多亲戚都为老爸这么个沉默寡言的人却有我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精灵古怪的女儿感到万分的不解:除了相貌是我老爸的,其它的都是反基因生长出来的。

小时候中的老爸虽然默不作声,但并不是“窝囊”的那种男人。七十年代比较看重工人阶级,所以老爸的工资在当时整个的县城都几乎算是最高收入了。所以我们家里也自然很小康。那时老爸在船上搞运输,所以我们的家具家电都是从省城运回来的,每次添置了新东西,左邻右舍都来磨娑个不停,电视收录机洗衣机,新样式的大衣柜沙发几乎是县里独一无二的,所以那时候觉得特骄傲,大有阿Q“我们也富过”的味道。那时候我顶多有两三岁,可是那时候家里红色的红松地板,粉色的窗帘在我的脑海里依旧记忆犹新。
老爸每次出差回来都会让我觉着老爸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

老爸经常夸自己年轻的时候如何的漂亮。我承认老爸绝对没有撒谎。因为曾经翻腾出老爸20刚出头的一个老照片,是老爸全体出去读中专的毕业照片,在三十个大老爷们的人头中,最抢眼的那个就是我老爸,老爸鼻子长的周正,眼睛是很大很大的双眼皮,所以这些放到男人身上就特炯炯有神。可惜长在女孩身上就有点像藏族人一般,有楞有角的一种硬感,加上又遗传了妈妈一些不美丽的基因,唉,反正,我比老爸是逊色多了。

记忆中的老爸挺能运动的,打篮球摔交,在厂子里谁都不是他的个儿,是那种响当当的硬汉子。老爸开过东风,开过拖拉机,开过船,所以在女儿的心目中,他永远都是最棒的。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老爸开着巨人般的拖拉机“轰隆隆”地停在家门口,然后把我们抱上拖拉机,我们的好日子就来了,比吃饺子还高兴。

老爸从来不轻易表达对我们的爱。但是现在想来老爸时时刻刻表达着他对我们的关爱。
记得七岁那年过年,老妈回山东老家了。老爸一个人带着我们兄妹三人在家过年。老爸怕我们想老妈,于是便赶在年前让他的同事给我们三个人用车床每人车了一把非常逼真的大刀,而且还用钢筋给外面焊了直径有一米长那么大的一个大灯笼,老爸买来红纸让我们年前早早地糊好,到了三十那天,老爸在院子里扯上灯,把红灯笼挑起来,院子里白的雪,红的灯,还有灯下拿着板条装特务的老爸和挥舞着大刀的三个我们。那年我们们没怎么想老妈。

老爸还在雪地里带我们在院子里套麻雀。那时候我们家没有套麻雀的筐,于是爸爸就找来一个大大的木头箱子,用小棍子支上,下面撒上米,于是我们藏在老爸的身后,伸长脖子等着麻雀“入翁”。我们希望来的越多越好,因为老爸答应了要给我们烤麻雀吃。真的有麻雀来了。我们都激动的大气不敢出,等着老爸“该出手时就出手”,老爸果然伸手不凡,手一动,就一箭双雕了。我们欢呼雀跃,都催着老爸快点把麻雀抓出来好烤着吃,眼睛里已经泛出了香香的麻雀的味道。老爸说:不行,掀起箱子,麻雀就飞了,于是,老爸又用他沉重的身躯狠狠地在箱子上跺了两跺。结果,麻雀拿出来都已经成了麻雀饼。我们老大不高兴了,残忍是一方面,主要是烤麻雀泡汤了。

记得高考的那年,春天端午节,整个晚上都下着倾盆大雨。我早晨五点钟起床的时候,却看见老爸穿着雨衣,在院子里给每个门上都挨个插着艾草。老爸不善言词,但我知道老爸这动作中包含着怎样对我的祝福。从那以后,老妈说,每到端午节,老爸都凌晨两点钟便出门了,不管刮风下雨,都会在家里的门上插上很多的艾草,为的是离家在外的我们能够平平安安。老爸不迷信,从不信鬼信神。而这年年如一的风雨无阻,我知道老爸心底在想些什么。

从来觉着老爸就是家里的主心骨,老爸就是家里的代言人。可是不知不觉中,老爸已经老了。

这种感觉在我读大学三年级暑假的一天,有了很明显的感受。有一天早晨,老爸拿了小板凳,到街对面的一个小商店的门口和一帮老头凑到一块,一起高声谈着“国家大事”,那天,早晨的阳光刚好照到爸爸那黑黑的脸膛上,我突然就一种感觉:爸爸老了,爸爸是老人了。那一刻,我的眼泪突然就流了下来。
从那以后,我便注意到了很多变化。爸爸不在是家里的决策人。每次家里商量点什么事情,大哥和二哥都会分析的头头是道,我竟然也能偶尔发点言,而爸爸却只是坐在一边,静静地听我们说,静静地等我们的决定。那神情就像一个孩子听老师在高谈阔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6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母亲打电话来,开玩笑说,“回来吧!我们给你留了开江鱼。”

明知道我们一南一北的分隔是让我乘飞机都赶不及吃开江鱼的。我笑了。笑的时候心里酸酸的。


开江鱼,就是黑龙江水每年解冻的第一天在江里捕捞到的鱼。


每年吃开江鱼的前夕,就是黑龙江水汹涌澎湃地跑江冰排的时候了。


每年四月末,山上达达香花已经在山上漫山遍野地怒放;小镇的小路到处被春天的初阳融化成泥巴;人们穿着棉衣但是已经开始穿着棉袜子穿水靴,就是这时候,就是黑龙江跑冰排的时候了。


封冻了整整一个冬天的黑龙江在这个时候舒醒了,它似乎急于脱掉这个捂了它一个冬天捂的严严实实的棉被,于是它急匆匆地把他撕碎,撕成一片片,任它们在它的身体上漂流。


此时的冰排象一艘艘小船,它们浩浩荡荡,互相碰撞重叠着,向更远的东方流去。可别小瞧了它们,它们比渔民的铁船还要坚硬,如果你要这个时候和它们硬碰硬的话,你肯定要船破人翻。


冰排最好看,就是它们相互碰撞相互挤压的时候。几个冰排挤压在一起。重叠堆积成一座小小的冰峰。后面的冰排刹不住车,也跟着挤过来,撞了个人仰马翻。这时大江交通事故发生最多的时候就是此时了。


跑冰排每年就一天,一天过后,江面上就只剩下浩浩荡荡的江水 和残留的几块也即将失踪的冰。错过这一天,你就要等明年再看跑冰排了。


而这个时候,却是渔民们最快乐的时候了。冰排过后,一年一度的春鱼期就到来了。所以此时的渔民都争着去江里开始捕捞鱼了。捕到的开江鱼越多,就越是说明今年的捕捞的年景好。开江鱼一般是送人的,让亲戚或者是朋友尝个鲜。拎着一条大鲤鱼,或者一条大是胖头,走进人家的第一户就是喊:“给你们家送条开江鱼!”主人心里便乐开了花。于是主人与客人这一天的家常唠的就是今年的鱼业的光景。这个时候,每个人家都忙着杀生鱼,吃鱼肉馅饺子,汆丸子。别提有多高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6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 镇 的 秋 天

秋天是北方最好的季节,秋高气爽,一个“爽”字就把北方秋天美好写出来了。
所以写我的小镇就不能回避小镇的秋天。就象不能不说广州春天的木棉一样。
小镇是坐落在三面山的包围,一面水的萦绕之中。山叫“伊力嘎山”,水叫黑龙江水。伊力嘎山是赫哲族人的称呼,汉语的意思是五种颜色,我们叫她五花山。一到秋天,山上便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景象。松树的深绿,柏树的浅绿,树叶的深黄,草地的浅黄,枫树的鲜红,五种颜色漫山遍野地交织着,所以我们叫她五花山。
水,是黑龙江水。对面俄罗斯人民称她为“阿穆尔河”,即“爱之河”。对岸的俄罗斯人口很少,荒凉的山丛中似乎没有人烟,可是就在这样遥远的边疆一条一年六个月以上时间都在冰封的河,他们却称她为“爱之河”,可见粗犷的俄罗斯人内心深处的细腻和忧伤的品格。
中国的“黑龙江”也是有传说的。传说中是一条白龙祸国殃民,一条黑龙奉天命来铲除它,经过八八六十四天之后,黑龙终于杀死了白龙,自己也筋疲力尽,倒在它争斗的大地上,它的血化成了一条波涛汹涌的江水,人民为了纪念它,称它为“黑龙江”。听起来又是一个“夸父逐日”的故事,中国人重美好的神话,俄罗斯人重美好的人事,在这个不同的名称中可见一斑。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北方最纯粹的秋天的时节。这个时候吃最后一碴韭菜馅饺子,吃最后储存下来的西瓜,吃小镇最自豪的土特产——大马哈鱼。(我们叫它三文治鱼。)这时是江面上最忙碌的时节。每年这个时候,是我们小镇可以打鱼的“秋鱼期”。小镇有两个打渔期,一个是“五一”时节的春渔期,一个便是八月十五的秋渔期。秋渔期主要是打大马哈鱼。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打渔的渔民要祭鱼神,他们先在江边放爆竹,然后往江里放一个个硕大的猪头和牛头,为的是让江神一年里丰衣足食,保佑他们有丰富的渔来打。就是在这秋江月明时刻,江面上到处都是漂荡追逐的江灯,这是他们为了乞求江神保佑的最后一道程序。江灯很简单,就是在我们常用的最普通的玻璃瓶子里放上一节点燃的蜡烛,但是就是这许许多多的简单的愿望之灯在江面上燃着漂流的时候,那种愿望似乎已经实现所带来的美好的感觉象真的有神力一样就贴在你的心口上了。
秋天,我的主要的工作除了上学以外,便是采蘑菇了。小镇三面环山,但是只有东山蘑菇最多。
西山上建筑了一座“苏联英雄纪年碑”。解放战争时候,苏联为了帮助中国边疆解放,在中国的解放战争中牺牲了大量的苏联士兵。为了纪念他们,中国在小镇可以遥望到他们的家乡的西山上建了这个高十几米的纪念碑,以永远纪念这些英勇的苏联士兵们。南山是最高的,在这里建了全县的电视接收站。西山的烈士陵园和东山的电视塔成了小镇晚饭后独有的散步娱乐的地方。所以这里是人们经常来的地方,很多动物为了逃避人们的捕捉,都逃走了,蘑菇在这里也得不到很长的寿命。
最多的便是东山了。那里是一个原始山群,远远望去,重峦叠嶂的小山丘向更远处的东方蔓延,小的时候,每到夏天的早晨,红通通的太阳从东边跃起的时候,我常常望着一个又一个交替的山口发愣,希望有神仙能从东方的云霭里飞来。
东山中有很多的野兽,有熊,狼,野兔……。小时候,到了深秋,我的叔叔们经常就带着猎枪上山了,常常给我们家里带来野猪,狍子肉,冬天就解决了只吃白菜萝卜的单调的美味了。
我们不能去打猎,我们只能在还有人迹走过的小路边去采蘑菇。采蘑菇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了,虽然不停有蚊子的亲吻。我们主要是采真磨。真磨是褐黑色的,小小的,一群群地生长在草窠里。它有一种特有的我们非常熟悉的香味,所以最好辨认。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白色的小油蘑。它白白的,嫩嫩的,粗短的茎上长着一个白色的厚实的小帽子。它的干净与美丽让人常常把它当做毒蘑菇。但是它的鲜美却是连我们最爱吃的真磨都不能媲美的。我们经常采的就是这两种,其他的都比较怕,怕采了毒蘑菇。可是每次采蘑菇我都有比别人更多的收获,那就是我总是能遇到最珍贵的野猴头。猴头是白色的,不是长在地上,而是长在树干上。猴头和人一样,有着美好的爱情,只要遇到一个猴头,就一定会有另外一个猴头在对面的树干上与它遥遥地抛着媚眼。如果只采了一个回家,另外一个也会思念而死。所以,你找到一个猴头之后,一定要把另外一个也带回家。猴头是东北比较珍贵的野味。它的珍贵在于,把它和任何一种肉炖在一起吃,它都会有了那种肉的味道。蘑菇和猴头采来后都不上马上吃的,而是把它晒干,用线穿成串,留着过冬吃。蘑菇炖小鸡,可是我们这里的名菜!
冬天是萧杀的,似乎没有了任何存活的东西。可是,这里的人民早早就在秋天作好了准备。鲜美的鱼批子、野兽肉,晒干的蘑菇,干菜,特有的制作方法储存起来的鱼籽……冬天依旧是琳琅满目的,依旧是丰富多彩的,不信?你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8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了地图,真的好远啊,应该是个边境城市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8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但在记忆中并不怎么陌生的东北,乌苏里江,看着看着就想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8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kathy,的确是一个边境小镇,对面是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  如果你们去,我倒是很愿意做向导呢。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0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你的文章,真的能体会到那浓浓的乡情...可能离家太远或太久的人都会在记忆深处珍藏着这些美丽的旧事.多多写来,和你一起过把瘾!

欢迎你--那年我在旧居读信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9 04:34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