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843|回复: 11

悲哀的牧神--克里姆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2-30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早得到克里姆特的画册是从美术老师那里。一本很旧的但印刷质量相当出色的薄册子。现在我跑遍新华书店和艺术书店都没再找到这样鲜明纯净的层次丰富的金色。(也许是先入为主的观念作祟) 就象很多时候不能说出音乐的妙处一样,我不能找到合适的语言。我只是得空翻看,及至最后我无法克制临摹《吻》的冲动。只有上学的这个临摹是纯洁的,工作以后,我为一些俱乐部和歌厅画过克里姆特的画。 我喜欢这样的表现。喜欢这男人,也喜欢这女人,有点象张爱玲描述的《霸王别姬》里“她火热的眼睛紧紧瞅住他,然后,仿佛怕被这火热烧灼了似的,她闭上了眼睛”。 是的,这个女人蜷缩着身体,似乎痛苦似乎迷醉的闭着眼睛,他和她的身躯缠裹在中东风格的长袍内,上面点缀着东方风情好似米罗画风的装饰图。居然又想起张氏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男人俯身拥抱他心爱的情人在亲吻,双手扭曲几至痉挛,似乎正沉浸在恬静而又迷茫的爱情当中。我惊叹于画家历练准确的把握,因为爱情注定是迷茫多于欢乐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呢? 她的双膝慢慢地滑向铺满鲜花的地上,一只手轻轻挽住爱人的颈项,另一只手和男人的交织在一起。两人紧紧依偎,而从女人的肩、臂、足以及男人的颈、背来看,他们都被装饰得璀璨的斗篷包裹起了赤裸的身体,融入沉醉的情绪中,好像正欲从吻进一步,使爱得到升华。 因此有的评论家认为《吻》是表现“色情内容”的作品,但这幅画里的色情意味着实蒙上了一种苦涩的垂死般的绝望情绪,这样的扭曲痉挛让我体会到他们的苦楚和依恋。 他们跪在繁花似锦的草坂上,身边是迷乱的暗夜。人也就浮在繁华之上,怆然之下。 克里姆特的作品向来是这样: 花繁似锦,浮生若梦。 有极强的装饰风味和东方情调,光怪陆离,氛围诡异,不容把握的美转瞬即逝。甚至都来不及腐朽。 牧神是情欲之神。克里姆特的作品多表现情欲题材,但他是一个悲哀的牧神。我也常常想到,过于有才华的人是悲哀的,他们看到了不应当看到的东西,他们的进步太快了,正如雷诺阿所说:我每天都在追求进步,但是每进步一点,就离死亡更近些。 200322412562734372.jpg 《吻》 1907-1908 油画 180X180 200322412563987718.jpg 《水蛇1》 1904-1907 壁画 50X20 200322412565668926.jpg 《敌对力量》--贝多芬横饰带 1902 壁画 216X137.8 200322412572142630.jpg 《生与死》 1916 油画 178X198 200322412573472996.jpg 《风景》 1905-1906 110X110 200322412574990431.jpg 《处女》 1913 油画 190X200 克里姆特简介------居斯塔夫·克里姆特 (1862-1918)新艺术运动的主要画家 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创导者.奥地利象征主义和新艺术主义代表人物。 克里姆特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色彩,人体扭曲变形,色彩和谐,达到一种略带颓废和矫揉造作的美感。绘画风格带有浓郁的伤感情调。 他的主题总不大明朗,反映画家在探索人生种种难以遏止的欲望中的苦闷。这是北欧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 日耳曼民族素有严肃、深沉和富有哲理性的精神,我们从16世纪德国的丢勒等的作品中可以见到这种精神。有时,这种象征艺术还掺杂着神秘感。 1862年7月14日,生于维也纳 1877年,进入维也纳工艺美术学校 1888年他为维也纳城堡剧院绘制壁画《戏剧的历史》,受到公众的肯定。 1897年,他参加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小组,开始分离派的创作历程 1897年为维也纳大学创作壁画,分别为《医学》、《法学》、 《哲学》。被称为"维也纳分离派"。 1902年,和雕塑家克林格尔一起承担贝多芬音乐厅的装饰工作,主雕像《贝多芬》由克林格尔完成,由克里木特创作了装饰性饰带《音乐》,十分成功。 1909年,克里木特为布鲁塞尔斯托克莱特公寓的餐厅创作的壁画《生命之树》 1918年2月6日,身患感冒的克里木特并发伤寒而去世。他的主要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被毁于战火,现今所存已为数不多。 克里姆特虽然没有到过东方,但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的民间木版彩印年画却具有浓厚的兴趣。他搜集了许多民间年画,反复揣摹。 据说,在他的书房里就挂着中国木板水印的"门神"画。他对木板年画的强烈色彩尤其喜爱,曾经在许多幅人物肖像作品中使用年画中的戏曲人物作背景,显得别有情趣。 东方风格加上祖传的金银首饰工艺技巧,使克里姆特的装饰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大胆地在作品中运用沥粉、贴金箔、嵌螺钡、贴羽毛等等特殊技巧,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 他的作品主题主要受到他的朋友、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弗罗依德的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2-24 13:02:4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30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理解的很好。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2-31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胸:我相信这里都是资深专业人士,音乐史美术史个个倒背如流。你这不是骂我呢吧?呵呵 丑笨:是股票室里的丑笨吗?也到这里厮混作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2-12-31 12:51:4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2-24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克里姆特的画风~~~献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2-24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献花就献花~~~ 我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Gustav Klimt(1862-1918年) 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Vienns Secession)第一任主席。 出生于维也纳,14岁进入维也纳的奥地利博物馆附属的工艺美术学校,接受长达17年的学院式的基础绘画训练,毕业后与其弟恩斯特及朋友法兰兹. 麦希共同开设了设计工作室为国内外的国家剧院进行室内装修。这些装修中运用金黄色和华丽色彩的艺术实践,使他得到一枚金十字勋章,于是他的画室接受了更更多的委托,使克里姆特为了创作出独具匠心的作品而潜心读书,这些委托的作品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使他看上去似乎即将在画坛占有一席之地。 1894年他受政府指派接受了任务,画《哲学》、《医学》和《法学》,但成功却是来之不易的。《哲学》获得190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最佳外国作品奖。但却因其不合时宜的性爱主题使维也纳舆论哗然,并遭受猛烈抨击。其他两幅作品也遭到同样指责,于是克里姆特不再继续这个项目(同时,这些作品在1 945年的一次大火中基本被焚毁了,现在保留的都是当时的照片资料,而不是原画),此后,克里姆特再也没有接受任何公共委托项目,但他对此也并不在意。 1893年,他加入了官方的维也纳艺术家协会。置身于这样一个僵化、保守的团体(这个团体曾经禁止过印象画派的一次画展),使克里姆特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艺术思想。于是他和志同道合的一些艺术家们创办了自己的反叛团体,并在1 897年被迫带着一批追随他的反叛者推出了这个协会。 维也纳分离派,于1898年3月举办了首届作品展。12月又举办了第二届作品展。虽然克里姆特不善于出头露面,但他还是当选了这个派别的第一任主席。分离派思想主要是受来自法国和比利时的当代艺术思潮以及象征派画家的那种装饰性的、非自然的和神秘的艺术风格的影响。 多有只一切与克里姆特的奥地利传统风格,尤其是巴洛克式教堂辉煌的室内箔金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分离派风格。其特点是充满异国情调和炽热的情欲,并时刻流露出非自然主义的色彩。 克里姆特于1905年退出分离派,主要是因为发生争执,并且性情上不善于周旋各派之间。(毕竟他是以创作为生命的画家,而且不断的有人来找他画肖像) 他早期的作品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以严谨的造型和浓厚的色彩为其特征。成立分离派之后便探索装饰性和象征性相结合的表现风格。他的绘画大量采用浓重艳丽的金黄色,画中赤裸裸的情欲表现令人震惊,表现了他那个时代欧洲艺术中的激进理论和思想。 克里姆特的艺术深受荷兰象征主义画家图罗普、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霍德勒和英国拉斐尔前派的比亚兹莱等人的艺术影响,同时吸收了拜占庭镶嵌画和东欧民族的装饰艺术的营养,致使他的画具有“镶嵌风格”。后来由于他对色彩强烈、线条明快的中国画以及其他东方艺术发生兴趣,致使他的画风又发生新的变化。他还使用工艺的手法采用羽毛、金属、玻璃、宝石等材料,以平面化的装饰图案组成他的艺术品,使作品具有华丽的装饰效果。 在他的作品中构图严谨细致,除人物面部和身体裸露外,其余的服饰和背景都充满着抽象的几何图案,这种修长变形与写实相结合的造型, 被包围在充满抽象、象征的甚至神秘意味的气氛中,具有花坛般的装饰美。但是,在那绚烂豪华的外表里边,却也蕴含着人类苦闷、悲痛、沉默与死亡的悲剧气氛。 作于1907--1908年的《吻》,是克姆特的代表作之一。《吻》是一幅抽象主题的寓意画,他要表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的爱,而是人类的普遍的共性之一:对异性的性爱。这幅画在风格上带有浓郁的伤感情调,也带有浓郁的东方装饰风味,可说是克里姆特画风的最典型的作品,它充分展示了画家独有的艺术特色。画面上所表现出的爱情,从总的氛围来看,是哀愁与感伤,而不是欢乐与兴奋,甚至还带有某些颓废的色彩。那个高高的男性正紧紧地拥抱着他心爱的情人在亲吻,女人仰着头,闭着眼,似乎正沉浸在恬静而又迷茫的爱情之中。她的双膝慢慢地滑向铺满鲜花的地上,一只手轻轻挽住爱人的颈脖,另一只手和男人的交织在一起。身躯倾斜,正扑向爱人的怀抱。两人紧紧地依偎在一起,而从女人的肩、臂、足以及男人的颈、背来看,他们都被装饰得璀璨的斗篷包裹起了赤裸的身体,融入沉醉的情绪中,好像正欲从吻进一步使爱得到升华,因此有的评论家认为《吻》是表现“色情内容”的作品。可是也有评论家持相反的意见,以为从《吻》的境界所反映出来的是苦涩,而非幸福;是伤感,而非热烈,它给人的启示是青春短暂,爱情虚幻。这幅画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强烈的装饰风格。除了脸部、手部和一些花纹外,金色调几乎笼罩了全画。尤其是主体,男女的长袍好像一幅镶嵌画,又像一幅工艺性极强的图案画,这种“镶嵌风格”不仅在油画中绝无仅有,即在工艺中也独树一帜。同时,衣着上的图案纹样也非常别致。男人的是垂直的有力的长方形直线条图案,女人的则是大小不匀的圆形和曲线纹样,这是画家以图案纹样来区别两性的性别,带有暗示或象征的意味。而其色彩与整体的纹样效果,却又是东方风味,有点接近日本的图案纹样情趣。至于男人头上的花冠和女人发际的星星,是爱的象征;它们与地上的花朵互相呼应。而那些艳丽的花朵密集在一起,却如金色的岩石,有人以为这是象征爱情的坚不可摧,但有人以为正好相反,象征貌如磐石的爱情乃是朝开暮谢的花朵,转瞬即会消逝。但是不管人们怎么争议,一致的观点是:它的装饰性的强烈和由此产生的东方情调以及那种光怪陆离的美,的确是前所未有的。至于画中情侣的侧部形象之采用重彩和线描,也显然是受日本浮世绘影响的产物。因此,画家之从东方艺术撷取营养,应给西欧绘画以有益的启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2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目瞪口呆````那个<吻>在<南风>的封面上见过 ``不过没想到是克里姆特的杰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4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把握的美转瞬即逝。甚至都来不及腐朽。

说的真好,可能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永恒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把握的美转瞬即逝。甚至都来不及腐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5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那个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1 23:1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