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北京晚报》2001年4月28日
战争使得南京大大地伤了元气,抗战胜利以后,还都南京的国民党忙于内战,根本没有精力恢复南京的城市建设。
不久,国民党又仓皇逃往台湾,北京成了中国的首都,一蹶不振的南京又一次成为破落户。南京失去了像战后东京、罗马和伦敦那样的发展机会,这些在战争中得到重创的城市,作为一国之都,作为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很快就从废墟中喘过气来。
而南京却好像是被人们遗忘了。在过去的多少年里,南京勉强维持的,是它的东南重镇的地位。对于这座古城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最恰当的位置。南京不适合做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的首都,它的权力范围,比较适合的也只是东南数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重镇的地位也将不复存在,时至今日,东南真正的重镇,已经毫无疑问的是上海了。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十里洋场的上海,对南京的东南重镇形象,就已经露出了威胁的端倪。民国时期,南京虽然是首都,但是离它不远的上海的繁华,却毫不逊色,有过之无不及。上海的崛起几乎是无可阻挡的,南京服气也罢,不服气也罢,反正一句话,得乖乖地把东南的第一把交椅拱手让出去。
南京的萎缩将不可避免,它对于东南数省的优越的领导地位已经丧失,对南京这样的城市,提过高的要求,已经没有现实意义。对于南京人来说,需要迅速调整的,是那种不务实的传统心态。重新恢复东南重镇雄风的可能性,几乎已经不可能存在。
时运已不再来,历史给予南京的机会,已经一去不返。南京人必须明白仅仅是等待机会已远远不够,必须靠自己去抓住机遇。指望抱残守缺不对,一心想把南京建设为国际大都市,也不现实。有了上海,在全国的这盘大棋枰上,南京注定只能是大上海的一个陪衬。
在长江三角洲,不可能需要那么多的国际大都市。换句话说,国际大都市成不了南京的救命稻草。南京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文化名城。它应该得到蓬勃发展的,是像上海那样的新型城市所不可能具备的优势。南京应该成为一个温馨舒适的城市,应该把如何改善市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历史上的南京繁华,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古都,也并不在于它曾作为处于领导地位的东南重镇,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这里的人民,曾经生活得很好,很富裕,有很好的精神生活。
安居乐业,是老百姓的天堂,这才是南京发展的最佳方向。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着国际大都市。大,未必就一定是好事。大,必然会有大而无当的烦恼。
国际化大都市不是过好日子的代名词。一个居住在国际大都市的穷人,并不会仅仅是因为他生活在那里,个人的价值就会像上涨的股票行情,突然那样看好起来。
有一年,我去成都,一位朋友对我坦言,说成都是一个很适合居家的地方,问我在南京的感觉怎么样。我怔住了,一下子不知应该怎么回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3 20:52: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