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阿杰

是谁剥夺了向小歌MM示爱的权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0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斜阳在2006-5-10 17:21:00的发言:
琴书是啥子哟?

笨笨的斜阳啊,基点是以音乐为主的网站,艺术气氛浓厚,自然离不开琴棋书画。基点的才子佳人要抒情,抒发爱意,表达情怀,当然也需要动用琴书啊,呵呵。简言之琴书>=情书,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帖子出现了戏剧性的峰回路转。
凭什么没货的求爱帖要置顶十年而小歌的却要沉底?
强烈反对性别歧视!哈哈哈。
你们鹊占鸠巢,清疮的水还怎么灌喲,据我所知,清疮是你们大家都非常熟识的一位朋友,看来要另起炉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0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哦,凭什么没货受的待遇比我好啊!!

真是峰回路转,到底那清疮是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小歌在2006-5-10 20:51:00的发言:

真是峰回路转,到底那清疮是谁啊!

嘿嘿,嘿嘿。

就不告诉你,谁叫你把我推进风箱里两边受气,而你却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0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阿杰在2006-5-10 20:54: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小歌在2006-5-10 20:51:00的发言:

真是峰回路转,到底那清疮是谁啊!

嘿嘿,嘿嘿。

就不告诉你,谁叫你把我推进风箱里两边受气,而你却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哈哈。

此话怎讲?

如果你不想说,我就不问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0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这个楼再造下去 斜阳该来收物管费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物管都是有强权没真理的哦,怕怕啦。

还是打算另起炉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0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长老,另起炉灶别忘了偶的建议,最好将其一起带走哈。偶希望在基点看见满天纷飞的琴书,通通写给如小歌、衫儿一般可爱的人儿,当然也别忘了那个号称要将情书置顶十年的酸菜。不如来个情书大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0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出来了在基点有那么一位一直对衫儿情有独钟!但我不敢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0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斜阳在2006-5-10 17:21:00的发言:
琴书是啥子哟?

北京琴书

  前身是流行于清代河北安次县及北京郊区农村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早期仅为农人自娱,无专业艺人。

    十九世纪末逐渐有了专业艺人到北京和天津演唱。通县乐亭大鼓艺人翟青山  

   在电台播唱时仅用一台扬琴伴奏,故名“单琴”。其曲调近似平谷调,只是板式皆用一板三眼。1949年因演员改用北京语言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  

  早期的曲目以长篇大书为主,如《三国演义》、《回龙传》等十余部,后来关学增与琴师吴长宝多年合作,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与技巧对北京琴书进行改进,唱调前半句多为数说,后半句拖腔,加入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调,有疾有缓。其曲目转多短段,多以现实题材为主。如《蓝桥会》《拾棉花》等。经过整理的传统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

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是流行于山东的一种曲艺形式。原来发源在豫东、皖北一带,起源于 清代,至今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 山东琴书是用各种小曲唱出不同的民间小故事的,以唱为主,间以说白。演唱 者多则三四人,少则一人,是用互相替代角色的对口形式表演,演唱者亦兼音乐伴 奏。常用曲调有凤阳歌、垛子板两种,另外还有不少曲牌。伴奏乐器有扬琴、坠琴 和软弓胡琴等。戏曲吕剧系在山东琴书基础上发展而成。
 
==========

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原名丝弦,到清代用扬琴伴奏,又称扬琴。1949年后改名称徐州琴书。徐州琴书是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由“小曲儿”、“小吹儿”、“唱曲儿”、“唱孩子”等一步步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演唱时韵味独特,艺人坐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以扬琴、坠子、手板为主,配有三弦、软弓胡琴、古筝、瓷碟等。徐州琴书源远流长,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书的《百戏竹枝词》里即有“徐沛《叠断桥》”的记载。先后又有《丝弦小曲》、《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百雪遗府》、《雪里梅花》等单刊本问世,曾在全国各地演唱。民国年间,琴书与其他曲艺多在徐州奎东巷、张公祠、校场、菜市场等处演出,遇有庙会节庆,摆地摊唱琴书者比比皆是,深受徐州人民欢迎,曾有“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都哼哼”的极盛场面,且影响到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徐州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唱腔也很丰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呀儿呦》、《银纽丝》等数十个曲牌。演员演唱时,可以根据唱词的内容及语句格式不同而自由运用。传统剧目有《王天宝下苏州》、《张廷秀私访》、《李双喜借年》、《巴儿狗告状》和小段《马前泼水》、《猪八戒拱地》、《王二还家》等。其代表人物有魏兴岐、杨士喜、张二妮等。徐州琴书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并称为“江苏三书”。

==========

奉化琴书
      
  当地也称“文书”,流行于奉化和鄞县、宁海部分农村。演唱者多系盲人。

    据艺人调查,琴书是从唱新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唱新闻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最初,有一部分唱新闯艺人为了吸引听众,扩大演唱范围,对乐器、曲调、书目进行了逐步改进。如竹板、锣鼓敲打演唱,改用了二胡伴奏,或自拉自唱;从滩簧、小戏、道情中吸收了一部分曲调,加以改造利用,丰富了曲调内容;在演唱书目方面,也不满足于唱小书,而逐渐走向唱大书,到50年代传统书目已有《乾坤印》、《粉桩楼》等,现代书目有《羊城暗哨》等。这样从唱新闻中所派生出来的琴书,自成一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曲种。由于使用二胡伴奏,便定名为“琴书”。

    琴书系“坐唱”形式,有一人自拉自唱;有一人唱,另一人拉二胡伴奏的;也有三人搭组的,一人唱,一人拉二胡,一人敲打鼓板。演唱的曲调根据艺人各自所能,任意自由搭配,滩簧、越剧及其他地方小曲等都有,九腔十八调,多而且杂,因此没有形成琴书独特的基本曲调。演唱也没有固定场所,而是流动于晒场、堂前、街坊等地。

    解放后,琴书艺人加入了奉化县盲艺协会,以后盲艺协会并入县曲艺协会,琴书单独成立一个组,有二三十人。比较有名的是陈苗卿、曹秋标等。“文革”中琴书停唱。

===========

淮北琴书 
 
  淮北琴书,民间又称扬琴戏,在我省淮北地区和江苏徐州以及鲁西南地区较为流行,尤其是在文化底蕴沉厚的民间艺术大县--灵璧县,被誉为我省著名的民间曲艺家商小眼(艺名),以创作《王华买爹》。《王天保下苏州》。《李双喜借帐》等一大批传统曲艺剧目,并以其浑厚的嗓音。清脆的琴声颇受群众欢迎。他还配合农村计生部门演唱现代少生优生戏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道别致的文化大餐。这种民间曲艺常常要两个演员才能完成演唱。一人唱一人帮助弹扬琴。打板,主要是靠二胡弦音扣人心,惹人爱的。其演唱手段也由过去的单纯靠嘴,手,脚当众表演变为现在的运用磁带,光碟等现代演唱载体来表现。并且这些艺人还与当地的民间戏班联手,采取边唱,边由戏人进行无声表演,很受群众喜爱。
 
============

贵州琴书

    中国贵州曲种。旧称唱洋琴、唱曲子、洋琴戏。清嘉庆、道光时已出现,为文人自娱演唱,光绪年间最为兴盛。演唱形式为坐唱,一般为7、8人,分生、旦、净、末、丑等脚色,并分操乐器伴奏。唱腔清丽婉转,有清板、二板、三板、杨调、苦禀、二簧、二流等七种板式。扬琴为主奏乐器。传统曲本,称为弹词。曲词为7字句或10字句,讲究韵律,工稳典雅,多为文人所作。最有影响的作者为王石青,代表作为《二度梅》、《锦香亭》、《风月传》、《恨海》等。

============

琴书: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恩施扬琴,四川扬琴,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

============

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6 12:52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