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用对象
国中一年级的学生,40人,上下学期均可
二、方案总目标
1.了解创意思考的重要性
2.让学生认识创意思考的意义与特色
3.协助学生学习一种激发创意思考的方法
4.引导学生了解创造力是可以训练的
5.增进学生敏觉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精进力等五种创造力
三、理论基础
(一)创意思考发生理论
创造行为或思考如何发生,至今尚无定论。依据文献资料,主要说法有:
1、精神分析学派--此派学者认为创造源自个体的潜意识作用,是防卫方式升华作用的结果。当力必多(libldo)滋生的动机发生冲突无法满足时,自由我(ego)导其发展,跳出焦虑窠臼,升华进入美的境界而发生创造行为。新精神分析学者如克利斯(E.Kris)则认为创造始于自我监视力的松弛,压抑减弱,人格结构因而获得较大弹性,思考作用回归到前意识状态(preconsciousness),从而增加心理灵感,滋生新方案;但灵感与方案须经逻辑、理性的评鉴,以求精巧,所以又具意识作用的历程。荣格(C.G.Jung)也指出,创造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心理的,强调意识作用的历程;二是幻想的,认为是潜意识或原始经验的再现(Busse &field,1980;Roweton,1970)。
2、人文心理学派--认为创造是个体具有健康自我(healthy self)的产物,系潜能发展的象征,并分析学派所指焦虑的逃脱与升华作用的结果。
罗吉斯(C.R.Rogers)从人际关系观点指出,创造能力须俟个体具有良好的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方能表现出来,它是自我实现的象征。另一人文心理学家马士洛(A.H.Maslow)也认为创造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自我实现的结果,但欲充分发挥则有赖合宜的训练(Rogers,1954;Roweton,1970)。
3、行为主义学派--论者强调刺激与反应间联结作用对创造能力的影响。梅尼克(S.Mednick)解释创造历程系运用联想,把有关因素重新组合,以符合有用或某些要件的过程。其中「知识」是基础,「联想」是媒介,此二者愈多,愈有创造可能。另一学者马滋曼(I.Maltzman)表示,独特性或创造性思考,经由不断地联想或反应可获增强,出现率可望提高。盖个体接受刺激后,倾向于先就所习惯的方式或熟悉的事物加以反应,随着反应次数的增加,联想愈行困难,当达到黔驴技穷的时候,便开始探索,萌生新奇独特的反应方法,此即创造发生的剎那(Busse & Mansfield,1980)。
4、左右脑功能说--人类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之研究受到重视,根据报告,人类大脑为对称的左右两半球所构成,大体而言,左半球管制右半边躯体,形成左右交叉的现象,但就不同心理反应或特质而言,左右两半球的功能仍有显隐、强弱之别。
大致而言,左半球对抽象、分析、数字、逻辑、系统、语文方面的操作较有影响,在学习方面即与学校基本学科的成就(如读、写、算、语言表达等)较有关系;右半脑则对审美、模拟、具体、统整、想象、直觉及空间关系较有影响,与艺术创作、创造发明方面的关系较显著。如以基尔福的智力模式区分,则左半脑的功能偏向聚敛式思考,右半脑则偏向辐射式思考。
左右半脑虽有功能的区别,而创造力的表现似亦较偏向右半脑功能的发挥,但就整个创造的历程而言,左右脑二者均涉入于真正创造行为之中。
(二)、创造的意义和本质
我国学者张玉成(民72,页53~67)对于创造思考的意义与本质,采综合性的观点,归纳为下列九项要点:
1.创造性思考是人类心智能力之一,属于高层次认知历程,但与智商有别。
2.创造历程虽仍未明确,但已有轨迹可循。创造的发生始于问题的察觉及确定,继以心智活动的探索,方案的提出,而终于问题的解释与验证。
3.创造性思考运作过程中,首须保持新奇求变,冒险探究精神,并表现出敏觉、流畅、变通、独创和精华等特质。
4.创造性思考是目的性行为之一种,其成果常以新颖独特及有效为要求。
5.创造性思考不能无中生有,须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6.创造能力是知、情、意结合,多种不同思考历程并用的结果。
7.创造能力高者确有与众不同的特质。
8.创造行为如何发生,仍有待研究探讨。
9.创造性思考可经由教育训练而予以增强。
以上九点可谓涵括了创造的意义与本质,但仍属于一般性的叙述。
贾馥茗(民65)以为统合的创造说,应着眼于三方面:其一为能力,其二为心理历程,其三为行为结果。因此,「创造为利用思考的能力,经过探索的历程,藉敏觉、流畅、与变通的特质,做出新颖与独特的表现。」
陶伦思(Torrance,1974)认为界定创造力,大都经由产物、过程、环境条件,创造者的角度来看;而事实上,这些都是创造力定义本身中重要部份。
郭有遹(民78年)认为创造的定义涵盖创造者、创造过程与创造品提出下列定义,兹引述如下:
「创造是个体或群体生生不息的转变过程,以及知情意三者前所未有的表现。其表现的结果使自己、团体、或该创造的领域进入另一更高层的转变时代。」
这个定义适用于创造者、创造过程与创造品三者中的任一种,也包括了三者之全部,以及各种创造品的层次。
陈龙安(民73年)曾综合归纳各家有关创造力之意义,研拟以下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指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觉、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透过思考的历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的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
所谓「支持的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接纳是一种支持、鼓励;容忍则是不批判、不压制。创造思考的激发,首在提供学生一种自由、安全、和谐的环境与气氛,学生才能敢于发表,勇于表现。
「敏觉、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质」是创造者的特质与能力。亦即敏于觉知问题、具有见解、联想、表达的流畅;能够做不同等级、方向或类别的反应;产生独特新颖的见解;能够精益求精,引申预测。
「思考的历程」指的是创造者在解决问题时所经过的准备、酝酿、豁朗、验证等阶段。
「对事物产生分歧性的观点」是指创造者对事物的认识,对问题的解决。不以唯一的答案为满足,而能以扩散的思考,由已知导至未知,并推衍出多种不同方案,亦即具备多元反应的能力。
「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是创造力最重要的特征,创造者与别人看同样的事物,却能想出其它人所没想出的事物,强调新奇而大胆的想象力,能产出独具一格,别出心裁的作品。
最后,「创造的成果不但要使自己也能使别人获得满足」,创造力绝不能与社会脱节,创造的成果不但利己也是利他的。创造的成果「使自己获得满足」是因为个人对问题的解决经历准备、酝酿等艰辛的过程,突然豁朗贯通获得自己前所未有的感受,这种成果使个人产生成功的满足与喜悦。「也能使别人获得满足」是指创造成果具有适切性及实用性,对社会或他人有所贡献,所以能被他人所接受。
而近二、三十年来,培养学生创造思考的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于是我们当激发学生扩散性思考,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能力,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背景分析
刚升上国中的国一新鲜人,很多事情都懵懂无知,而在即将面临升学主义的的教育窠巢中,在填鸭式教学的教学下,怕失去思考的多元性,而一味只死背书,于是设计创意课程,让学生有鲜活的学习力。
2.实施流程
1.第一单元—欢乐动物园(见附件一)
2.第二单元—脑筋急转弯(见附件二)
3.第三单元—谁是大导演(见附件三)
3.参考数据
1.张玉成着 思考技巧与教学 心理出版社民国82年
2.张玉成着 开发脑中金矿的教学策略 心理出版社 民国80年
3.陈龙安着 创照思考的教学与实际 心理出版社 民国84年
4.辅导活动教师手册 单元四、五 康和出版社 民国8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