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166|回复: 16

叶兆言谈南京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3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主要作品有七卷本《叶兆言文集》《叶兆言作品自选集》若干种。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散文集《流浪之夜》《叶兆言绝妙小品文》《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等。作品多次获奖,最新长篇小说《我们的心多么顽固》更是在“布老虎十年纪念书”征集中战胜了众多的参选作品夺得头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北京晚报》2001年4月27日 南京人对上海总是不太服气。尤其是在南京人出门旅行的时候,不得不从上海转飞机,转火车,心里顿时很不痛快。 和大上海相比,古城南京简直成了蛮荒的乡村。你不得不在上海住上一夜,不得不麻烦上海的朋友,事先替你购买车票或者机票。南京也有机场,也有火车站,可是南京偏偏就有那么多不能直接到达的地方。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你会觉得距离南京三百公里外的上海,整个就是一个暴发户。你简直想不明白,上海凭什么那么阔。 一百多年前,上海不过是一个比渔村略大些的小县城。它是南京的下属的下属的下属,上海的地方长官想拜谒南京官员,得拐好几道弯才行。可说变就变,现在的上海,牛气得差不多认不得外地人是什么人。 和上海相比,南京现在活脱儿是个破落户。想当年,东南重镇的这把交椅,毫无疑问地应该让给南京来坐。不用说什么十朝故都,也不用说什么扬州大都督府,就说这挨着近一些的清朝三百年间,东南数省的最高领导人两江总督大人,就一直呆在南京办公。南京不仅仅是省府的问题,它管辖的范围,至少也有几个省。 如今,南京军区的这块大牌子虽然还在,整个华东六省一市的军事还归它管辖,但是毕竟是和平年代,东南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显然已经不在南京。 南京当然不会甘于这样的现状。不甘心,也只能白搭。南京的衰败,几乎是无可阻挡的。想当年,南京是如何的阔绰。远的不说,仍然说清朝的三百年,说那三部和南京有关系的名著,第一部是孔尚任的《桃花扇》,下来一部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还有一部更了不得,这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没有什么地方比南京更适合作为作家的摇篮,三位作家不约而同地都记录了清代南京的繁华。说白了,也很简单,东南数省南京人心里不平衡历来是北方的中央政府的经济命脉,要想获得很好的财政收入,东南数省的稳定繁荣十分重要。按照惯例,中央政府必定会派大员坐镇南京,然后通过南京,行使对东南数省的领导权。 北方的中央政府既要保持对金陵王气的警惕,同时又不得不鼓励南方发展生产。和平时期总是要大大地长于动乱时期,因此历史上南京的繁华几乎是注定的。 近代对于南京最大的破坏,是1937年的日本兵攻入南京。大屠杀使得这座古城人口锐减。据资料统计,日本兵在南京抢劫财物,仅金银首饰就有1.42万两又6300件,古字画28400多件,古玩7300多件。 最可笑的是,连伪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会长的家也被抢,这个汉奸家中的红木家具被劫一空,佛堂中供奉的祖宗牌位,也被糊涂的日本兵当做文物抢了去。繁华的商业街被烧了,明清两代留下来的古建筑也烧了。 城陷之处,从城南的中华门,一路烧到了城北的下关江边。在这场劫难前的南京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再看看一位叫做爱泼斯坦的美国人,是怎么描述当年他所亲眼见到的国民党的旧都南京的。 爱泼斯坦把南京比喻成为一座带普鲁士色彩的官府,比喻成为一个气度非凡的新首都。在这里,新的林阴大道,无情地切除了许多陈旧的房屋和商店,宏伟的建筑一个接着一个拔地而起。 官员们的小汽车,沿着这些光亮的柏油路疾驶而过,官场上的政客一个个佩戴徽章,或者是长袍马褂,或者是时髦的翻毛皮领上衣,到处招摇,出席这样或那样的会议。威武的军官在武装带上挂着镶金边的匕首,无忧无虑的年轻飞行员们穿着皮夹克,而神气活现的商人则穿着美国品牌的衣服。旧都南京在战前更像是一座西方的城市,甚至是在战争的初期,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之下,这座城市也没有乱得失去分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北京晚报》2001年4月28日 战争使得南京大大地伤了元气,抗战胜利以后,还都南京的国民党忙于内战,根本没有精力恢复南京的城市建设。 不久,国民党又仓皇逃往台湾,北京成了中国的首都,一蹶不振的南京又一次成为破落户。南京失去了像战后东京、罗马和伦敦那样的发展机会,这些在战争中得到重创的城市,作为一国之都,作为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很快就从废墟中喘过气来。 而南京却好像是被人们遗忘了。在过去的多少年里,南京勉强维持的,是它的东南重镇的地位。对于这座古城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最恰当的位置。南京不适合做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的首都,它的权力范围,比较适合的也只是东南数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重镇的地位也将不复存在,时至今日,东南真正的重镇,已经毫无疑问的是上海了。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十里洋场的上海,对南京的东南重镇形象,就已经露出了威胁的端倪。民国时期,南京虽然是首都,但是离它不远的上海的繁华,却毫不逊色,有过之无不及。上海的崛起几乎是无可阻挡的,南京服气也罢,不服气也罢,反正一句话,得乖乖地把东南的第一把交椅拱手让出去。 南京的萎缩将不可避免,它对于东南数省的优越的领导地位已经丧失,对南京这样的城市,提过高的要求,已经没有现实意义。对于南京人来说,需要迅速调整的,是那种不务实的传统心态。重新恢复东南重镇雄风的可能性,几乎已经不可能存在。 时运已不再来,历史给予南京的机会,已经一去不返。南京人必须明白仅仅是等待机会已远远不够,必须靠自己去抓住机遇。指望抱残守缺不对,一心想把南京建设为国际大都市,也不现实。有了上海,在全国的这盘大棋枰上,南京注定只能是大上海的一个陪衬。 在长江三角洲,不可能需要那么多的国际大都市。换句话说,国际大都市成不了南京的救命稻草。南京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文化名城。它应该得到蓬勃发展的,是像上海那样的新型城市所不可能具备的优势。南京应该成为一个温馨舒适的城市,应该把如何改善市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历史上的南京繁华,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古都,也并不在于它曾作为处于领导地位的东南重镇,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这里的人民,曾经生活得很好,很富裕,有很好的精神生活。 安居乐业,是老百姓的天堂,这才是南京发展的最佳方向。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着国际大都市。大,未必就一定是好事。大,必然会有大而无当的烦恼。 国际化大都市不是过好日子的代名词。一个居住在国际大都市的穷人,并不会仅仅是因为他生活在那里,个人的价值就会像上涨的股票行情,突然那样看好起来。 有一年,我去成都,一位朋友对我坦言,说成都是一个很适合居家的地方,问我在南京的感觉怎么样。我怔住了,一下子不知应该怎么回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3 20:52:1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北京晚报》2001年4月29日 南京人口的来源,是个有趣的话题。 先谈谈那些被迫迁出去的南京人。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为了净化城市人口,曾下令将城内部分元朝的遗民,举家迁往云南。 前朝的遗民,对于新的统治者来说,都有些靠不住,靠不住就请他滚蛋。这种轰轰烈烈大规模的迁徙运动,颇有些像“文化大革命”中的干部下放和知青下乡,据说在云南的一些地方,至今还能找到这些带有南京口音,并能演奏祖先传下来的“江南丝竹”的老乡。算一算时间,已经六百年过去了,乡音不改,旧曲不忘,真不容易。 话题若转到南京人口的输入,可以说的就多了。哪朝哪代,都会有大量的人口流入南京,原因有各式各样。譬如流亡在南京的北方政府,注定要带来众多的北方人口。 历史上的王谢子弟,考其先人,无疑是中原人士。否则也就不会有过江诸人,在新亭对泣这样的典故。流亡政府很自然地会把北方官僚阶层的生活场景带入南京,由于这些北方人到了南京以后,继续处于优越的领导地位,北方仕族的生活习惯,流行的语言方式,很快就会在南京的老百姓身上时髦起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南京人的语音中,在民俗中,能见到大量来自北方的东西。西晋末年,因为北方战乱,渡江而来的汉族人民,究其人口总数,肯定远远地超过了北方的官僚。 穷人永远是比富人多,这些穷人跟着当官的一起当了义民,大大地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大量的南渡人口,一度甚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结果流亡的北方政府,不得不考虑在南京的周围,建设所谓专供北方人口居住的“侨郡”。 北方的流民在“侨郡”里定居,而这些“侨郡”仍以北方原来的郡县命名,于是我们在读旧书的时候,会发现在南京的周围,竟然有“南徐州”、“南东海”、“南兰陵”这些称呼。 由于当时的人并不会把南北同名的郡县混同起来,在写文章的时候,常常把“南”字有意无意地省掉,时间长了,结果就在历史上留下许多无聊的笔墨官司。 譬如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究竟是哪个兰陵,谁也说不清。可以想象,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南京就不是什么地道的江南城市了。这个城市早就挤满了来自北方的难民,北方人在这里占山为王,反客为主,在南京这个舞台上唱着主角,推动着时代的潮流。 这样的历史不断重复,客观上使得南京的人口成分呈现多元化趋向,其结果是提高了南京人口的素质,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出炫目的火花。历史总是重复,北方少数民族此起彼伏,不断地把汉人像撵鸭子似地由北往南赶。 历史上有案可查的,南京人口的大迁入,也许还是要算明朝初年。朱元璋把大量的元遗民撵走以后,又从全国各地调入大量新的人口入京。在新的人口中,最多的是手工业匠户,史料记载这些匠户达到了四万五千户,平均每户以五口计算,仅这一项,人口就有二十万。 这些能工巧匠被调往南京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让他们使南京迅速繁荣起来。当时全国的匠户也不过只有二十万人,朱元璋为了繁荣南京,把全国五分之一的建设人才都找来了。这还不算,干活的人有了,还得把那些有钱的富户请到京城来。 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的朱元璋,有意把全国各地的富户召到南京来。他既然当了皇帝,有钱人便不敢不听他的话。大约一万五千户富豪被逼入京,他们分别来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等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北京晚报》2001年4月30日 在富户中,最著名的要算家居昆山周庄的沈万三。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这位富豪为南京的建设捐了大量的银子,他出资修建了南京的好几个城门,有一种说法是当年建设时,三分之一的银元都是他认捐的。 虽然出了这么多钱,朱元璋对他仍不放心,功高盖主是险,钱太多也是险,沈万三最终还是被朱元璋逮到了一个错,远戍边疆而死。 流动的人口是形成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条件。南京的人口流动,似乎又要比别的城市更频繁。不妨想象一下,在明朝初年,南京仿佛有些像80年代初刚刚起步的深圳,其场景是多么火爆壮观。 作为外来户的能工巧匠们,在这里大显身手,筑高楼、砌高墙,从他们勤劳的手底下,竖起一座座华丽的亭台楼阁。而同样是作为外来户的富豪们,干不了别的什么正经事,便只有成为典型的消费阶级,在这里醉生梦死、灯红酒绿地过日子。 有着古老历史的金陵古城,一下子爆发出了新的活力来,到处一派繁荣景象。南京的人口,经历了一次次大换血,这种大规模的换血,这种动辄脱胎换骨,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南京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 这意味着,南京从来就是一座变化中的城市。这意味着,不断的变化,已经成为这座悠久城市传统中的一部分。南京人只是个大致的说法,是个大概,那意思就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 纯粹的南京人只能从理论上去探讨,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来说,活生生的南京人就是你,就是你周围的人。南京人就是那些天天在你眼皮底下活动的人流。不在乎你的祖籍是否在这里,也不在乎你是否在这里出生长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在这个城市里生存的若干年,充分地呼吸过了这里的空气,喝了这个城市的水,吃了在这个城市里买的米,那么,你就是南京人,南京人就是你。 南京人就是那些上下班时匆匆从街上走过的男男女女,是那些站在电话亭里回呼机的小伙子,是那些站在路口吃羊肉串的年轻姑娘。南京人就是你天天耳闻目睹的那些人。 南京人从来就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泛难免挂一漏万。南京人的特点是宽容,南京从来就是一个宽容的城市。事实上,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很少去思索自己究竟是不是南京人。 调查表明,很多被问到自己是不是南京人的人,在一怔以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祖籍,人们都习惯于用祖籍来回答问题,于是绝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自己不是南京人。 有关部门对171位南京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只有一成的人,自称祖籍是南京。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不是南京人,虽然他们就出生在这个城市里面。 南京人对自己是不是南京人这样的话题,无所谓,不像上海人那样,动辄说“阿拉上海人”如何如何。南京人缺少上海人那样的凝聚力,上海人口的组成,远比南京人口组成更复杂,但是上海人天生有一种整体感,天生有一种自己是上海人的认同感。 南京人从来不排外,上海人常常使用“外地人”、“乡下人”这些带有鄙视语调的词,这些排斥别人突出自己的词里面,充分体现了一种优越感。南京人没有这种优越感。历史和现实也不经常赋予南京人这种优越感。南京人有时候也想天真地做一做抖抖自己威风的事,譬如针对“京派”、“海派”,提出一个“宁派”的概念来,但这种说法更多的是像自说自话,不仅别的地方人不会这么认同,就是南京人自己也不会认同。 南京人散漫惯了,结不了帮也成不了派,思想一向不统一。南京人是很难概括的,因为南京人的秉性向来让人捉摸不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北京晚报》2001年5月1日 就说看电视剧,肖复兴在谈到北京人看《孽债》时,曾说过由此可见上海人的小家子气,因为这里面的故事实在不至于这么折腾。自己的亲骨肉,没费什么事,由别人替你养大了,等于白白捡了个孩子,高兴还来不及,有什么必要去寻死觅活。 北京人绝不会让五个孩子风尘仆仆来了,结果三个孩子又回云南,留下一个是断腿的,另一个进了公安局。这种结局,在北京人眼里,上海人太没人情味。 南京人却完全不同。在一家商场里,我听见两个女售货员眉飞色舞地谈论王朔,长得很好看的那位激动地说:“我太喜欢王朔了,只要是他的东西,我就爱看。”十足的南京话中,为了表达对王朔的感情,硬把舌头卷起来,带着一种很怪的京腔。 南京人说普通话,真是很为难的一件事。南京人胃口特别好,什么都能接受。南京人好发疯,什么都喜欢凑热闹。南京人没有什么自以为是的固执观点。看“海派”的东西会流眼泪,看“京派”的东西也伤心,南京人最容易受骗。“海派”和“京派”这些概念,即使上海人和北京人自己不这么说,别人也能很轻易地感觉出来。 无论上海人或是北京人,他们只要是在中国的地盘上混,就永远摆脱不了那种优越之感。上海人是靠经商发起来的,所以言谈常常离不开钱;北京人生活在天子脚下,因此动不动就会说一些未经证实的内部消息。上海人会挣钱,北京人能当官。 上海人的理想是口袋里有用不完的钱,北京人却希望自己能当的官越大越好。钱和官分别是上海人北京人傲气的本钱,有了钱当了官,于是敢优越、敢自尊、敢这样敢那样。就是没钱的上海人和没做官的北京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受了这种风气的熏陶,也都是一样的毛病。 南京人往好里说,是什么都有些不在乎。南京人不会因为自己是南京人,就像上海人或北京人那样,觉得高人半截儿。南京人还轮不上有这种感觉良好的毛病,确实也没什么可以感觉良好的。南京人对自己不自信,也不自尊,更不自卑。典型的南京人都是悠闲懒散的,很多事都随它去。不羡慕当官的,也不嫉妒有钱的,因为大部分的南京人既不会当官,也不会挣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北京晚报》2001年5月2日 在全国这盘棋上,南京人的位置不南不北。在江苏省的地界上,作为省府的南京仍然不南不北。 苏南人习惯上把南京看成是江北人,尽管在地图上,南京明明白白地位于长江南岸。“江北人”的称呼和上海人动辄称“外地人”、“乡下人”一样,包含着一种鄙视。 整个苏南好像都忘了南京是省府的所在地,忘了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住着他们的顶头上司。无锡市在宣传自己的旅游优势时,公开的说无锡是上海的后花园,而说这番话的时候,江苏省旅游部门的领导人,就端坐在主席台上。 这种公开的讨好上海人的态度,其中虽然包含了想赚上海人口袋里钞票的用心,但是也客观地说明了省府南京的尴尬地位,说明了南京人口袋里的钱显然不多,还不能够入精明的无锡人的法眼。 南京是江苏这个经济大省的中间质。作为省府,南京似乎并不像作为首都北京那样得天独厚。南京永远是这样,说好,轮不上,说坏,也轮不上。苏南经济好一些,苏北弱一些,拔尖轮不上南京,扶贫也轮不上南京。 南京人再有钱,想到富裕的苏南就蔫了,南京人再穷,想到苏北的贫困地区立刻宽心。南京人似乎天生甘心位于中游,不妒人有,也不笑人无。南京人不会去想自己应该在江苏起带头作用,也从来不担心自己会落到江苏的尾巴上去。 南京人从来没有忧患意识,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可能也不会有。南京是一座没有太大压力的城市。正是因为没有压力,也就造成了南京人的特色。南京人没有太强的竞争意识,就是有,也往往比别人要慢半拍。 南京人不仅宽容,而且淳朴,天生的不着急。南京大萝卜实在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南京人天生的从容,不知道什么叫着急,也不知道什么叫要紧。即使明天天要塌下来,南京人也仍然可以不紧不慢,仍然可以在大街上聊天、在床上睡觉、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在麻将桌上打麻将。 南京人是性情中人,总是带着一种随意性,在做什么事以前,并没有太多地去想,这事应该还是不应该做。南京人就是南京人,对好对坏都不在乎。南京人似乎从来不在乎别人会怎么想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北京晚报》2001年5月3日 南京是外地人的天堂。南京的外地人,是个很有趣的人文景观。 和国内所有的大城市一样,南京骨子里也是一个移民的城市。南京的外地人不会因为自己生活在别人的地盘上,就感觉到那种遭排斥的歧视。 南京人自己对南京就没有什么归属感,对于地道的南京人来说,自己是不是南京人都不重要,更不用说别人是不是南京人了。南京的外地人不会产生自己不是主人的自卑。南京这个城市里没什么主人,因此也就相应没什么客人。 在南京这块风水宝地上,并不流行“客随主便”这句话。南京的外地人,大都是江苏人,就素质来说,因为积聚了一个省的精华,都是些事业上的佼佼者。不是人物不会到南京来混,不是人物在南京也混不下去。 南京的外地人同样也很难对南京有一种归属感。童年和少年的记忆永远是最重要的,无论他们在南京呆了多久,他们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南京人。 地道的南京人应该是从外地人定居后的第二代开始算起。南京的外地人,是未来南京人的祖先。苏南和苏北的外地人,对南京有着两种不同的心态。苏南富裕,在南京的苏南人,常常有一种迫不得已的感觉。 他们在南京定居,在这里养儿育女,享受着南京的空气,却从骨子里压根儿看不起南京人。南京的苏南人常常会觉得南京人土、觉得南京人粗气、觉得南京人不会吃也不会穿。在南京的苏南人可以充分享受优越感。因为觉得别人不怎么样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觉得自己很怎么样、很了不起。 南京的苏南人,从本质上来说仿佛是中国的上海人。他们既比地道的南京人聪明,也比地道的南京人能干。他们如果去上海滩混,就是彻底的受歧视的外地人,可是在南京这座宽容的城市里,他们没有被南京人看不起,反而倒过来反客为主,看不起南京人。 在南京的苏北人和苏南人不一样,苏北穷,很多苏北人都是靠苦读书才混到南京来的。到南京来之不易,因此他们不会像南京的苏南人那么嚣张,那么不把土著的南京人放在眼里。他们的态度要含蓄得多,也温和得多,他们的特点是喜欢互相照应、互相帮助,虽然南京人不欺生,但是他们都小心翼翼地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不说是拉帮结派,然而苏北人确实是心比较齐,心齐力量就大。 南京的苏北人深悟团结就是力量的古训,他们含辛茹苦地在南京混,有意无意地便织成了很巧妙的关系网。南京的苏北人和苏南人不一样的重要区别在于:苏北人并不是迫不得已才来到南京,他们并不是以一种挑剔的态度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他们不是到这座城市里来享受优越感的。 南京的苏北人从整体上来说,要比南京的苏南人有出息得多。他们没有那种公子落难小姐遭殃的委屈情结,他们不声不响地来到这座城市,不仅打算在这里常住下去,而且充满了要征服这座古老城市的野心。他们的天下是实打实地打出来的,他们对于南京的贡献要比南京的苏南人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历史上看就这样,苏南人定居南京,很多人只是为了做生意,他们想方设法,赚了钱就想走。 和苏北的贫困落后比起来,苏北人不会觉得南京如何如何不好,他们定居南京,通常是兵分两路,一路是干苦力的,在服务行业挣些钱,便赖在南京不走了,另一路却野心勃勃,实实在在地干着,上下经营,为了迟早有一天能捞个一官半职。 南京此地的行政长官,很少由地道的南京人来担任。省一级的领导是这样,市一级的领导也这样。民国时期就如此,现在也还是没变。 在电视上听领导讲话,很少听到正宗的南京口音,不是因为南京话太难听,而是因为能在电视上说话的领导人很少有南京人。 南京不生产当官的人才,稍稍大一些的官就没什么南京人。南京人做官做到中央去的几乎没有。南京是一座在外地人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有朝一日,地方主义作怪,南京完全由南京人来管理,其结果一定是场笑话。 历史证明南京离开不了外地人,南京这座城市能有今天,南京的外地人功不可没。南京为外地人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对外地人向来也是特别友好。地道的南京人都乐意承认自己不是官场的料子,乐意承认自己的确有某些地方不如外地人。 南京人散漫惯了,没什么一成不变的固执见解,流行什么时髦什么,都没一定。不排外的南京人总是一窝蜂地乐意接受外来的东西。 北洋军阀时期,因为统治南京的都是北方的军人,于是一时间吃大葱嚼生大蒜,说话卷着舌头,成为当时南京最著名的风景。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因为先总理孙中山是广东人,而国民革命的根据地也是从广东过来的,因此广式风味的馆子风行一时。 而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四川馆子又变得重要起来,好像在广东馆子或四川馆子大吃一顿,便有重温革命历史的意思。南京人总是难免一些十分幼稚的行为。 南京的外地人充分利用了南京人的这种天真性格。这也就是为什么南京的饮食业长久以来,很难有什么固定风格。南京不仅不排斥外地人,恰恰相反,对外地的人和物,常常会有一种人来疯的喜欢。 外地人在南京可以如鱼得水,无论是洋味,诸如肯德基,譬如加州牛肉面,还是别的什么地方土特产,不管正宗不正宗,不管做得像不像,只要是新鲜,只要是有胆子竖起一块招牌来,就能骗南京人的钱。 在南京的外地人可以充分享受南京人的易哄好骗。南京人喜欢上海服装,喜欢日本电器,喜欢广告上吹得最凶的东西。南京人最不怕上当,最不怕接二连三地上当。外地人在南京无论常住,还是暂时路过,都不会感到无所适从。 南京人口袋里的钱不多却特别好客。外地的歌星影星都喜欢到南京来搞首演,南方的歌手和北方的歌手,好的和不好的,都能在南京获得预想不到的成功。电视连续剧《渴望》就是在南京一炮而红的,歌手毛阿敏是在南京唱火起来的,已经走红的歌星那英以及李玲玉,她们出版新唱片也喜欢在南京市场上搞首发式。 南京不是最好的文化城市,但却无疑有着中国最好的一个文化市场。一旦在南京获得成功,潜在的市场前途便不可预料。事实上,所有经营文化的商人,都特别看重南京这块风水宝地。南方的商人,把南京看成是自己北伐的前沿阵地,而北方的势力欲想南下,也很自然地会把南京看成兵家必争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北京晚报》2001年5月6日 外地的大款请客,很难忘记自己的主人身份。这一点,北方的大款尤其厉害。此时不露脸,何时露脸,此时不摆阔,何时摆阔。北方的款爷请客,嗓门一定很高,脸一定很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你不吃不喝是不给面子,你不会说话就乖乖地听他说话。 每上一道菜,筷子下去,粗话脱口而出,菜放进嘴里,立刻喊好。吃完了,高声喊结账,大声喊打折,一点也不含糊。北方人的豪爽,淋漓尽致地都显出来了。店主要是心太黑,宰得太凶,顿时趁着酒劲,好一阵数落,一定要较真。 要是店主会说话,笑脸陪得好,找零便都是小费。北方的大款才真像是大款,他请客首先图的是自己痛快。 南京的大款在这种场合里,常常仅仅是一个付账人的形象。南京的大款自己就仿佛是会计,而外地的大款常要带个会计在身边跑腿,类似付账这种事绝不会亲自过问。 南京的大款首先是含蓄,外人很难看出今天是他做东。通常都很斯文,小心翼翼的样子,不像是请别人吃饭,倒像是别人在请他吃饭。 请别人到娱乐场所里去消费也是这样,南京的大款总是坐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冷不丁地跑出来,讪讪地问大家玩得怎么样。南京的大款既不会摆谱,也不会敷衍。跳舞也好,卡拉OK也好,总是看的时间居多。客人玩得高兴就行,客人玩得不高兴也活该。 南京的大款似乎还不至于豪爽得到了让大家放纵消费的地步,不会在小提包里放上几万块钱,小费一抽就是好几张。南京的大款处处都显出几分实在。大哥大自然是要带的,但是大哥大常常电不足,不是怕人打,是忘了充电。 需要说明的,南京的大款许多都是公款消费,他们口袋里的钱并不是私人的,用公家的钱能想到节省,这是南京大款们可爱的另一方面。南京的大款不会见人就坑,见人就蒙。不愿意做广告不是舍不得,而是缺乏广告意识。舍不得给人赞助,是觉得他不欠你什么,凭什么要赞助你。 南京的大款远没有别地儿的大款盛气凌人,也没有别地儿大款的精明滑头,南京的大款不太在乎自己的公众形象。有时候有机会上电视,也不是气宇轩昂头头是道,而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什么。南京的大款即使是穿着名牌品牌,也是仍然不显眼。南京人喜欢穿名牌和品牌的,往往是那种尚未发财,口袋其实没什么钱,又怕别人觉得自己穷的年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2 05:3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