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96|回复: 4

【转帖】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为何流行“抢座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7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为何流行“抢座位” -------------------------------------------------------------------------------- 中国思维网 www.chinathink.net 2005年6月26日 阅读数: 437 出处:新华网 五月,上海。闷热而潮湿的午后,城市依然喧闹。 一位母亲领着孩子在站台上等地铁。车门一开,孩子冲进车厢,直扑座位,自己先抢一个,还为妈妈占一个。母亲对身边的友人直夸口:“我这孩子从小灵活,头子就是活络。”这是我在上海见到的一个普通生活场景。当时,地铁车辆停在始发站,但侯车人群还是争先恐后地挤进车门,条件反射般地争抢人人都会有的座位。人们在始发站上车都缺乏从容感,接下来沿途各站的风景就不难想象了。抢座位,是自然公开的坐车方式,也成为多数人坐车的乐趣之一,但这种景象看起来并不有趣。至于那个孩子,从小学会的不是谦让而是争抢,并且受到了母亲的鼓励和激赏,他的成长环境和成长动力看起来更有问题。设想一下,如果社会大环境只能培养个人热衷于争抢的潜在心理,社会提供的不均等机会只会使从容让位给焦燥、让君子甘愿做小人,那么财富增长对一个社会是缺乏意义的。 我偶尔回上海,时间不长,却在短短的两三天里亲眼目睹了多起路边的打架斗殴。说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就是因为大家都开上了自备车,财大气粗,心骄气傲。小汽车在交通标识并不明确的马路上迎面相向,互不相让;或是为了争抢车道而违反规则,互生摩擦,开车人拉开车门,拔拳就打。事实表明,在许多富裕起来的人的心目中,温良恭俭让从来不是应有的行为选项,争先恐后抢跑道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 从乘车抢座位,到开车抢跑道,这些生活中的习惯性行为已经成为中国的社会写照。抢股票、抢房子、抢官位、抢财富,抢你没商量;有条件要抢,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抢;无论明抢暗抢,抢到手就算赢;今天不抢,明天政策一变没得抢;有职有权不抢,过期作废看别人抢。在中国,变相的抢钱行动甚至蔓延到医院、腐蚀了学校。北京有一家肿瘤治疗中心推出“千元专家”挂号费,之后的治疗费和医药费令人难以想象;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校长在法庭上称,收钱改分,这已是学校招生的惯例,让人匪夷所思。开放的民主社会可以允许对社会问题展开自由讨论,但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原则根本不用议论,比如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本是医生的职业本能;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应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这些早已是人类社会的公理,无须再加证明。但在中国,不少违反常识和公理的现象却被吹嘘、炒做为新生事物,不仅社会舆论会煞有介是地论证一番,某些学者更会故作惊人之语地发表新论、反论、高论。举其作用,一是搞乱社会思路和价值体系,二是掩盖整个社会抢钱抢红眼的灰暗事实。来自社会各方的无耻抢钱行动,居然对病人和学生下手,且大言不惭地以市场导向为挡箭牌,这是非常不幸的。中国有一部分巧言令色的学者,甘愿成为利益集团同路人,如果他们能证明医生的救死扶伤和教师的为人师表不是社会公理,应该彻底推翻,那也算一回事。这可能吗?不可能,人类千万年的历史积淀远胜个人一张嘴。 在中国,流行一种“抢座位”游戏。十个人九把椅子,或八个人七把椅子,座位总比人少一个。音乐响起,人们围着椅子转圈子;音乐一停,大家马上抢座位,结果总有一人因抢不到座位被淘汰。几轮下来,抢到最后一个座位者优胜,其余人都是在不同轮次中被挤出圈子的失败者。事实上,能否抢到座位在很大程度上无关个人的能力大小或负出多少,最主要的是机遇,取决于音乐停下时人们离开座位的远近,取决于个人的位置优势。在日本,也有个流行游戏叫“二人三脚”,经常在学校里搞比赛。做游戏时,召集30名学生,把脚绑在一起,形成30人31脚的阵营,大家一起向前跑,最后冲过终点。这个游戏的最大特点是,不让集体中的任何一个人掉队,到达目标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样的,个人的努力汇聚起来,成为集体致胜的能力。我一直对这两种游戏的异同备感兴趣,希望能深刻解读游戏所暗示的不同的社会规则意识和制度环境按排。 从游戏到现实,“抢座位”的隐喻在中国被演绎得太过生动和完美。毛主席过去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今天的中国人确实有活在当下,一年过完一生的气概--唯恐落伍、掉队、被挤出圈子的“抢座位”心态大行其道。从个人到企业,再到政府,最近十余年的发展之路,其实可以简明扼要地概括为从股市到房市的“抢钱”直线运动。生斗股民希望在股市上一夜暴富而不可得;企业从股市集资抢钱不用还本付息;最后上市企业账面巨亏,社会资金进了大股东的腰包--股市成了抽水机,中小股民横遭洗劫。股市玩完后,又炒房市。房市与股市一样,政策的不完备导致了政策的多变性:银行一会儿无限制放贷,一会儿又紧急收缩贷款;政府一会推动房产市场以拉动GDP增长,一会儿又宏观调控平抑房价。市场的投机成份,或者说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带有哄抢色彩的买房行为引起房价爆涨,其重要原因可以归根于大松大紧、大起大落的房产政策。政策多变,意味着有今天不一定有明天,这样的制度按排从根本上催生了“晚抢不如早抢”、“抢到手我就赢”的浮夸和焦虑的社会心态。某些以“政府智囊”和“社会精英”自诩的学者依附在既得利益集团身上,从来缺乏社会批判意识,只会鹦鹉学舌般地不停鼓聒:一会儿鼓吹能挣会花,鼓励超前消费,提倡买两套房才算小康;一会儿又建议设立针对年轻人的个人破产制度--这就是学者们的所谓“社会良心”。事情的过程已经非常清楚了:先煽动年轻人的消费欲望、刺激社会成员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回过头来再让缺乏头脑和能力的消费者走向个人破产,为社会发展中的政策失误埋单垫背。这与“文革”时期诱导青年造反闹革命,然后让他们上山下乡发配农村的做法如出一辙。只不过当年以“革命”的名义,现在则顶着“消费”的时尚。 事实上,整个社会在抢钱行动下造成的繁荣景象正在两个向度上疯狂透支:1、富裕层抢劫了社会大众的财富;2、上一代透支了下一代人的财富。所以,不满的发泄往往会在下层社会和青年学生中找到爆发口。历史重来不会开玩笑,中国式的“抢座位”游戏已经玩到非常危险的境地了。 前几天,我读到一篇文章描述国内人对于“上流社会”的想象。文章说:“我的那位朋友始终抱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态度,他说等以后进入了上流社会,一天没事干就开party,吃饭只去米其林手册上三颗星推荐的地方,手表千万别提什么欧米茄,说出来人家笑话,要戴只能戴江诗丹顿,吃好几百美元一两的松露,喝一九五几年的拉斐特酒。……至于去阿拉斯加打猎,开私人飞机,养阿拉伯王室那种几百万美金一年的马这种事还没有摆上他的议事日程。”文章的调侃语调掩饰不了作者内心的向往,中国人现在就是这样想的。但这种想象在本质上不是狂想症,就是臆想病。除了特权和祖荫,光凭一代人白手起家,孜孜以求,能荣登如此“上流社会”的总在极少数。回头看看那些已经晋身“上流社会”的朋友们,随时顶着翻车落马的危险,因为他们惯用的手法就是资本游戏,翻云覆雨,抢劫社会,领先一步,此外无他。 (本站声明:以上文章和观点仅供学术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0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抢也是竞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0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抢也是竞争
竞争属于有规律的,而且还应当有规矩约束。抢,是本能性、动物性的低级的野蛮行为。 抢,实际并不是竞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4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执输行头惨过败家”,知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1 20:51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