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15|回复: 5

德英日美语文大考命题思路比较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31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选取的四份样本分别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普通高级文科中学十年级会考试卷①;英国的中学生英语等级证书考试(GCSE)②;日本语文高考全国考试卷③和美国威斯康星影片高级中学毕业考纲④。 虽然就理论而言,测试应当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衡量被测试者在一定范围内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施行延续教育。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它起来越单纯地变成了学生阶段学习的终极评价手段。这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使得考试在师生双方心目中的世俗地位得以不断攀升。 以分析者的眼光来审读一些举足轻重的语文大考试卷,可以给我们许多层面的启示:特定阶段内母语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社会广泛认可的语文能力的再现形式;教学理想状态下的最高语文水准以及未来若干年间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方向…… 如若能将不同国家的语文大考的试卷进行比照,上述论题的意义将更为彰显。基于这个设想,本文着重分析较具代表性的德、英、日、美四国语文大考的试卷和考纲,希望通过命题思路的比较,能给我们的语文素质教育一些有益的参考。 命题思路与能力指向 大考惯以最直接的形式展示出对学生母语能力的普遍要求,反映了学生通过一定阶段学习后所应达到的语文水平。这背后隐含着特定文化背景所认可的语文水准的衡量要素,也暗示着该社会所倡导的良好的语文素养的标准。 通过上述试题与考纲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各国在语文水平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对于能力的测试是各有侧重的。也就是说,命题思路不尽相同。 德语卷:强调学生形成并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所要形成态度的对象尽管不同,可以是某个社会现象、某个说法或某件文学作品,但德国卷都要求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自成一言。 例如1996年的第1题是:“近来媒体报道了不断增加的针对青年人的暴行。请您指出它们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您认为原因何在?您认为应如何对待?”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求学生平时留意时事,了解相关新闻。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相当的是非观念及明朗的解决矛盾的能力在此缺一不可。再如1997年的第3题是赏析现代诗人冈特·艾希的诗《雨的消息》。这首既具体又抽象的现代诗,以雨的不可阻挡带给人们的无奈隐喻无法回避的人生悲哀“疾病、走私、失望和贫穷”。在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大量需要对于人类灾难的全局认识。这对于一个少年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快捷的意象联想能力的考验不言而喻。 显然,在这样一份试卷里,资料收集、现象描绘、论据陈述、观点形成乃至艺术品位、协调能力。人生态度等综合素质都是被关注的焦点。 英国卷:体现了英国文化对于语文双重功能的同等重视。 语文的双重功能即陶冶性灵的文学性功能与生活实用的工具性功能。 本文学卷中他们非常重视阅读对于人生体验的感受、呈示和激活。比如 1998年2F级别的试题1:“请再读《炮兵连出征》。描写士兵出征时的情景并解释妻子们的感受。举例说明语言是怎样用于营造气氛和体现妻儿感情的。”此题既考查语言手法运用的知识,也强调理解和体会。第3题则是通过阅读激活某些人生经验的记忆与想象。原题为:“在你学过的散文《足迹》中选择一种战争体验。想象你正身处其间。以目击者的身份写出你见到的一切。”这里既要有感同身受的真实体验,又要有清理之中的文学虚构。 “媒体卷”则极为突出读写的现实针对性。像1999年4H级别卷提供了《镜报》和《时代报》有关“政府强制作业计划”的两篇报道。要求考生基于这些材料完成“争议、建议和指导”。论题是:“生活中有比学校和作业更重要的东西吗?”并要求给“教育大臣写一封信,争取年轻人校外生活质量的提高”。这里的报道是原质和真实的,对象也很明确,观点的冲突也较明显。再如1998年的考题在要求学生阅读“皇家鸟类保护协会”与“鲸豚保护组织”的宣传材料后,为他们设计广告提案。此时学生们的答案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已经靠得很近了。 日本卷:对各个时期各种体裁的文章的解读成为日本高考的核心。 从形式而言,它是标准试卷,学生只需在所设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即可。与前者提倡个人创见不同,“考题大都是高中所学范围以内的,意在考查学生对于高中教材相等程度的文章的解读能力。”比如1999年卷中第1题所选篇目是千余字的评论《森林之心》,文后附六道选择题。除第1题考汉字的写法和第6题总结观点外,其余四题都是对文中划线处进行说明和解释,并且要求忠实于原作者的观点和上下文原义。问题形式多为:“作者为什么这么(如划线处)说?”或“这(指划线处)指的是什么?”答案也常常是从篇中选出的若干个相关命题。 此外,还有三千余字的小说《睡着的量角器八日本古文姘关隆子日记》和刘向的《列女传》节选等三个篇目。在80分钟内完成如此大的阅读量,无疑是要求学生具备几近直觉的接受与复现能力。 可见,忠实地揣摩在这里成为“理解”的代名词。 美国卷:在读写方面秉承了西方文化倡导体验与有效写作的传统,并在“语言”与“媒介科技”两项上反映了美国对中学生语文能力的特别要求。 在“语言”项“合适的考试内容”中明确要求学生“识别并解释语言在社会的、文化的、地域的以及专业的情况下的各种用法和变化;并能敏感灵活。应变自如。”这种对于语言变体的宽容态度与“要求规范、追求正统”的语言观念相比,要人文、通融和应变得多,更提倡语言层面的人际融合。 在“媒介科技”项中,使用电脑、制作和发行媒介产品等内容都被明确地写进了成绩标准之中。这些社会化甚至有点职业化的能力作为语文的基本素质被提出,不言自明地强调了语文学习的时代性与对社会生活的成人化介入。此处的语文更像是立身于社会并影响他人的有力工具。语文于书本之外的存在形式和存在价值被毫无疑义地点化出来。而驾驭它们的能力成为美国考纲鲜明的思路。 文化支持与意识映射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本身又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语文大考的命题思路中,那些被突现出来的语文能力往往也是由具体文化的强项所支撑并代表该文化中的优势价值的。考察各国文化中的主流意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份试卷外显形式的成因和内隐意义的所在。 (-)德语卷要求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并提出个人观点的形式与德国文化倡导阐释世界,发展独立个性的精神相吻合。 巴登一符腾堡州完全中学德语教学大纲表达了这样的希望:“我们期待学生能自己关注并分析各种复杂的对现实世界的阐述、解释和设计方案。他们应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局限性,并获得发展个人独立的世界观和自我意识的各种前提条件。” 德语卷常用分歧明显的命题作为讨论的出发点与德国文化鼓励宽容的精神相一致。大考几乎每年都有此类题目。如 1996年对“班级出游活动是否有意义”和1997年对“谁能达成谅解,谁就能很容易地达到目的”的讨论。德国各联邦都将分析性地理解不同意见的能力作为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列入了大纲:“他们应该知道所有世界观和生活观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培养宽容的性情,对意识形态上的简单化持批判态度。”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其中也有部分因素是德国出自对纳粹历史的深刻反省与忏悔。 (二)阅读在英国文化中既有促进感知和情感发 展的任务,又是文化借鉴与传承的重要手段。 因而其阅读考试的内容大都是经典性的且范围 广泛的。在GCSE考纲中要求的阅读篇目必须包括:1900年前的著作、莎士比亚戏剧、1990年后发表并被公认为有争议的作品、媒体资料、外文作品和非虚构文体等。为文学单独设置考试内容,这与英国在欧洲古典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是相称的。 英国对于全面写作及写作现实重要性的重视可以从考纲中“写作要求纲目”里窥斑见豹。考纲要求 “要为被试者提供不拘于形式与种类的写作机会,以便于他们展示不同的写作能力,如探究、想像、表现;散布、解释、描写;争论、劝说、建议;分析、回顾、总结等等。考生必须证明他们有能力:针对各类目的和听众以书面形式清晰交流;为特殊目的和效果选择特别的书写方法;在句子、段落和篇章中组织思想;准确地拼写并标点,清楚整洁地誊写,使用标准英语的语法结构和广泛的词汇量明晰精确地表达”。⑤这里所涉及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无处不用,而对受众与目的的针对性的强调也突显了写作实效性的意义。 (三)日语卷对于阅读理解和文本摸网排查式考据的绝对强调都与日本教学中坚持“文章透彻理解”的思想相关联。 我们不难体会,在一个历史悠久又注重内省的国度里,传统与文化载体的文本解读与现实阐释自然会被定义为语文能力的首要表现。 在日本文部省平成元年(1988年)颁布的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注:相当于我国高中)学习要领解说·国语篇》中明文规定:“在培养学生明确理解国语,掌握恰当的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思考能力,丰富内心情感,锻炼言语感觉,加深对言语文化的了解,培育尊重国语并使之向上发展的态度。”⑦由此不难看出,日本语文教育对于尊重文化、了解国语、体味言语情感的要求要远甚于言语创意表达的培养。 这其中,崇尚传统的日本民族性和日本文化“以心会心”的人文理念清晰可见。 (四)美国考纲对于语言本体的重视,源于他们对于这一特质的深刻认识。 他们在考纲的理论背景中写道:“英语语言艺术的核心部分是语言。语言存在于各种变体中,而自如使用语言的能力,通常也是获得权力、尊荣、财富等成功的一种资源。”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变体选择等语用知识会作为毕业考试的重要内容。 美国人对于现代社会中语文形式的把握也是客观和务实的:“在当今科技的世界里,媒介诸如报 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电脑软件、电子网络等,对思想的控制迅速加强了。学生必须能评估信息,能针对特定的受众选用恰当的媒体。必须知道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信息传达是如何发生的。”因此他们才会将电脑使用等知识列人语文考查的范畴。这体现了美国的语文教育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面前自觉的融人意识和积极的应变态度。 比较与启发 至此,我们完成了对四种风格迥异的语文大考试卷和考纲的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4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对于考试 国内的孩子和家长只是注重分数,要不怎么会有“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说呢? 记得有一个小师妹,从初中抄到高中,从高中抄到大学,怕天下没有象她这样的学生了,极其高超的作弊技巧让监考的人都形同虚设一样。
“母语能力是人生第一素质”
看到网上很多的小孩写的作文中词语的乱用程度,再看看外语开的如火如荼,真的不知道该是慨叹我们的母语呢,还是什么。花JJ那天发的一篇有关大学语文出路,感觉差不多。真的不知道面对母语考试问题,应该是怎么的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5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你做的论文吗? 真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在写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论文~~~` 启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是想再问一句~~~ AHA是不是搞教育工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在哪里?它不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篇文章,语文是表达出人类思想、感情、经验以及理想愿望的那些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1 06:21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