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94|回复: 1

艺术的散步中的采撷——读《写意——龚静读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萍萍 说起艺术,人们想到的首先就是音乐和绘画,这两种艺术源远流长,势力浩大,是艺坛上永远不落的太阳。二者相比,绘画又因俱备直接的观赏性,美化环境的持久性,超越时空的收藏性而更强势些。当人们注目画面,无论男女老少,文化程度,内行外行均会心有所动,即使是反感也是心动。绘画艺术既是如此的有目共赏,因而说事的文章就热闹了,纷纷赶集,然后成书。 对于这类文章起初甚有兴趣,后来觉得太多了,仿佛天涯芳草在在皆是,而且大同小异,讲来讲去总是那数十个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画,没什么新鲜的东西。文章的模式也差不多,描述作品,介绍背景,展开想象,评议一番,又永远是雷同的褒扬。烦腻了,兴趣一落千丈。 最近又有一本结集而成的谈绘画的新书面世——龚静的《写意》。本来没有阅读愿望,翻了翻序,却被赵丽宏的一段话打动:“她对画意的阐述和描绘绝非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点,其中有同道的偏好,也有学者的立场。”于是决定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上下两部分四十四篇文章很认真地读完,无疑,这是本文笔优雅并传播优雅的书。只是有点遗憾,未见“出新”,讲的还是那几十位名家名画。国画方面又是顾恺之的画龙点睛、赵佶的工笔花鸟、徐渭的墨葡萄、八大山人的白眼鸟、元四大家的山水、清代扬州八怪到当代齐白石的大白菜、虾蟹、蜜蜂……外国方面呢,仍旧是拉斐尔、达·芬奇、伦勃朗、莫奈、雷诺阿、高更、毕加索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作品。还好后面的两位女画家欧姬芙和弗里达比较面熟陌生,未经人说滥,好像一盆蜜饯上还有几颗新鲜的樱桃。 当然也没太失望,开卷总是有益的,至少对我而言有几堂是新课。比如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背景从前我根本不知道,看这幅画的复印品时只觉得南唐贵族的生活奢华富丽,想想活在世间做贵族最开心了,哪怕是在生产力低下的一千多年前,也能过得如此丰赡舒适闲雅旖旎。谁知这轴长卷佳构居然是一份情报资料,一组政治调查“照片”。原来南唐的李后主对投顺过来的韩熙载不放心,派了宫廷画家顾闳中去打探动静,韩熙载自是心照,更一味地沉湎于声色宴乐,让画家如实记录汇报,让皇上放心,以求苟全性命于末世。瑰丽的画面底下包藏着如此险恶的政治祸心,不由人倒吸一口冷气。 “本质”一篇也是我获得新知的一堂课,文章介绍了荷兰现代新造型主义画家蒙德里安。蒙德里安原本也是传统画家,画的大多是风景、树林、池塘、风车,龚静说他早期的笔触“既轻柔又豪放,构图给人一种安稳之感,画面散宁静之气。”可是后来他转变了风格,到最后二十年只画垂直和水平线组成的各种图形,只用红、蓝、黄三种简单的颜色,据说这是为了表达世界本质的秩序。蒙德里安认为世界的秩序是很简单的,只建立于一系列对立的和谐中,他自以为找到了世界的本质,并认为垂直与水平线最能表达这种本质。 我恍然大悟,因为曾经看到过报道国内也有这种只画各色格子布样子的画家,当时以为此人大概是想创新而才华不够以致偏执于格子的无穷,原来不过是蒙德里安的追随者而已。虽然蒙德里安已经扬名立万,是新造型主义的鼻祖,我仍觉得他属于走火入魔一类的艺术家。 读本书还有个发现:评述文字也可以像诗词写作那样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龚静的评述当然是婉约派,举个例子——中国古代的人物画我是一向不敢恭维的,不是佝腰屈背就是大脑袋拖着一把飘飘荡荡的衣裳;仕女画得更难看,几乎都是脸面浮肿睡眼惺忪的样子,尤其是陈老莲笔下的仕女,人人有个雄赳赳的鼻子,大头小身体,叫人难受。但龚静却能丑中见美说得极为婉转:“陈老莲的仕女图有别一格之象,他的仕女脸长,鼻子画得大,眼梢一律翻翘,比丹凤眼更要媚些,但神情却有古意,虽然身段比例不如唐寅的来得秀丽合适,常常让人觉得头大人小的样子,但颇有大家风范,出尘之气。”说得多么含蓄温柔,陈老莲要发脾气也找不到藉口。 书的后记里作者表示这本书只是她在艺术的散步中局部的采撷,她的艺术散步将继续下去。如果是这样,我期待着她的下一本书中能开掘、讲解更多的人们尚不熟悉的画坛人物、作品,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新鲜更广角的阅读视野。 20054916192170754.jpg 《写意——龚静读画》 龚静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赵丽宏 来源:新民晚报 世纪之交的时候,有一家报纸约我写文章,题目是《对未来生活的十种预测》。未来其实是难以预测的,预言家常常会成为后人的笑柄。不过,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向往,对未来的生活作一点憧憬,也未尝不可。我的十种预测中,有这样一条:“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艺术的参与,将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艺术将成为一种润滑剂,使伴随着科技发展而日益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和活力。”这样的看法,未必人人同意,但是这些年来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多少印证了我的看法。艺术,正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业余爱好。而在这样的变化中,一些知识分子的身体力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作家的文字,也越来越多地涉及艺术的领域。上海的女作家龚静,以她隽永清丽的文字,孜孜不倦地向读者展示着艺术的魅力。这几年来,我一直注意她的这类文章,并且常常被她精妙细致的叙述吸引。她最近要出版的这本书,就是一本议论绘画的散文集,我读过书中的一部分文字,其中既有一个美术欣赏者惊奇沉醉的目光,也有一个学者幽邃优雅的思索。这是一本值得向更多读者推荐的有意思的书。 我喜欢读龚静书中那些谈画的文字,不仅是因为我对这些话题感兴趣,而是因为她的文字透露出来的才情和见识。面对着古人的画,她常常会遐想联翩,用活泼灵动的文字,把读者引入历史,引入千百年前的那些有趣的瞬间。她对画意的阐述和描绘,绝非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点,其中有同道的偏好,也有学者的立场。譬如她谈南宋马远的画,并不仅仅就画论画,而是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和画家的心态和生活,品尝出与众不同的滋味。谈马远的《踏歌行》时,她只用一句话便很生动地点出画中的意境,那是一种“捺住心里的笑声却硬出一张脸的心知肚明”,似乎与古老的画面不相干,但却巧妙地用今人之语道出古人的心境。谈宋徽宗、倪瓒、徐文长、陈老莲、金农、齐白石和林风眠等画家,也无不如此。 龚静不仅喜欢传统的中国画,对西洋的油画,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的文章谈到很多欧洲的绘画大师,谈他们千姿百态的作品风格,也谈他们的绚烂曲折的人生状态。她写拉斐尔、达·芬奇、高更、雷诺阿、毕加索和弗里达等画家的文章,都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一般介绍,而是深入到作品的内核,层层递进地剖析画家的灵魂。这样的文字,相信不仅是一般读者,即便是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也会从中大有获益的。 对龚静来说,写这样的书,并不是追赶时髦,这符合她的性情。龚静是大学教师,除了教书讲课写文章,她有很多雅兴。写字、摄影、绘画、听音乐,她都兴致勃勃。我曾经听她弹古琴,一曲《平沙落雁》,弹得有板有眼,余音绕梁。在上海这个喧嚣都市中,像她这样能沉下心来欣赏、追求、研究艺术的女子,实在不多见。我曾经对龚静说,你应该把你的兴趣,向更多的人推广。她笑着回答说,我只是自我陶醉罢了。以她不喜张扬的性格,这些美妙的艺术情思,很可能只是回荡在她的书房和小小的朋友圈里。所幸的是,她的职业是大学教师,她还是作家,会有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她的声音,会有读者在书中被她的文字共鸣。 在龚静这本新书出版时,写下这些话。为在这样一本美妙的书对读者作一个引导,我深感荣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9 20:56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