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20|回复: 2

中国剑简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8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出期,工具和兵器是不可分的,随著社会的复杂化以及工艺的进步,工具很自然地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了形形色色的改变,兵器於是在此时产生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它与猎具、工具所不同的是:兵器专门意指人与人武力斗争的器具,扮演著令人又敬又怕的矛盾角色,千载之下,常生「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感叹。 到目前为止,人类似乎仍脱离不了战争,古代的刀剑却已然脱离了战场(军用刀除外),尽管如此,与生俱来的狩猎本能,仍使我们对刀剑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情,或许,这也是尊崇古人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吧,促使我们不时回顾,并从中得到启发。 为了与後来的枪炮火箭等产生热能的火器有所区分,一般将兵器分为分热兵器和冷兵器两种,本文只针对冷兵器-特别是刀和剑的部份来加以简单的介绍,并将中国古代刀剑的发展大略区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 殷商之前,由於使料及实物的缺乏,我们对当时的战争型态与兵器的运用方式仍少有了解,因此直至目前为止的研究一般均以殷商为起点,并将我国早期的战争型态分为车战、步战与骑战三个过程,春秋中期之前以车战为主,战国时期则以步战代之,秦至汉初逐渐转为以骑兵主导战场;从对战争型态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刀剑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对刀剑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商朝的步兵单位采十进位制,称「什」(战车甲士则以三人为一单位),此制延续至周初,之後以五人为一基本的编制单位,称「伍」,每五个「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个方阵,称「两」,「两」即是最基本的战术编组,在每一伍中,成员彼此熟悉,平时一起下田劳动,战时互相呼应支援,这是生死与共的紧密关系,也形成了军队牢不可破的基础。 伍并不单凭个人的技艺或体能,它是一个组织化的武装力量,个人发挥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达到最高的整体战力;按「司马法」所言:「长以卫短,短以救长」,短兵在前,长兵在後,分别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换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长,最後的弓手以前四人为纵深,可以不断地以箭射远,同时指挥全伍,这些步卒根据现有的战国图案,是都佩有铜剑的,可在近身肉搏时用以刺杀敌人。 青铜的使用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後期,人类进入了青铜器时期,在中国也不例外;由於铜加入了铅和锡之後形成青铜合金,硬度高而熔点低,容易加工,逐渐取代了石器,人类的工具从此进入以金属为主要素材的阶段。 依据<考工记>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工匠以累积了足够的经验,能充分的掌握冶炼青铜的技术,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铜与铅、锡比例也有所不同,「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锺鼎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齐金而锡居二,谓之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斧斤、戈戟要求一定的硬度与韧度,而大刃则硬度更高,但韧度稍差一些,<考工记>上所提出的比例,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是相当正确的。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青铜器氧化後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氧化层,对器体反倒有保护的功用,虽经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铁器除了极少数经过表面处理的,往往锈蚀殆尽,使得我们在考证出土的文物时相当困难,这是如今对唐宋兵器的了解远不如战国兵器的原因。 青铜刀剑的发展 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事实上,当时的刀作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还大於护身,真正作为兵器的,应该是长於刺击的剑。早期的青铜剑约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仅长十余公分,直脊双刃,剑身扁阔,柄以木片夹束,亦无剑格,而後发展出固定的形制,除了两段收束的剑身外,并有了格、茎、箍、首的完整握柄,长度在四十公分之内,剑柄以丝麻筋皮等物缠绕,方便持握,主要以木作鞘;在未来的千年间,这种剑的造型逐步迈向成熟,并作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跃於战场上。 青铜剑的盛行与中国古代战争的形态有著密切的关系,自商代到春秋之时,正式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接战的范围、回旋的空间较大,因此战车上的「士」较常用的武是戈或矛,剑只在近战或肉搏时使用,而剑能刺能砍、两面开刃的特点以当时的条件来说,的确具有优势,随著锻冶技术的发展,剑的长度逐渐增长到五、六十公分,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 吴越的名剑 春秋时期,互为世仇的吴越两国却同以铸剑精良闻名於当世,我们由现存的实物可以充分证明此点,其技术之精湛、工艺之华美,可称举世无匹,尤其是剑身的表面处理,不但具有神秘华丽的花纹,在两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锋锐如新,这种处理技术至今仍然是个谜。 此时,钢铁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许对於青铜兵器的锻冶技术已累积了足够的知识,又或许摺叠钢的技术本来就承袭自打造青铜兵器的经验,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钢铁兵器,其水准的确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干将等人,链就一批千古名剑:干将、莫邪、湛卢、巨阙、纯钩、龙渊、太阿、工布、鱼肠等,即使实物不存,它们的赫赫威名仍令我们心驰神往;『吴越春秋』中记载薛烛评纯钩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沉沉如如芙蓉始生于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剑「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剑「文若流水不绝」,以及:龟文、缦理、列星、溢水、冰释、高山、深渊、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剑身上的摺叠花纹而言,当我们看到古代刀剑上的花纹时,才能体会古人所言实非虚语。 秦朝的长剑 战国後期的秦国已经是青铜剑、铁剑并用,同时剑的型制也有变化,长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剑身狭长,表面经过仔细地研磨,并有一曾铬盐氧化物,显现著乌黑的光泽,能防蚀防锈,陕西秦墓出土的诸多长剑几乎有如新制,而其他兵器如:铍、矛、殳、镞等也都是应用此法。 这种长度的青铜剑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於青铜硬而脆的性质,过长的剑极易折断,因此剑的长度历来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长剑硬度一如经过处理的中碳钢,却能具有这种长度,出土之後颇令人不敢置信,经过学者的研究,发现其剑身有规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剑身宽度逐段变窄,而厚度则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达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据说兵马俑出土时有过大量碎片压住青铜长剑的实例,移开碎片後,长剑立即反弹恢复原状,可见这种青铜剑韧性之优良;此时可说是青铜兵器的第二个,也是最後一个高峰。 铁剑取代青铜 钢铁兵器正式装备部队後,因为硬度和韧度都明显地优於青铜,也由於骑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冲锋陷阵、马上接战的战术需要,对兵器的强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汉末年时,钢铁兵器几已完全取代了青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数百年的交替期间,同时也是青铜兵器的发展巅峰,无论长度、硬度、韧度,在历史舞台上展现其最後的灿烂风华。 中期 秦朝统一六国,其军容之壮盛、装备知优良,从兵马俑的实证中可以窥见一二;从秦开始,战场逐渐由骑兵主导,以强大的军力、高度的机动性,控制著越来越庞大的帝国。 剑的没落 骑兵既然成为军队的功击主力,伴随而来的是战术的改变与装备的革新,由於骑兵冲锋的速度极快,单手施力的长剑固然仍能直刺敌人,予以重创,但冲力之大也足可把骑兵拉下马来,陷入挨打的困境,因此,马上的短兵显然要特重其切削的性能,加上强韧的铁器也已相当成熟,长剑於是渐渐为长刀所取代,并在汉代末期完全退出战场,但是它的象徵意义却从未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褪过色,甚至还结合了道家的神秘色彩,被盖上一层玄之又玄的厚厚面纱。 这个时期的长剑常以玉石为装具,千年之後,长剑已朽,玉剑饰却已其精美的质地与纹饰为人珍爱,成为玉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品目;除此之外,剑术也一直受到重视,不论王公贵族、武林豪侠,仍然喜欢练剑、佩剑,我们可以说:剑虽然在战场上没落了,但在民间它始终保有王者的地位。 环首铁刀 这种在西汉时期发展的新兵直身而单刃,剑首成扁圆的环形,一般称之为「环首铁刀」,没有明显的剑格,柄以木片夹束,再紧缚粗绳,因长於砍劈而迅速地取代长剑,也由於需求量大增,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地设立铁官,专管铁器生产,而冶炼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东汉时使用百链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使之更加强韧锋利,随著汉朝对四方的经略,东及日本、西达西域,可说威名远播,这种形制也一直延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的日本对环首铁刀全盘接收,并著手仿制,对後来日本刀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保有不少实物可兹证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双附耳式的佩系法,改变了配刀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另外,此时也发展出新的刀型,刀身略弯,刀尖前锐後斜,更适於劈砍,其形制与後世的刀型已十分接近。 唐刀 唐朝时又发展出新的刀型,刀首无环,柄部以木夹裹铁茎,外缠丝绳,刀首包裹金属饰件,刀柄与鞘均镶金刊嵌玉、裹以鲛革,装饰华丽非常,日本称之为「唐样大刀」,至今正仓院中仍有同一型式的传世品可供参考,日本人在精心模仿之後,以此为基础而发展出後来的武士刀。 除了短柄长刀之外,唐代还有一种长柄的大刀,长一丈(约三米),称为「陌刀」,威力极强,步兵持之以横向密集队形列於阵前,「如墙而进」,但唐以後就未见使用的记载了。 西域民族的刀 这个时期是一个十分开放的时代,各民族交流频繁,中亚的「大马士革钢」(我国称为「镔铁」)经由丝路在此时传入,这种镔铁并非一般的摺叠钢,呈现著特殊的细碎花纹,制作方法至今成谜,自古以来,得之者视若至宝,它的锋利、强韧、耐蚀直可傲视古今;唐代与西域的关系极其密切,取得这种宝刀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知是否取得这种技术?当时波斯、大食人来华者颇众,其中可有能匠?又或者彼国视为密技、不许外传,然而中唐时与大食的征战,也有可能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30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谢谢斑竹! 有图片就更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侠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9 20:30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