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86|回复: 5

我所读到的最美的文字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30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影的尽头 ——读解电影《乡愁》   如果说,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的每个镜头,都美得象经典油画一样,那么,镜头主要的构图应该是对称构图,讲究视觉上左右的平衡,光影的平衡,线条和实体的平衡。色彩上,前一阵在季风书店里翻过俄罗斯几家美术馆的收藏画册,那种有点灰蒙蒙的黄绿色,好象是比较多的。而且,塔可夫斯基既然是一位俄罗斯导演,又是表达一种愁绪,那么镜头运动平稳和缓慢,也是可以想象的。不知道为什么,在揣测这些细节的时候,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这是一个内向的导演,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忧郁,而且,从本质上来说,恐怕是有些悲观的。是那种,在哲学式的悲观里,又多了些诗人的忧郁。——在人们微笑以前,他就能很容易地触摸到美和愉悦,但即使在他微笑的时候,也不能摆脱沉淀在心底的惆怅。   揣测归揣测,在看电影的时候,还是被他第一个镜头震撼了。乡间的满眼绿色也有些荒芜的景致,弥漫着雾气,一辆黑色的老式小汽车在画面上方三分之一水平线上开过,卷起一些灰尘,出画。只看到烟雾和土尘漂浮在空气里。然后,汽车从画面下方三分之一水平线入画,停在中央。一个女人走出来,金红色的头发,在迷雾里灿烂着。很抱歉,我只能用这样枯燥的描述和更加枯燥的数字,来复述这个镜头,以至于你可能不会觉得这样的画面有什么震撼力。   事实上,这异乡的美丽和荒芜,这消散不去的迷雾,这颠簸不定的小路,还有随着车轮飘起的大片尘土,包括那个陌生的女人和她那不和谐的灿烂头发,全部营造了一种不安定的美丽和弥漫的忧郁。导演没有交代这是旅行,可你就感觉到那只能是旅程中的一段,而且,这旅程是让人疲劳的。汽车停下来了,你却感觉,还有漫长的旅行在前头。至于终点究竟在哪里,却不知道。我不知道,看电影的人们好象也不知道。当然,这样的感觉,是在电影结束以后才能整理的,当时,只是感觉自己莫名其妙的颤抖了一下。仿佛,身体总是能比大脑,更直接地作出反应。   那些平衡的构图,从美学上来说是一丝不苟的。除了背景上,建筑物本身的对称,象教堂和走廊,人物一般都在画面的中央。如果不在画面的中央,就在画面左边或者右边的黄金分割点上。我愿意把这些构图称为平衡构图,而不是简单的对称构图。因为塔可夫斯基寻求平衡的方法,不只是对称。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上个镜头里,主体处于左边的黄金分割点,到了下个镜头,主体又处于右边的黄金分割点。以此,来实现平衡的感觉。又或者,在同一个镜头里,左边是直线的感觉,右边对称的却是斜线的感觉,但是,因为直线重,而斜线轻,他把两边的上下位置进行了调整,画面整体又恢复了平衡。   把这样的平衡表达的比较印象深刻的,回想起来,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在交代对话的时候。没有正打反打。在同一个画面里,左边是男人的后脑勺,右边是女人的正脸。特写的强调感觉。   另一种,是在全景里。左边一方是狭长的窗,明亮的,下着雨;右边下方是同样狭长的门,里面有块大圆镜子,忽明忽暗地辉映着雨。中间有一张大床,寂寞的俄罗斯诗人横卧着。床上方的栏杆,有优美的线条,却在光影里,显得很落寞。这个构图是完美的。从细部来说,有些活泼的对比,比如方和圆,亮和暗,上和下,纤巧和厚重,并且错落有致地安排了三个空间。但是,从整体来说,的的确确是平衡的,每一种美都相互交融,没有什么是特别突出的。   还有一种,是在平移镜头里,起幅画面是对称构图,移动的时候,主体一直在黄金分割点上,平稳的移动,最后的落幅还是对称构图。   如果要说,电影镜头运动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外在的,只有平移,难得也有两个推的镜头。内在的,就只有变焦。没什么好多解释的。 但是,在肢解这些镜头的时候,深深感觉到词不达意的无奈。——很难描述,为什么这样平衡稳重的构图,竟然会给人感觉过于完美的不安。也很难描述,在可以看见的对称物体之间的空气里,竟然都漂浮着看不见的惆怅。——这种和谐的平衡,和不和谐的惆怅,竟然对立着存在于一个镜头里,并且,达到了更高层次上的,另一种平衡。 一切都是如此自然,却又让人不安。一如在失眠的深夜里,追问自己为什么会失眠,是一种没有意义的举动。它就是那样来了,拥抱着你。头脑是那样的无力,只有自己的心灵在那里感应,膨胀,收缩,跳动,让惆怅荡漾在自己的身体里。   所以,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呼吸,去触摸那个俄罗斯诗人的心灵。那种弥漫的愁绪,造成了一种时空错位的幻觉,我的目光,就停留在了他的世界里。他横卧在床上,闪念间回到了俄罗斯的故乡。在回忆里,故乡有种凄清的景致,拥抱,亲吻,长久的等待和守望,全身冰冷,只有指尖有一点点遥远的温暖。思念的滋味,就象当晚清冷的月光,无声地洒落地面。很久以前,中国的诗人,也是这样吟唱的。   俄罗斯,始终都是一个文化绵长而且骄傲的民族。很少有一个民族,能够把一个诗人真正当成民族的化身。即便是在一个俄罗斯普通老百姓的心中,普希金的分量也要比国家领导人高得多。对于他们辉煌的文化,无论是天赋,还是造诣,他们都是骄傲的。但是同时,这个国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专制跋扈的统治当中,文化的昌明,在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开明君主的鼻息。对于一个有着艺术天赋,有着艺术修养的艺术家来说,扼杀他的创造力,就是扼杀他的生命。   被迫也好,自己选择也好,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创作力最丰富的的中年,背井离乡,生活到别处。背负一生的就是那种远离家乡,思念家乡的愁绪;然而,他们又知道自己不能回去,因为回去就是扼杀自己,是自杀。——异乡终究是疏离的,那么,要到哪里去找一个血脉相连的地方,寄托自己的思念?要到哪里去找一个同样文化辉煌的国土,寄托与生俱来的骄傲?最重要的是,这一段异乡的旅途,哪里才是我的归属?   诗人对女翻译说,诗歌是不能翻译的,你也不可能理解俄罗斯。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却是不完整的。女翻译不能理解的,不只是俄罗斯文化,而且也包括了他对俄罗斯这个祖国的既爱且恨,——这爱和恨,竟是一样的强烈。文化和文化的差异,底层的东西确实是天生的。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没有爱过,没有生活过,没有荣辱与共过,就一直只能用第三人称去了解它,而不是第一人称的感应它。就象人不能选择生一样,离开了家乡,骨子里的惆怅,总是不可排遣的。——然而,选择舍弃故乡的人,有资格说爱吗?   人在异乡,总会感觉自己游离在人群之外。就象小时侯读书的时候,去别的班级找朋友聊天,虽然没有人侧目,大家都该干什么干什么,可是,在走进去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不自然。不象走进自己的班级,坐自己的座位,那么心安。这样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早在很小的时候,懵懂不知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看看诗人一丝不苟的衣服,几缕白发,还有忧郁的眼神和不形于色的表情,就知道他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教养了。   以前,在电视里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看着异国情调的街道和街上狂欢的人群,那新鲜的美丽,时时吸引着我,总想着有一天,能够站在这样的街上,走进这样的人群,该有多么好。直到现在,真的准备离开祖国,却发自内心的开始惶恐,在一个别人的新年,在陌生的人群,旁观热闹和喜庆,人群外的我,将会有怎样的寂寞和失落。一直以为,在离开这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的时候,不会有一丝眷恋,因为,她本来就不属于我。可是,离开的日子一天一天接近,却开始怀疑了。在这个城市居住的6年,她已经成为我记忆的真实背景,就象电影的镜头一样,不可以只有主题,而没有环境。——何况,是故乡?   当女翻译一个劲地质问诗人,你有什么想法,你为什么不说的时候,我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对于这样一个内向的人,这种问话方式是不能用来交流的。如果,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一个合适的时间,从说自己开始,也许他还会有一些回应。但是,如果是那样直接的提问,他就算真的想说,也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讲起。但是,那样的一种交流,也许女翻译会觉得奇怪,觉得复杂,为什么不能直接一点,坦白一点呢?——问题是,有了直接和坦白,哪里还有忧郁?   意大利,也曾经是一个艺术家的摇篮。但是,这个民族的气质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全民投票的民主,就为这个国家建立了一种松散的集中,一种开放活泼的气质。据说,意大利语是一种很罗嗦的语言,如果你中午吃完饭,在街上散步,刚好碰到一个熟人跟你聊天,那么聊天结束语是,“时间差不多了,一起吃晚饭吧?”那个女翻译,也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蓬松凌乱的金红色头发,有着丰腴的体态,穿着袒露胸膛的衣衫,高兴的时候就惊叹,生气的时候就狂怒,偶尔还流露出孩子一样的童趣,在走廊上起跑。也许,在导演眼里,那是另一个民族美好而陌生的气质。   这美好和陌生,也是一个让诗人惆怅的理由。和女翻译不能理解俄罗斯一样,他也永远不能理解意大利。异乡,永远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而不可能是一个归宿。我试过住旅馆。条件很好,每天也有人打扫铺床,24小时热水。按理说,象我这样的懒人,应该是觉得再舒服也不过了。可是,每天疲劳工作了一天,下班以后回旅馆,让我感觉异常的难过。因为,这间旅馆的标房,如此清晰地提醒我,你在这个城市没有家,而这里,可以属于每一个路过的人。——这种没有归属的感觉,太强烈。整整一个月,上班,回旅馆,使我无比渴望在这个城市里买间房子,只要属于我,多小都好。虽然,有了房子,一样不会有归属感,但是总比旅馆要好。谁说,人不能做点形式主义的事情,欺骗一下自己?   所以,《乡愁》说到底,探讨的恐怕是人生的归宿问题。因为,故乡指代的是家,是人生的起点。在漫长的人生旅程里,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行李,背负着那些和自己血脉相连的东西。即使,你为了梦想而离开了生长的地方,即使你生活得就象你希望的那样,可是,在一些夜深人静的夜晚,你还是会忍不住回望,虽然,等到第二天醒来,你还是过着现在的生活。——既然起点是不能选择的,行李是不能割舍的,人生是不能止步不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30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930206421678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30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原创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原创,花叶老师(对不起我忘了她一直不许我在基点称呼她为老师)一直深藏不露,并十分谦虚的把自己定义为“义工”,只要稍作留意就不难发现她具有很高的文化品味和很深文学功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所读到的最美的文字之一。是位杭州的作者,很年轻。 我特别喜欢他充满象征符号的描述以及富于哲学意味的思索。更为重要的是他超乎寻常的感受力和对感受的描述力: 只是感觉自己莫名其妙的颤抖了一下。仿佛,身体总是能比大脑,更直接地作出反应。 它就是那样来了,拥抱着你。头脑是那样的无力,只有自己的心灵在那里感应,膨胀,收缩,跳动,让惆怅荡漾在自己的身体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5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本塔可夫斯基所著的《雕刻时光》,看见花叶的贴才想起去翻来看看,我就喜欢把书买回家堆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8 06:56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