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269|回复: 4

追忆原南斯拉夫经典电影《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5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此情可待750809 于 2015-9-17 22:08 编辑 昨晚在家观看了原南斯拉夫经典电影《桥》DVD,感受了一下父辈们当年看的外国大片,同样是六七十年代的片子,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的片子还是比中国的同时代战争片好看啊,至少电影跌宕起伏的情节总是让观众猜测:究竟谁是坏人呢? 《桥》,感觉整部片子在战争的大背景下面,充满了对人性的描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情感出发点:班比诺,工程师,萨瓦多尼,这些角色都是活生生的、立体的,战争中的角色绝不是他们生活的唯一,班比诺梦想着去意大利,工程师热爱自己的事业,萨瓦多尼开朗乐观并对自己的爆炸技术引以为荣…… 一个影片当然有主角,但是《桥》给我的感觉是主角和配角关系不太明确,老虎无疑是男一号,但其他人并不单薄,甚至包括那个让人一眼难忘的“情报员”。 《桥》的结局也很有味道,导演让工程师亲手炸掉了他的杰作并同大桥一起粉身碎骨,战斗小组除了“老虎”和那个长得很酷的飞刀手,都牺牲了,让人在电影结尾处听见敌我双方都在感叹:“多么好的一座桥啊。”尽管双方的动机不完全一样,却无不表现对毁于战火的出色的建筑物的惋惜,而对人类文明进行破坏的当然是侵略战争,这就使影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我想任何观众此时此刻有一种复杂的感触,这绝非中国老式战争片那种全胜结局,看到那些个性鲜明的人,陆续死去,无疑表达了导演对和平的呼唤,这才是伟大的情怀,尤其放在在冷战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大环境下。 时至今日,《桥》更大的悲剧还在戏外,南斯拉夫这个昔日的英雄国家早已不存在了,昔日的同事因为自身的籍贯或者政治见解的不同,被分割在各地无法团聚,在纪念导演的影展上竟然只有“班比诺”一人站在舞台上与已故导演的妻子拥抱,而此时,这个著名的演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桥》在中国老电影观众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怀旧情结,电影里荡气回肠的主题音乐和主题歌曲《啊,朋友再见》为许多国人所熟知;2005年6月的一天,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带一群外国朋友游颐和园,租了船荡舟昆明湖,船工看到客人里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脱口而出:“你不是那个班比诺吗?”三十多年前《桥》里边那个年轻的游击队员,跟这个中国观众“跨越时空”地紧紧拥抱。 也许,只有在常常被战火蹂躏的巴尔干,只有在历史悠久的南欧,才能产生对和平最热切和真挚的呼唤,才能孕育《桥》和克尔瓦瓦茨。 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德军当然也明白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大桥的重要性,他们部署了一个团的军力守卫,还安排了对付游击队的专家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坐镇在军营中,大桥四周可谓戒备森严。 游击队在步步逼近目标的秘密潜入过程中,不幸被德军守备队发现,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全体战友脱险,孤身留守阻挡顽敌,不幸负伤后又大声呼叫退走的战友将手榴弹投向自己,杀身成仁,不当俘虏。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后,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6 15:01:35编辑过]
qiao.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0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五十岁的人都能回忆起这部经典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4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桥》主题歌曲《啊,朋友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啊,多么经典的音乐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侯跟爷爷去看过,记忆不是太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9 19:36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