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82|回复: 3

老不死的爱 洪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2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不说是谁了,反正有这么一对情人,分别二十五年后又吃了一顿饭,俩个人相好的时候是想入非非的学生,二十五年后是开始考虑退休计划的中年人,二十五年期间,俩个人没有任何的来往,什么见面、电话、书信、E-Mail一概没有,就跟对方死了一样,居然,饭吃完之后俩人又找着感觉了,老不死的爱又回来了。

我喜欢这种纠缠不清的情感,这种说不清楚的故事是我们黑白生活中的色彩,在活得非常现实的岁月里有这么不实在的感情是件非常珍贵的事情,找点感觉太不容易了。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好看的电影、好读的书、好听的歌。我最喜欢的一首Joan Baez的歌就是纪念她和Bob Dylan一段藕断丝连的感情。六、七十年代,这俩个人是美国音乐最有影响的歌手,我是唱着他们的反战歌曲和民谣长大的,至今,我都认为我根本上其实就是个嘻皮。许多年以后,我和几个中学同学去听Joan Baez的音乐会,我们就是想怀旧。记得那天去的时候就听说可能Dylan会来,大家都为这个悬念兴奋。Baez唱完第三首歌,声音有些颤抖地说:

I’ll be damned, look what the wind brought in.”(真见鬼,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突然,Bob Dylan的一头乱头发在台上出现,抱着个吉他,坐在Baez身边,观众疯了,高声欢呼,俩个人又在一起唱了首Blowing in the Wind.所有人都被记忆泡酥了。这首歌唱完,Bob Dylan就走了,Baez眼泪汪汪地接着唱她自己写的歌,这是我听到把藕断丝连表达得最直白的歌词,我相信唱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我的翻译不是最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2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见鬼/你的幽灵又现/也不奇怪/正好今天月圆/你打来电话/我坐着一动不动/俩手抱着话筒/听到几个光年前熟悉的声音/又要彻底栽进深渊。

我记得/你的眼睛比湖水更蓝/你的诗歌更糟糕/你说/你从哪儿打来/西部的一个公用电话/十年前我送你一对袖扣/你也送了我点什么/你我知道记忆带来什么/

生锈的钻石/你到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传奇/一个没有被腐化的奇迹/一个原创的流浪汉/你漫步到我的怀里/一时似乎漂失在海上/女神把一切奉献给你/就是站在半个贝壳上的那个姑娘/她能保护你,不让你受伤的/我又看到你站在落叶中,雪花在你的头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2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歌感动了世界

〇朱睿竑 马莉

 

Blowing in the wind
随风飘荡
鲍勃·迪伦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条路
才能将其称作男人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
才能在沙滩上入眠
炮弹要飞多少次
才能将其永远禁缚
朋友,答案却在风中飘荡
答案却在风中飘荡

一座山峰能屹立多久
才会被冲刷入海
那些人还要生活多少年
才能最终获得自由
一个人能多少次扭过头
假装他并没有看到
朋友,答案却在风中飘荡
答案却在风中飘荡

一个人要多少次仰头
才能望见苍天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才能听见民众的呼号
多少人死后他才知道
无数的人性命已抛
朋友,答案却在风中飘荡
答案却在风中飘荡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很多都是因为《阿甘正传》中Jenny如天籁般的歌声而走进了这首歌,进而走进了美国的六七十年代——这个和当时的中国一样充满激情的年代。狂热的学生、革命、理想、嬉皮士、汹涌浪潮下平凡而美丽的爱情——这一切的一切,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梦想的。与Jenny一样,迪伦也是这无数用生命来燃烧激情的孩子们中的一个——惟一不同的是,他成功了,站在了梦想的云端,微笑。
    1963年,鲍勃·迪伦22岁,一把吉他,一只架在脖子上的口琴,真正的破锣嗓子,还有乱糟糟的发型。他出现在有46000人参加的第三届“新港音乐节”上,顺理成章地接受了和他一样充满激情、爱好思想的年轻人的爱戴。
    8月27日,美国历史上鼓舞人心的一天。20万人参加了著名的华盛顿公民权大游行。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激情四射有如神助,发表了名垂青史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而鲍勃·迪伦,则用他的抗议歌曲《Blowing in the wind》真正站上了时代的顶峰。这些往事,早就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可是当鲍勃·迪伦那沙哑而激动的声音从充满噪音的老唱机里流淌出来的时候,或许谁都会为之感动。
    原名Robert Allen Zimmerman(罗伯特·阿兰·齐默尔曼)的迪伦在1962年正式改了名,这件事一直是他的传记作者们考证不完的话题。最普遍的一种解释是,这位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辍学的年轻歌手喜欢读诗,英国诗人Dylan Thomas(迪伦·托马斯,人称“疯狂的迪伦”)就是他的灯塔之一。可不是吗,如果所有的诗都像《随风飘荡》那样又简洁又深刻,词句间流淌着智者的光华,同时又朴实得像民歌,那么当代的诗人们和他们的读者们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沟通上的困难了。
    然而,诗歌对于鲍勃·迪伦来说,是智慧的源泉,但不是全部。他似乎天生是一位摇滚民谣歌手,要汲取社会和青春的养分。在某些特别的年代,例如发表《随风飘荡》的1962年,热血青春被各种潮流和力量所裹挟,化作勇气和锋刃介入了社会运动之中。鲍勃·迪伦刚刚因弹唱的魅力而崭露头角,马上就因为对政治的关注、对青年的召唤而跃升为巨星。那真是个思想的年代,不用谈论爱情、不用拥有金钱,只需社会责任感就可以成为偶像!
     后来,《Blowingin the wind》被包括钟·拜雅斯和The Brothers Four在内的许许多多歌手和组合翻唱过,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经典。
    或许很多年以后,这些歌手都将老去,他们的演绎,也会被我们遗忘。但是,将有更多更多的孩子会用自己的吉他和歌喉问: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一个男人要走多少条路才能将其称作男人……)

Where Have All the FIowers Gone
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钟·拜雅斯

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它们给女孩摘走了
女孩都到哪里去了?
她们给男人娶去了
男人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当兵打仗去了
士兵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埋在坟墓里了
坟墓都到哪里去了?
它们被花儿覆盖了?

    战争有多可怕?支离破碎的鲜花,几分钟前还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已经飘零的美丽爱情,所有的东西都被埋进了坟墓里,这就是《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它无疑是最伟大的反战歌曲。
    Joan Baez将所有的愤怒和悲哀,都用平静的、透明到不能再透明的歌声传出来。淡淡的,淡淡的,一丝一丝地,沁入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扰动了那一层对生命、和平的期待。
    Joan Baez1941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Staten岛。我们经常听到的与“民谣皇帝”Bob Dylan齐名的“民谣女皇”的称号就是指她。Baez作为民谣界女性权威演绎者的地位是在1959年新港民谣节上奠定的。她对民谣音乐的理解加上天生的近乎完美的嗓音,使得她成为50年代之后民谣音乐中的一株奇葩。
    Baez最初的四张专辑均取材于美洲与英国的传统民谣,然而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她开始逐渐投身于抗议运动,创作了大量的反战歌曲,这才让Baez成为真正有内容与个性的Joan Baez。她带着这些有力的歌曲四处进行巡回演出,从音乐上推动了民权运动,同时也孕育了她与Bob Dylan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多年之中,Baez演绎了Dylan多首经典曲目:《Farewell Angelina》《Love is Just A Four Letter Word》……在这段日子与以后的岁月中,Baez越发投身于非暴力的抗议运动。她在60年代中创立了非暴力学习协会,自己也因为参加反战集会而两次入狱。
    1968年,Joan Baez与另一位激进运动成员DavidHarris结婚,但于1972年离婚。她1975年的专辑《Diamonds and Rust》是一张完全由自己创作的专辑,其中的标题歌《Diamonds and Rust》被认为是Joan Baez最出色的歌曲之一。这首曲子描写的是Baez和Dylan当时亦师亦友的感情,歌词晦涩却蕴含真情。
    进入八九十年代,Joan Baez更是把自己的生活分为两个方面:人道主义运动与音乐创作。在前者,她于1979年创立了国际人权社,于后者,Joan Baez又有多张广受好评的专辑出版,包括1989年纪念从艺30年的《Speaking of Dreams》专辑。Joan Baez前期作为一位民谣歌手,后期作为一位人道主义歌手,都决定了她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最伟大的歌手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7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好的歌词,居然没人回,高手到哪里去了?如果被“三把火”烧了,多可惜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