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非常的恨我父亲,恨他自私,恨他没有爱心……恨他给我们这家人带来的种种伤害……有一天,我突然想,他为什么只能用这种方式? 突然我理解了,人的一切不过是他在成长过程中习惯的行为方式而已。这种行为方式支配的行为,人们根据对他人的利与害,分别冠之以善或恶。作恶的人比行善的人可怜,作恶本身是想得到他要的东西,但是在他作恶的过程中,作恶是他习得的行为方式,他作恶,他得到他要的东西,他很难经验到用善的方式的好处。甚至很难有耐心去去等待,因为这颗种子的发芽率越来越低了,不像恶那样保险,比如骂人,很快可以解气,比如损人利己,马上见成效。助人却不一定得人好报,还可能受冤枉。更多的人渴望得到别人的善,却吝于付出。于是社会舆论呼吁,谴责…… 跨越了善与恶的评价,站在该生命的角度看一看,不管他习得了恶的方式处世,还是习得了善的方式处世,他首先是被动的,在他幼年的时候,他没有能力选择怎样的父母,怎样的家庭,他跳不出他的生活环境……俗话说:“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一个人的性格脾气在那时已定下基调,在以后的人生中几乎很难有改变,除非重大事件的发生,除非他会拆开自己,但是也只是改善而已。至于处世的行为模式,更是在早年形成。除非他特别善于思索,特别会自我成长。 这么看来,世间的人与事皆有因,我们看到的是果,也可能是因,在这期间我们评论,我们好恶,细细想来,这好恶让我们多受罪啊。走出善与恶的评价模式,心胸豁然开朗。 爱恨情仇,这些如同天上的云,来去无迹,爱就爱了,恨就恨了,就让这些像云飘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