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813|回复: 0

用音乐与心灵对话 李岚清重庆大学谈音乐与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4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

    聆听着这传世的经典音乐,仰望着音乐大师们的头像,坐在重庆大学体育馆内的上千名师生,正与一位步入古稀之年的长者一道,共同分享他对音乐与人生的感悟。音符在人群中跳跃,琴声在心灵间回响。

    他的博学儒雅,他的诙谐幽默,他的循循善诱,令倾听者仿佛徜徉在如诗如画的艺术殿堂之中。他已是第四次来到重庆大学,然而这一次却非同寻常,在悠扬的乐声中,大家目睹了他人生的另一种风采,洞悉了他与音乐那难解的缘分,以及紧系在他心里的浓得化不开的艺术情结。

    他,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27日下午,他在重庆大学为我市部分高校师生作了题为“音乐·艺术·人生”的讲座。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他或娓娓而谈,或放声高歌,或在乐声中沉醉;而在场的师生们,或报以热烈掌声,或与歌者同歌,或屏神静气同享天籁之音。

    坐在听众席上的,有黄镇东等市领导,他们专注地倾听,会心地微笑,随着音乐的节奏悄悄打起了拍子。音乐,也触动了他们人生的许多记忆。

《音乐笔谈》开启一扇门

    “您过去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退下来以后是否适应?做些什么事情?”

    面对这样的问题,李岚清同志拿出了自己的八字秘诀:健身、健脑,读书、写书。在退休后的第二天,他就进入了这个全新的日程表。

    儒雅、博学、睿智,在这位73岁老人的身上依然如故。这些,都缘于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和写作。李岚清同志透露,在他的办公室里,一直有个小课堂,由他出题目,请知名专家学者当面讲授。正是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小课堂里,他手不释卷,饱览群书,以“不虚此生”。

    不仅自己读书,他还想把平生所学与世人分享。2003年10月,他出版了《李岚清教育访谈录》。10个月后,一部令中外人士都吃了一惊的《李岚清音乐笔谈》问世了。

    一位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一位曾驰名中外的政坛要人,究竟与音乐有何种不解的缘分?透过这本被专家评为“用音乐与心灵对话”的书,我们能感受到他怎样的风采?

    坐在重大体育馆的听众,许多人手上都捧着这部35万字的《音乐笔谈》。这部书由音乐家传略、作者札记、作品选介、音乐常识与名词解释等部分组成,以亲切朴素的叙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50位欧洲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欧洲经典音乐300年的历史。

    “许多人都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李岚清同志说,蔡元培先生很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在实际教育中,却往往容易忽视“美育”。

    在国务院分管教育工作的10年中,他深感高素质人才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美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而加强美育,首先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在他的大力倡导下,美育被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范畴,正式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

    他说,自己写书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公众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尽管在这方面,专业音乐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也写了不少关于音乐普及的书籍,但普遍存在专业性强、大众不易看懂的问题。“我在8年前就萌生了一个念头,要从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角度,写出一本能让大家都看得懂的普及高雅音乐的书。”

    从那时起,他就广泛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以及自己深刻的思想、深厚的修养、丰富的人生,都融入到字里行间。

    李岚清同志总是谦虚地说:“我写的只是一本普及音乐的‘小人书’,只想把你们带到音乐圣殿的门口,如果你们能往里面看一看,并因此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我就非常欣慰了。”其实,谁又知道,他把出书的稿费全部捐给了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呢?

    《音乐笔谈》开启了一扇门。在那扇门口,乐声阵阵,余音袅袅,心灵渐静。

音乐助你领悟人生

    当代的大学生们,你们到底缺什么?此时此刻,为什么要和你们谈起高雅音乐?

    用心良苦的李岚清同志并没有立即给出答案。借助于多媒体,他现场放起了一首名为《行路难》的小提琴曲。悠扬的琴声如诉如泣,令沉睡的音乐细胞在动人的乐声中苏醒。

    “这是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大家知道是谁作的吗?”李岚清同志问道。

    “是地质学家李四光,作于1920年。”他自己回答后,还告诉同学们,李四光的夫人许淑彬就是音乐教师,两人结婚时小提琴和钢琴的一曲合奏,可谓鸾凤合鸣,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有谁知道,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写过《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一书?

    谁又知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竟是小提琴演奏高手?

    谁能想到,爱因斯坦和量子论奠基人普朗克竟能同台联袂演奏小提琴和钢琴?而鼎鼎大名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竟是音乐科班出身,还曾是一支爵士乐队的成员?

    ……

    这些传为佳话的人和事,李岚清同志如数家珍,一一道来。他说,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有所造诣的人,特别是大师级的人物,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好的音乐和其他优秀的艺术一样,不仅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创意思维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良好品格,还有助于彰显个性意识、群体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从莫扎特到贝多芬,从施特劳斯到德沃夏克,从李叔同到马思聪……李岚清同志一边讲授,一边插播经典音乐片段。《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教我如何不想他》、《思乡曲》……一个个传世的经典音符,迸射出音乐的真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中外名曲赏析会。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希望大家都成为高雅音乐的爱好者。”李岚清同志的话,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音乐外交”的魅力

    前些年,李岚清同志因国务活动,访问过不少国家。他真切地体验到: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在对外交往中,加一点文化的成分,可以提高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他讲到了法国总统希拉克。他们的每次会见都要超出规定时间,两位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导人之间,好像总有谈不完的话题,有趣的是,希拉克谈的是中国文化,李岚清则谈法国文化。有一次,希拉克悄悄告诉李岚清,自己打算写一部电影剧本,名字就叫《李白》,还托李岚清帮忙收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李岚清回国后就亲自编了一本李白诗集送给这位浪漫的法国总统。“我期待着他的电影剧本早日面世,看看希拉克总统眼中的李白是个什么样子,也许要比中国人眼中的李白浪漫呢!”

    他讲到了在莫斯科申办奥运会。为了保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想得到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的帮助。这位市长也是音乐“发烧友”,在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俄罗斯经典名曲时,问李岚清会唱几段,李岚清胸有成竹地说“四段”。卢日科夫又惊又赞:“现在就连俄罗斯的专业演员也只会唱两三段,全世界能唱四段的,也就咱们俩了!”两人同声高歌,其情融融,其意切切。卢日科夫当即拍胸脯:李副总理交待这事,没问题!

    他讲到了一位挪威女副总理。在一次出访挪威的晚宴上,李岚清向这位女副总理提到了挪威著名文学家易卜生和著名作曲家格里格,没想到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样对艺术情有独钟的挪威女副总理带头鼓掌,并告诉他,在挪威,可以批评许多人,但绝不允许说这两位大师的坏话。晚宴结束后,她临时改变安排,亲自陪同李岚清前往卑尔根城访问。那里是她的故乡,更重要的也是格里格的故乡。

    音乐无国界。包括音乐在内的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元素,其巨大的能量足以跨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异,穿透心灵的隔膜。

让我们同唱一首歌

    “我不反对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喜欢通俗流行歌曲,但作为一名有素质、有涵养的知识分子,仅仅懂得和喜欢通俗流行音乐是远远不够的。”讲到这里,李岚清同志深情地说,“我想把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歌现场放出来,会唱的同学一起唱吧。大家可以从歌声中体会那种淡淡的离愁别绪。”这首歌是他推崇备至的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送别》。

    意外的是,现场的电脑播放器出了点故障,这首歌一时播放不出来。

    “没关系,我们一起清唱吧。让音乐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伴奏。”短暂的沉寂之后,李岚清同志用他那低沉、浑厚的男中音,唱响了这首经典的老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寒,夕阳山外山……”刹那间,全场师生在他的带领下,深情地合唱起来。那动人的音符,那醉人的意境,那浓浓的乡愁,瞬间弥散在空气间。

    歌声如水,在重大体育馆内静静流淌;歌声如诗,在每一个听者的心中低声吟诵;歌声如风,不经意间掠过每个人的心灵最深处。

    那一刻,没有语言,只有音乐,只有歌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8 02:22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