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95|回复: 1

总统学生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9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总统学生奖(Presidential Scholars)始于1964年,是为了奖励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1979年,授奖范围扩展至在视觉、文学和表演艺术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自1983年起,获得者可以邀请给他最大启发的教师参加庆祝活动与授奖仪式,这些老师可获得“教师赞誉奖”。到目前为止,总共有5000多名高中生获得了该奖。    “总统学生奖”评选标准是参选者的学业成就、论文、学校的评价、组织领导能力、社区服务等标准。初次选拔出2700多名参选者,第二次选拔出500名参选者,最后至多141位学生胜出,成为最终获奖者。    从一些媒体报道、教育书籍、美国大片中,我曾经得到一种印象,美国的孩子个性张扬,标榜自我,以个人为中心,不认真学习,是父母、老师的“叛逆”。    但是,我眼前的这些学生,为什么如此不同?    7月27日至8月9日,获美国总统奖的141位高中生中,12位受到中国教育部邀请,来中国访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共同为这些对中国充满浓厚兴趣的高中生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在活动间隙,我采访了每一位学生。总统奖学生访华活动由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发起,今年是第二届。    即使在国际都市也不忘记传统    对着这些来自国际都市的学生,询问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传统”,太“老土”了吧!我很“老土”地问了。    他们并没有反感,相反,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阿文德(Arvind Nagarajan,毕业于密歇根州诺威市底特律国家日中学)身上的传统文化色彩似乎是最浓郁的。他自称“家庭型”男人,这是句玩笑话,不过,还是有些道理的。他曾经告诉我,大到宗教信仰、道德教育,小到处理爱好和学习之间的矛盾,他都会从家庭中获得帮助,他的父母是印度裔美国人。    他信仰印度教,并且是印度教宗教机构的志愿者,给孩子们讲印度教的价值观、理念和故事传说。他是个“理智”的信徒,他说,宗教中有很多错误的东西,他要去寻找哪些地方错了。他的祖父和叔叔还生活在印度,父亲曾带他5次回印度。他经常在心中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阿纽瑞哥(Anuraag Chigurupati,毕业于俄亥俄州盖茨·米尔斯市大学学校)则喜欢问自己:“我正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到底是对还是错?”这样的思考习惯帮助他成为一名优秀学生。他是学校的“著名辩手”,在俄亥俄州的辩论赛中取得过第二名的好成绩,并且获得参加全国辩论巡回赛的资格。他喜欢辩论,因为“真理是从对立的争论中诞生的”。阿纽瑞哥刚上高中时,还是一个害羞的男孩,每周一次的辩论使他逐渐习惯了在具有高度压力的竞赛中思考、发言,找到了自信。他的父母也是印度裔美国人。    在这个团队中,阿纽瑞哥和阿文德是最健谈,也最善于辩论的。    我曾经笑问:“你们善于辩论,是不是和印度传统有关?”他们笑而不答,但是,对印度的辩论传统和为真理而辩的故事充满自豪。    克里斯蒂安(Christian Ling,毕业于夏威夷威陆库岛毛伊高中)以一种内在的方式固守着“中华精神”。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韩国人,中国文化是他父亲的骄傲,也是他的骄傲。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在家里,父亲没有教他汉语,对他影响最深远的也不是春节、中秋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父亲时刻都在教诲他,要有中华精神。在父亲的眼里,中华精神就是要独立、努力工作。他们的生活习惯体现的是地道的美国文化,但是,这种中华精神却是深入骨髓的东西,在父亲和儿子之间流传下来。克里斯蒂安擅长吉他,还喜欢二胡和琵琶,喜欢中国的古典音乐。    和他们相比,劳伦(Lauren Zletz,毕业于纽约亨特学院高中)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她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劳伦的母亲是中国人,在美国长大,父亲是美国人。劳伦并不同意说她是“半个中国人”或者“半个美国人”,她说:“那只是一种数学意义上的划分,并不能体现我的身份认同。”对她来说,她更愿意承认自己首先是个“人”,和其他人一样,要吃饭、穿衣。她的一项志愿活动是教一群孩子了解世界各地的艺术,并让他们了解,这些艺术风格迥异,创造这些艺术的人却同样渴望幸福,同样需要生存。    劳伦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她已经被哈佛大学录取,打算在入学后选修东亚和中国文化课程,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对自己的家庭有更多的了解。    在中国的年轻人中,由于时尚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已经退居边缘地位。上面这4位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所持的轻松、自然的认同态度,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帮助他人是重要的人生经历    这些美国学生,每个人都有一长串帮助别人的故事。我曾经请雅各布(JacobWeaver,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尼德汉姆·布鲁顿高中)讲一个他帮助别人的故事,但是,他讲出的还是一串。雅各布参加了童子军,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学习、弹钢琴,等等。玛利琳(MarilynnLy,毕业于亚利桑那州天普市克罗纳·戴尔·索尔高中)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在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学校的各种俱乐部志愿服务,尤其喜欢那些针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孩子的活动。    当问起他们对志愿服务的看法时,我得到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帮助别人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帮助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    迪伦(Dylan Mathieu,毕业于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市西部高中)曾做义工,给老年人送饭,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当地的小学生踢足球。他觉得,自己所做的或许会帮助他们摆脱不利境地。迪伦自己也获得了帮助,他由此了解了不同背景的人的境遇和文化,比如墨西哥文化,他非常喜欢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    在美国,考大学并不只看学生的“高考”(SAT)分数,还要看申请者在读书期间参加过哪些活动,获得了什么成果,学生的领导能力、创造力、判断力如何,等等。陪同他们访华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高级项目官员陆杰扬(Jonathan Lowet)认为,美国大学的这种录取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必须参加很多社会活动。美国的高考制度和中国一样,都是最好的学生进入最好的大学,但是,“好学生”的标准不同。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非常多元化,学习成绩好却被名校拒绝是美国学生在申请大学时遇到的苦恼之一。    我采访过的一些学生并不认为,他们参加志愿活动、帮助别人是由美国大学的录取制度决定的。他们更愿意这样认为,他们是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不过,没有人否认,志愿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获得大学的认可。    很累,但是很幸福因为在做喜欢的事    我曾经问过他们,一天的生活究竟是怎样度过的?    他们的生活节奏有些相似,一般是六点半起床,锻炼、上课、上兴趣班、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做作业,大约晚上十一点左右休息。每个人的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他们会感到有些累,甚至会感觉到压力,但是,他们很幸福、很充实,因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这么多爱好,是否会影响学习呢?这对玛利琳来说,似乎不成问题,因为她是一个热爱学习,并且“擅长一切”的姑娘,她喜欢微积分学、化学、生物、西班牙语、英语、历史和音乐,尤其喜欢读书。阿纽瑞哥也很幸运,他的爱好都和学习相关。    阿纽瑞哥的爱好还带有沉甸甸的使命感。他喜欢发展经济学,相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解决赤贫并不是不可企及的目标。他曾经随父母回过印度,看到那里的贫富不均。他准备在大学中选择发展经济学专业,这不仅会使他去做他喜欢的事,而且会使他达到更高的“善”。费利西蒂(FelicityLenes,毕业于南卡莱罗纳州查尔斯顿市湾都高中)的爱好也有这种使命感。她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编辑校报上,并因此获得了今年的国家级奖励。杂志内容涉及吸毒、酗酒等对人体的影响。蛋白质和DNA对身体的影响让她着迷,她打算在大学主修分子生物学,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医学上。顺便说一下,费利西蒂还参加过“选美”活动,两次获得冠军。    但是,娜塔莎(Natasha Platt,毕业于特拉华州威明顿市康克特高中)遇到的麻烦似乎多一些。她对绘画非常着迷,这使她的画富有灵感。但她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会着迷,这给她带来了很多乐趣,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她必须计划星期一做什么,星期二做什么……她的主要特长是艺术,但并不偏科,数学、物理、化学、历史、语文等成绩都不错。她说,物理、化学、数学等会在她作画时帮助她构图、着色。    而索尼娅(Sonia Lahr-Pastor,毕业于新罕布什尔州莱姆市翰诺威高中)告诉我,各种学科会互相影响,会帮助你得到意外发现。    索尼娅的爱好经历了几次“质”的飞跃。小时候,她的愿望是长大后做一名科学家。而到了十几岁时,她的兴趣点已经从理科转移到文科,对书籍和写作的热爱与日俱增,并开始专注于写故事和诗。目前,她又打算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兴趣回归到理科。    我问她:“故事和诗会帮助你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吗?”她说,“当然会,艺术会启发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我在生物研究中有所创见。而生物学的一些发现也会激发写诗的灵感。”    看来,对他们来说,除了时间总是不够之外,爱好广泛并没有什么坏处。他们认真地告诉我,世界是处在联系之中的,各种爱好之间也会互相激发出灵感来。我想,对跨学科的认识和“运用”,一些大学教授的认识未必比这些高中生深刻。    他们还告诉我,被父母或者老师“驱赶”    着去做的事情,并不是爱好。父母、老师对他们充满了信心,从来不会催促或逼着他们去做什么事,因为他们自己会处理得很好。    他们累着,并快乐着。    不断地去尝试新鲜的感觉   索尼娅兴趣广泛到甚至喜欢迷路,说起来,大家都笑她,她却不以为然,说,迷路是一种很好的感觉。迷路后,她会尝试各种走法,简直称得上“上下求索”、“东奔西走”,她会感到害怕,生怕回不了家,但是,她也感到新鲜,因为每次都有意外收获。迷路意味着种种可能性,意味着尝试新感觉。    在中国的经历对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但是,在各种场合,表现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8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是加拿大的一个学校给优秀的孩子颁发

优秀诺贝尔奖

不管怎么样

对孩子的鼓励是最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9 07:45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