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02|回复: 3

谁刮了中国电影的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3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不久,深圳电视台播出的一段名人访谈中,一位影视界知名人士坦言对观众口味颇为不解,认为她拍的得意大片,即《兰陵王》,居然不被市场接受,倒是几个为了经济效益而拍的肥皂戏,颇受欢迎。所以她困惑。 听她一席话,我想,若干年过去了,她还以为她的那部片子是得意之作。都十多年了,怎么还没明白过来?可是,同时也是她策划了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不错的制作。所以我困惑。 “观念”给了我们什么? 一边是导演的激情澎湃,一边是观众的口水汹涌,国产“大片”就是这样一步一汪洋地走过来的,真有点“海阔天空”了。从较早的《兰陵王》,《秦颂》等,到最近的《英雄》,大多如此。从这些片子来看,为了理想,为了体现人道,他们都选择了表现“观念”。即使编剧对他所想表现的东西也许并无多少理解。 为“观念”所累,其实可能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那时候,“观念”的风起云涌并非只在电影界,其他艺术门类多少都染指“观念”,尤其是美术界。美术讨论几乎“深刻”的像哲学朗诵会了。你想,在不能将一个乳水交融的美丽故事表现出激动人心的份量时,有什么比“观念”更能掩盖想象力的匮乏呢? 有一个很值得中国导演注意的细节,在“英雄”众望所归地落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后,有记者采访了美国电影界资深人士伊诺斯,最后当记者追问,假如张艺谋就在这里,你会对他说什么呢?伊诺斯说:“我愿意对他说,你的摄影非常棒,但故事的主线非常弱。举个例子,中国的MTV尽管每首只有几分钟时间,但拍得都非常漂亮。可张艺谋你为什么把几分钟的电影用同样的方法拍成了两个小时?我们看电影不是为了看一大堆特效,我们去看是因为我们需要在情感上被打动。”此言可谓入木三分地中的,把一个两三分钟的MTV稀释成两小时的大片,这个比喻实在准确得让人哭笑不得。在一些不太情愿否定“英雄”的观众会说,画面,形式感,这就够了。其实,此片不但内容是空洞的,就连画面也是空洞无物的。太过于纯粹,过于唯美,使得其画面变得苍白无力,尤其是那些依靠布匹环绕出来的美丽,更是把其构思上的缺陷一暴无遗。 当我走进电影院时,我不喜欢谁给我灌输什么观念,只希望被感动。不管被怎样地感动。而且,感动往往是不能预设的。在许多时候,如果观众不能按照导演的预定方式感动时,观众可能被认为是愚蠢的。但是,当观众一个人时,你可以说他是愚蠢的;当观众十个人时,你也可以说他是愚蠢的;当观众一百个人时,你甚至还可以说他是愚蠢的;但当观众一千或一万个人时,你就无法再说他是什么了。 以空洞为主要内容的电影,除“英雄”外,首推“兰陵王”。这两部以包装见长的影片,一前一后地支撑起空洞派的蓝天。“兰陵王”的脚本如果只是写成三两百字的小品文,那么,故事里也许能写出一点有意思的东西,但是偏不,非兑成大片不可。而且,过了十年,还觉得还是兑了好,这就更有意思了。 直扑文化的代价 另一种影片因为直扑文化而显得无聊。比如《刮莎》,《洗澡》等等。 把一种不卫生的生活习惯的消失所带来的那丁点短暂的心理反应,提升为文化的心理依附,从理论上来讲也许还有点逻辑上的延伸关系,可是整个电影却给人一种尴尬和别扭。为了加强文化意味的落差,还硬把一首美丽的拿波里民歌给拉进来。澡堂是否因此更“文化”些尚难于判断,而另一种文化,好端端的一首歌肯定是给毁了。 《刮莎》也是一部“文化电影”。侨居美国的梁家辉的儿子中暑了,爷爷给他用了中国民间念方,即刮莎。这一刮,惊动了小孩的学校,美国的儿童保护机构,法院,几乎要惊动整个美国。一场漏洞百出的官司开始了。文化的冲突在一种极其脆弱的生活逻辑中如履薄冰地进行着。 从书面上看来,刮莎作为一种文化,其含义的确要比脏兮兮的澡堂子更体面些,这事也刚好发生在看起来法制最完备的美国。好了,法律,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短缺的资源之一,正好遇上刮莎,又是很有份量的中医疗法。文化就是这样赤裸裸地被摆到桌面上来,冲突吧。 在看这片子的过程中,我有一种感觉,在写作或拍摄过程中,编剧或导演可能以经意识到片子的故事的延续实在是勉为其难,但也已是箭在弦上了。赞助拉来了,牛皮吹开了。于是,一部莫名其妙的电影也就在无奈的炒作中红着面亮相了。 文学:帮了电影一把 以上涉及的几类电影,失败的原因显而易见,最关键的是,缺少一个好剧本。尤其是那些“观念”电影。《红高梁》之后的许多电影,大多由小说改编而来。众所周知,张艺谋是其中主角。正是那一批电影在观众心中确立国产电影的新形象,也正是那一批电影抬高了观众的胃口。 那时,在一些人看来,张艺谋像一把神手,摸到哪为作家,他立刻红起来。像刘恒,苏童等。事实上,张也深深得益了小说家较为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视野。倚靠文学作品的那份稳藏在叙述中的厚重,张可以从容地在其电影中舒展一种较为广阔的人文视野。这绝对是一个成功的选择,从以后的直接编剧所拍的电影多半不能令人满意这一事实看来,尤其能证实这个选择的高明。这一点上,电影和文学是平等互惠的,因为那些作品的确因电影而广为人知。 在“外婆桥”后,张艺谋的改编剧本少了,他的电影也毁誉参半。要说明的是,张对小说的改编是较为高明的,高明之处就是他按电影规律对小说作许多更合理的改编。在《活着》里,体现最为明显。 现在回头看当时这些作品,并没有像记忆中的那样好,理由之一,是那个时期的电影在技术上煅打的痕迹偏重,这不是成熟的电影应有的一中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张艺谋在“外婆桥”之后的影片的技术显的更成熟,即使非议也更多。 迷失在历史里 在看《钢琴师》的过程中,不断的在疑问,就写这么点事?一个为波兰电台弹琴的犹太人钢琴师,被纳粹德国兵一路追赶着,直到二战收关,大家都各回各家去,准备洗洗睡了的时候,他也终于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弹,弹,弹。 看大片,似乎有更多的期待,但是,就是在这种期待中将这片子看完。期待的东西没有出现,看完后却也没什么遗憾。情节是显单薄了点,但是很到位,很准确。或许,好电影只需要这么多。 最近有报道说谢晋要以“钢琴师”为榜样,创作一部好影片。谢老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导演,曾是某个时期里中国电影的代表。我衷心希望他能得尝所愿,但又深知不大可能。就像“南京大屠杀”未能像“辛德勒名单”一样。 有个有趣的现象,拍的好些的电影有两大类,其一,是类批判现实主义题材的,如《活着》、《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等;其二,就是专事调侃的贺岁片。贺岁片往往只不过是看作一种不伤大雅,不关痛痒的喜剧,但它们的基本成功,说明中华儿女的幽默感尚在,足矣。 而未见佳作的,是历史题材作品。荧光屏上流行辫子戏,国产电影好拍始皇帝。不知道是不是想借嬴政同志的那点霸气来充当伟哥用用,可惜没有一个灵验。 荆轲刺秦未遂,倒把银幕捅个稀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3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产电影好拍始皇帝。不知道是不是想借嬴政同志的那点霸气来充当伟哥用用
要吃伟哥的,不是国产电影,是约束国产电影的那只手,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4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体制肯定是影响深远的,但是每一个事情到细节上的时候,还是只能追诘艺术家本人。 体制可以影响整体,也可以影响每部作品,但是艺术家处理题材的能力应该是于体制无关的。 那只手是存在的,但是我们的艺术家也是不那么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5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洗澡>是在用文化煽情吗? 想太多了吧 也许是导演太狡猾, 让我觉得那个情境之下的故事,人物,感情都很真实, 很朴素, 也很感人 只是期待看到一些好的故事, 不空洞, 不煽情, 不把观众当成傻瓜, 也不把观众当成看马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1 11:14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