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
站在一片山崖上
看着匍匐在自己脚下的
一幅一幅奢侈明亮的青春
泪流满面
——题记
其实,我是不擅长写小说的。——郭敬明如是说。
了解郭敬明,是从《幻城》开始的。《幻城》中空灵的文字在我的眼前勾勒出一幅如梦如幻的油彩。书中的故事无一不是对情感的揭露。《幻城》是一幕悲剧,我看到小四(第四维是郭敬明的网名,“小四”是网友和读者对他的昵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物,最后一举手将他们全部杀死,每个人都逃不了悲惨的命运,为爱而死就是他们的宿命。只不过有些人怀憾而死,有些人悲痛而死,还有些人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而死……但是他们是无怨无悔的。这才更深刻地让人感到整本书中哀伤的色彩。我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是夏季,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沉浸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没开空调,却让我感到了发自内心的寒冷——也许是整本书忧伤的基调所致。但继而又有种阳光丝丝缕缕照在心头的温暖——那是因为为爱感染。
郭敬明的小说总是让我有种复杂的感觉。《幻城》如此,《梦里花落知多少》也不例外。
《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封面,墨绿色的高草,一个女人张开双臂站在其中的孤寂的背影。寂寞,是我的第一个感觉。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蛮震惊的。首先,第一人称“我”是个女的。第二,印入眼帘的是一水儿的北京话。以前看惯了他忧伤的文字的我,不由地为书中调侃的文字而默默称赞。但我深知,即使小四的文字是如此,但最终的结局也是摆脱不了催人泪下的感觉的。不错,结局确实令人无奈,却比我想象中的更宿命,但令我欣慰的是,我发现小四的文字进步了、成熟了,《梦里花落知多少》中还反映出不少的社会问题,但又不尖锐,仍然是从调侃的语句中让人品味出来,虽然有不少人指责他是在抄袭某某作家的作品,但我却觉得小四始终坚守的是他自己对生活的一些感受,他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我知道这样的风格会丧失掉很多读者,可是我希望给大家看到,生活中所有的让人沮丧的东西,同时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让人欣慰的东西。小四在我的印象里就是这样,明知道结局,却又义无返顾地向这个终点奔去。就像一个倔强的孩子。
小四一直称自己为孩子。一个喜欢用45度角仰望天空的孩子。一个喜欢像彼得·潘那样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这个孩子却在风里悄悄地长大了。
小四说过,比起小说来,他更喜欢写散文,而且是写他自己,即使是写别人,最后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写到自己身上。
音乐。小四是个爱音乐的人,在他的散文集中,音乐也占了不少笔墨。他喜欢在关了灯的夜晚感受窦唯的音乐给人的一种夏末春初的味道,湿漉漉的,光滑而精致,清淡之中春草发芽,殇花怒放;他喜欢王菲用清丽的音色唱出的慵懒的感觉,迷迷糊糊地拉着你走遍尘世;他喜欢朴树与生俱来的无助感的歌声,喜欢他的内敛、原始、朴实,他认为朴树的音乐底蕴就是孤独,彻头彻尾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末日后一个人站在荒凉的大地上仰望大得吓人的月亮时的孤独,而是站在像鱼一样穿梭不息的人群中间茫然四顾的孤独。有人说他可以在音乐里自由地飞翔,一直飞过太阳飞过月亮,飞过沧山泱水四季春秋,飞过绵延的河流和黑色的山峰,飞到乌云散尽飞到阳光普照。但音乐对郭敬明而言是一种很好的镇痛剂,大多数的夜晚,当他坐在书桌前望着一望无际的黑暗的天空,一种叫忧伤的情绪便会降临,于是音乐就像一个可供一直四处流浪常常受伤的野兽藏身的洞穴,他可以在里面舔舐他的伤口;这样,他就好沉沉睡去,一直睡到他睁开眼睛的时候一些烦恼统统消失不见;这样,他就会很快乐,就不会再在黑夜里一个人流下眼泪。
那些如天如地如梦如幻如云如电如泣如诉如花如风如行板如秦腔的歌/我的黑色的挽歌
电影。王家卫是个善于制造幻觉的人,而郭敬明是个善于在幻觉中沉沦的人。寂寞是王家卫的杀手锏,而一个人总是下意识地靠近一些与自己相似的人,所以他知道了,原来他身日里流淌的血液是如此的寂寞。郭敬明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在读高中,一个人的内心最兵荒马乱的三年,他的寂寞,我能感受到,而又有无数的人都在感受着他的寂寞,重复着他的寂寞。
是谁唱起黑色的挽歌/是谁守望白色的村落/我的水银/我的烟火/还有我长满鸢尾的黑色山坡/热闹的风/寂寞的人/灼灼光华的清澈灵魂/你们是我/不肯愈合的温柔伤痕
写作。一直都很喜欢郭敬明的文字,淡淡的忧伤,清澈,温柔地飘过心头,却难以忘怀。他自认为自己一点也不会讲故事,我前面也已说过他只是喜欢写自己而已,把自己一点一点地剖开,然后一点点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切。小四是双子座的,所以他写出来的东西会有很大的反差。他总是在晚上坐在窗前写大量的文字,写他的痛苦、他的快乐,一直写到手指开始抽搐才停下。因为他觉得写字可以给他带来快感,使他在这样一个无奈的物质世界中寻找到一种精神寄托。于是他便在那样一个似有若无的世界里不停地写字,就像蒙着眼睛不断追逐那黑色的幸福。
河水的手/黑色的喉/阳光吊起竹楼/是谁为我煮好清酒/那些灼灼的竹筒/那些盛开的伤口/而我的双子星/一颗在这头/一颗在那头
最近,郭敬明和他另外几个朋友建了一个工作室,每两个月都出一本类似杂志的书,名为《岛》。我发现郭敬明的文字日趋成熟,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他现在的文字里已看不出以前他那尖锐的忧伤,他不会再叫自己孩子了,也许当时那些大段大段的绝望、忧伤正被他慢慢遗忘,因为,他长大了。
最后引用一段村上春树的话:
“这些简直就像没对准的绘图纸一样。
一切的一切都跟回不去的过去,
一点一点地错开了。”
也许错开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4 20:36:2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