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581|回复: 5

难忘的《莉莉·玛莲》(Lili Marleen)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24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莉莉·玛莲》(Lili Marleen)是二战时期敌对的各方士兵都喜欢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歌词源自汉斯·莱浦(Hans Leip)1915年的一首德语诗作,1938年,作曲家诺贝特·舒尔策(Norbert Schultze)为其作曲,交由当年18岁的拉尔·安德森(Lale Andersen)演唱,获得一定成功。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这首歌大概会和大多数流行歌曲一样,事过境迁后慢慢被人遗忘。 1939年,正是欧洲上空战云密布的一年,各国都在扩军备战。当时的“贝尔格莱德”电台不知为何想到要去找一支献给战士们的娱乐歌曲,派人往维也纳,居然就找到并选中了这首歌。四十年代初期,这家电台每天晚上在21:57分准时播放这首歌曲。这首歌很快风靡德军,甚至在美军中也流行起它的英语版本来。在整个二战期间,大概唯有这首歌,成了敌对的各方战壕里的士兵们共同的战争情歌。在如此激烈、残酷、惨烈的战争中,这首表达和平、恬静,充满爱意的歌无疑就超越了一切,它让美国人、苏联人、英国人、德国人......都恋恋不舍,士兵的青春和理想因战争而湮没,唯一能唤醒内心的,恐怕就是她了。

玛琳·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 这首歌曲英语版本的原唱者是玛琳·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她是三十年代风靡世界的超级巨星。19O1年生于柏林一个贵族军官家庭。玛琳痛恨纳粹的专制独裁,于1939年毅然加入美国国籍。所以在德国玛琳·迪特里希始终是个争议性人物。1960年,玛琳·迪特里希回到德国,一些柏林人高喊着“玛琳回家去”的口号。从此以后,在她有生之年,她再也没有回过德国,但是,当她于1992年去世时,她还是被安葬在她的家乡柏林。 下面是玛琳·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德语演唱版本:

德语版本《[U]莉莉·玛莲[/U]》 英语版本《[U]莉莉·玛莲[/U]》 歌词大意: 在军营前面,在这大门口, 曾竖着盏路灯,迄今应仍有。 我俩曾相约在那儿再见, 我俩相约在路灯下会面。 一如以往,莉莉·玛莲。 一如以往,莉莉·玛莲。 我们的身影重叠在一处, 我们的相恋谁都能看出。 所有的人都应该能看见, 当我们俩在路灯下见面。 一如以往,莉莉·玛莲。 一如以往,莉莉·玛莲。 哨兵在催促,回营号已吹响, 又须等三天,且容我稍彷徨。 就在那时,我们道了再会, 虽然我很想能将你追随。 和你一起,莉莉·玛莲。 和你一起,莉莉·玛莲。 它识得你足音,你步态的美丽, 它每夜都燃烧着,却早把我忘记。 倘若我不幸有个三长两短, 何人会在这路灯的下面, 和你一起,莉莉·玛莲。 和你一起,莉莉·玛莲。 自这静寂的小屋,从地面的土泥, 你可爱的嘴唇,在梦中把我托起。 当傍晚的暮霭翻卷, 我会在路灯的下面。 一如以往,莉莉·玛莲。 一如以往,莉莉·玛莲。 二战期间,玛琳·迪特里希一心致力于服务性的劳军演出,不停地飞赴世界各地盟军驻地为战士表演,深受欢迎。玛琳·迪特里希成了战士们的《莉莉·玛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9-7 17:15:5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8-24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摘自1996年第9期《读者》 歌曲无疆界 夜幕降临北非的沙漠,我们将坦克围成一圈,围着一台收音机,收音机里传来一位女歌手温柔的歌声,这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军营大门外,   有一盏街灯,   她一直站在灯下……”    我一点也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一样。因为我们不属于德国的非洲军团,而是英国第8军——沙漠之鼠。但我们仍为这种亲切的歌声所吸引,它似乎深深渗透到我们的内心。    在距我们不远的地方,德军士兵也在收听同一首歌曲,分享着我们的孤独与渴望。当时正是1942年春天,对阵双方的战士都远离家乡,我们都喜欢歌中的同一女孩。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士兵也一样,他们直到今天仍在唱着这支《莉莉·玛莲》。 年轻哨兵夜半抒情 它是怎样超越国界,用不同的语言成为众多战士的孤独恋歌呢?这还要追溯到1915年4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在柏林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初露头角的诗人、年轻的军官学校学生汉斯·莱普正在一个火枪团兵营外站岗,马路上的街灯在浓雾中闪烁。    上岗之前,莱普刚离开一个叫莉莉的漂亮姑娘的怀抱,他正站在那儿思念着莉莉,路灯下走来了海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玛莲。莱普是在一家艺术画廊认识她的,他第一眼就爱上了她。玛莲是到一家医院看护伤兵时路过这里的,她挥手高喊着向莱普致意,正在这时,巡营的军官走到军营门口,莱普不敢答应,眼巴巴地看着玛莲消失在雾中。    那天夜里,莱普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脑海里总是徜徉着莉莉和玛莲的身影。她们促使他写下一首把她们的名字联结起来的诗,并给它取名《年轻哨兵的歌》。诗中讲述的是一个战士站在营房外的灯光下向心上人莉莉·玛莲告别的故事。战士渴望与莉莉待在一起,但军号再次吹响,在恋恋不舍地离开时,他不禁幻想:我的命运将会怎样?我的灵魂还会像现在这样拥抱她吗? 是战争中的士兵唤醒了《莉莉·玛莲》 被送到俄国前线的莱普再没有见到莉莉和玛莲。大约20年后,他将《年轻哨兵的歌》收入自己的一本诗集,柏林作曲家诺贝特·舒尔策看到了这首诗后为它谱了曲,并改名为《莉莉·玛莲》。舒尔策把它送给男高音歌唱家拜恩,他以“太简单”为由加以谢绝。舒尔策又把它送给夜总会歌手拉尔·安德森,她令人难以忘怀而又充满激情的嗓音正好适合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于战争的爆发,唱片仅卖出了700张。在此后的两年里,《莉莉·玛莲》一直默默无闻。    德军侵占南斯拉夫后,开设了贝尔格莱德广播电台,向部署在巴尔干和北非的德军广播。电台主任四处寻找能播放的唱片,在维也纳的一个地下室里,一个战士发现了一堆落满灰尘的唱片,其中就有安德森演唱的《莉莉·玛莲》。1941年8月18日晚,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播出《莉莉·玛莲》,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他们纷纷写信要求重播。    这首歌在后方也极为流行,经常被柏林的电台播放。一位德国母亲写信给舒尔策说:“我的儿子已经死了,他在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了《莉莉·玛莲》,我一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他。” 纳粹向她伸出黑手 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却憎恶《莉莉·玛莲》,而偏爱《轰炸英格兰》之类的歌。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30万德军被歼的消息传来后,戈培尔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玛莲》,销毁所有唱片,并称它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舞曲”。但戈培尔始料不及的是,《莉莉·玛莲》的唱片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国瑞士,在戈培尔下令禁播三天之后,《莉莉·玛莲》又回响在无线广播中。 戈培尔将他的怒气发泄到歌手身上,将安德森软禁起来。

拉尔·安德森(Lale Andersen) 新《莉莉·玛莲》动人心弦 小说家约翰·斯坦伯格说过:“歌曲有一种超越国界的能力。”这首德国歌被与隆美尔作战的英国军人“俘获”,英国军队的高级将领也不喜欢这首歌。他们认为,它是不适合他们的战士前进的东西,特别是在用德语唱着它的情况下。    在英格兰,一些第8军的老兵经常在酒馆里哼唱《莉莉·玛莲》。一天夜里,歌曲出版商菲利浦碰到一群老兵正在唱这首歌,他好心地提醒他们:乡村警察可能会把他们当成德国间谍。一个战士愤怒地喊道:“如果你们对它不满的话,为什么不为我们写一首英语歌呢?”    菲利浦在歌词作者汤米·康纳的帮助下接受了这一挑战,《莉莉·玛莲》被改写成《我灯光下的莉莉》。新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里的姑娘,她期待着她的战士安全归来。   “在军营门口的灯光下   亲爱的,我记得你习惯地在等待   在那儿你温柔地对我低语   你将爱我到永远   我灯光下的莉莉   我心爱的莉莉·玛莲”    歌曲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在6个月里,仅单张歌片的销售就超过50万张。这首令人难以忘怀的叙事曲表述了远离家乡的战士渴望返回爱人怀抱的心情。埃迪博·皮亚夫将它唱给法军,马林·迪特里希将它唱给美军,美国第5军的战士唱着它挺进佛罗伦萨……    莱普这首诗歌的改编作品已以14种语言出现,已有不下一打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将《莉莉·玛莲》作为它们的插曲。直到今天,只要有老战士相聚,你就会听到他们唱这首孤独恋歌。    为什么《莉莉·玛莲》能打动那么多人的心呢?也许是因为在惨烈、刺耳的战争噪声中,《莉莉·玛莲》传达的正是人们渴望的和平、温柔、甜蜜。 这里是[U]拉尔·安德森(Lale Andersen)1939年的德语演唱版[/U]。音质不大好,但三四十年代的味道却十足。 还有各种版本的《[U]莉莉·玛莲[/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24 10:32: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8-2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莉莉·玛莲》(Lili Marleen)描写了一位士兵的恋爱与离别之情,表述了远离家乡的战士渴望回到爱人怀抱的期盼。哀怨感人,情真意切。拉尔·安德森(Lale Andersen)因演唱此歌成了红极一时的歌星。导演法斯宾德以这首歌为基础,以拉尔·安德森(Lale Andersen)为原型,改编成电影《莉莉·玛莲》并获得成功。 电影 《莉莉·玛莲》 Lili Marleen (1981) 联邦德国罗瓦斯影片公司与西普影片公司联合摄制 编剧:曼·普策尔、约·辛克雷尔、法斯宾德 导演:赖·法斯宾德 编剧:曼·普策尔、约·辛克雷尔 主演:汉·译古拉(饰维莉)、吉·吉安尼(饰罗伯特) 内容提要: 1938年,瑞士苏黎世。青年作曲家,犹太人罗伯特和德国歌女维莉正在热恋中。罗伯特的父亲门得松正在领导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秘密组织,担心儿子和维莉的关系会给秘密小组带来危险,遂设下圈套,在罗伯特去德执行任务时,准许维莉随他同行。返回瑞士时,边防拒绝维莉入境。 留在德国的维莉只有靠唱歌维持生计。谁知她的一首《莉莉·玛莲》,引起了德军将士的强烈反响,在军中广为流传,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稍显宁静的哨厅、军营,军官将士们无不沉浸在歌声中。这首歌经过德军高官乃至上流社会的有意支持,从而一举成名。维莉也成了令人注目的明星。 罗伯特在瑞士终日思恋情人,通过广播听到了维莉的歌声,他冒险来到德国,见到已经成了红星的维莉。两人冒着危险曲折相见,却无法互相理解,罗伯特在回去的途中,被暗中监视维莉的特务抓获,查出了他的真实身份。但罗伯特却误以为是维莉出卖了他。 为了营救罗伯特,维莉接受了地下组织的任务,冒死寻到揭露德军集中营屠杀战俘的胶卷,在德、瑞边境交界处,用胶卷交换罗伯特和其他难友。而维莉却遭监禁。罗伯特了解了维莉冒死寻来胶卷救他,他按组织安排冲入电台,向德士兵广播,告知他们唱《莉莉·玛莲》的维莉在集中营被害,而德军将士也对维莉的歌怀恋不已,于是维莉最终离开集中营,再次登台。 战争结束了,维莉风尘仆仆地到瑞士来找罗伯特,却看到罗伯特已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身边已经有了妻子米里安。维莉竭力克制着内心的悲伤,黯然离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8-24 10:25:2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8-2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莉莉.玛莲》也是一部德国电影,插曲同名。曾经看过关于它的介绍,今天却头一次听。:) mariene dietrich 沉醉其中吧…… 曾经在雄伟的兵营的大门旁, 我和她双双站在一个天窗边。 当时我们腼腆地互相说再见, 现在却已只剩那个天窗依旧。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各处都能看见我们俩的身影, 我们俩的歌声似乎依旧飘荡。 但何时所有的人才会再看见, 我们又能相会在那个天窗边?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在门外岗哨边你吹起了口哨, 我跑到三天不见你的天窗边。 虽然我们只能互相挥手再见, 可我坚信和你的爱将会永远。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你那熟悉而轻柔的步履声声, 我几乎白天晚上都渴望听到。 现在我却偶然知道要上前线, 上帝才知能否再站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无论在地球上哪个寂静角落,我都希望梦中拥有你爱的唇。 当雾色早已将一切淡淡笼罩,我依旧还静静站立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2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怎么听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9-7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修正了链接,在线试听的玛琳·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德语演唱版本应该可以听了,但其他的链接都失效了,不能下载了,对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6 07:11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