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10|回复: 2

古代书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1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341810552089233.jpg 乙瑛碑 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   《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简称《乙瑛碑》。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八字首制字提高一格,无额。东汉桓帝永兴元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碑隶书,结体方整,谨严中有跌宕顿挫之致,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全碑字字方正,骨肉匀适,笔划规矩而极有法度。横划笔势稍向下,捺笔沉著有力,碑字虽方正,但体势稍斜,方口特别明显,横划的起笔向下稍按再铺毫行笔,行笔似较缓慢遒劲,因此筋力丰足,雁尾呈方形挑出结字、用笔方圆结合,凝炼俊逸,有一种雄浑古朴的意度。《乙瑛碑》是汉隶名碑,清方朔说:“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说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200341810565129148.jpg 阳陵虎符 秦代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虎符高三.一四厘米,长八.九厘米,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统兵将领以兵权,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调动军队时,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驻地。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即应发兵。虎符盛行於战国、秦、汉。此件为秦代之物。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为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此件铜质,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整体形成一艺术品。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虎符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200341810584082856.jpg 天亡殷 西周武王时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高二十四.二厘米,口径二十一厘米,传清道光时期陕西岐山出土。《天亡殷》又称大丰殷。多数人称它为《天亡殷》,昌周武王时期的器物。此器制作浑朴厚重文字优美,圆身,方座,四兽耳附珥。周身饰昂首张口相对回旋龙纹,器座也作相对回旋龙纹,内底有铭文八行七十七字。铭文大意是记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举行大封典礼并文王和上帝,天亡辅助武王举行祭祀受到赏赐,因铸此殷,以记荣宠。天亡其人,有太公望,史佚和泰颖诸说,均待进一步考证。《天亡殷》是西周初期的铜器,是武王刚伐商时所造,其器形,纹饰、铭文,书法都有其特点,和一般商代铜器不同,它是传世较为可靠的最早的典型西周铜器。其铭文“丕县王则省,丕王则赓。”对偶工整,用韵协调,为商代卜辞和金文所未见,它不仅开创千古词赋的先河,同时也看出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天亡殷》和西周初期的《宜侯矢殷》《井侯殷》《太保殷》(均作四耳)以及河南洛阳塔湾出土的回旋龙纹铜殷(下连方座)其形较近似,它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也是我们在西周铜器断代上作为依据的一件重要标准器。 200341811000919081.jpg 大盂鼎 西周康王时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径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圆形,直耳,柱足。口饰饕餮纹,足饰兽面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内容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国,周代忌酒面与,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时记载给盂的赏赐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为该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献国家。为上海博物馆所收藏,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宝等数类。大盂鼎属於瑰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大盂鼎居首位。 200341811012388569.jpg 墙盘 西周恭王时期 宝鸡市博物馆藏   《墙盘》1967年出土於陕西扶风庄白村。器形宏大,铸造精良,周圈饰有重环纹。盘内铸有一篇长达二百多字的铭文,分为两部分,前半记叙西周时期各王的主要史迹,后半记叙做器者史墙一家列祖的重要功绩。文章基本使用四言句式,颇类《诗经》,措辞工丽,文学水平甚高。铭文字体是当时的标准字体,可做为西周中晚期书体风格的典型代表。字形整齐划一。匀称疏朗,洁净明丽。每字大体为长方形,某些偏旁转折使用圆笔,局部与整体在艺术效果上形式辨证的统一,表现出端庄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流媚的艺术风格。铭文字迹笔势流畅,横坚转折用笔自如,粗细一致,已开后世小篆笔意的先河,象西周早期那种起伏顿挫的特点已全部消失。由於年代久远,《墙盘》中的许多字目前还无法辨认,有待於研究金文的学者深入探讨。 200341811024969537.jpg 散氏盘 西周历王时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散氏盘》亦名《矢人盘》。为西周著名重器,此盘制作年代约为历王时期。以其长篇铭文著称於世,铭铸於盘内底上,作方形,共十九行,行十九字。末行仅八字,全篇总计三百五十七字。《散氏盘》铭文记载当时散、矢两国和谈、划定两国国界,具有和约性质。散国将约书铸於盘上做为散国宝器。是珍贵的史料。《散氏盘》出土年代、地点不详。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於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於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散氏盘》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是西周晚期的重要金文书迹。 200341811035787230.jpg 兮甲盘 西周宣王时期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此盘为西周晚期宣王时代有青铜器。圆形,附耳,缺失圈足。宋代出土。盘内有铭文十三行,一百三十三字。铭文中的夸伯吉父,即《小雅.六月》中的“文武吉甫”,亦称“尹吉甫”。铭文记述兮甲从天子征伐锷狁,受到赏赐后接著天子又命兮甲从成周至南淮夷征收贡物,包括弊帛、冠服、奴隶等。铭文还记载,如果被征服的部族不服从,则“即刑镤伐“。铭文是研究西周王朝对外战争和对外关系,研究西周奴隶制特点的重要资料。兮甲盘铭名文用笔较粗,书体厚实壮美, 在西周一代的金文书法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开春秋时代金文用肥笔的先声。 200341811045196777.jpg 栾书缶   《栾书缶》是栾书祭祀祖先时盛酒的用器,器身及盖各有四环纽,纽作斜角云纹。自颈、肩及於上腹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盖内铸铭两行十字。错金相嵌铭文,始於春秋中期。错金铭文多见於兵器,铭文往往数字。象《栾书缶》这样长篇错金铭文,十分罕见。也是传世最早的错金铭文铜器。《栾书缶》铭文十分精美,铭在器物显著的位置上,具有装饰作用,文字异体较多,字呈纵势,线条圆婉转,显得阿那多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4-18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佩服,献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4-19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些书法作品,能告诉我怎么上传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0 13:31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