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下联应该由搭挡刘芳菲说出,且当时刘已经把话筒举在胸前做好了准备,但张似乎更愿意独自承担一项导演组临时下达的任务,只是紧张之中加上对对联内容又不甚熟悉,结果在下联中重复了上联“迎新春”。
表面上看,张的对联只是其一个人的过失,但其实这样的错误的突然出现对台上的每一位主持人都无异于是一种莫大的心理影响,紧张的情绪一秒钟就足以传染开来,为接下来出现的一连串“恶性循环式”的错误埋下极大的隐患……
最后究竟谁忘词了?
然而“事故”并没有因主持词已进入预定轨道而即刻告终。
在周涛接着朱军的“一个崭新的春天即将到来”说出“我们分明已经感到春天的脚步在扣响我们每一颗心” 之后,董卿的接话又出现了明显的迟缓,足有一秒钟之后,才说出“让我们带着和美与和顺去迎接生活的希望与收获”;大概当时已较长时间没有说一句话的董卿因之前一系列的“意外”而出现了短暂的“走神”;
之后是李咏说的“让我们带着和睦与和顺去赢得生活的从容与自信”(此时又回归到了晚会播报式的语言使用,毕竟这是事先背好的词);
董、李二人各自的朗读中里都有“和顺”,这样的重复肯定不是原来写好的主持词,应该有一个人将“和谐”误说成了“和顺”,这也难怪,实在是太多的“和”堆一块了;
之后是张泽群说的“朋友们,一个新的春天正走向我们,我们正在拥抱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接下来是刘芳菲:“随着春天钟声的敲响,让我们把这新春最衷心最美好的祝愿……”
刘芳菲说到这里突然收声了!而且没有其他人第一时间接着说,台上出现了可怕的空白。直到周涛姗姗“说”迟——“……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继而在说“在花开中过年……”时又和李咏的“播洒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撞车……
在任何直播形式的舞台上,哪怕半秒钟的冷场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世纪那般的漫长。很明显当时有人忘词了,那么究竟是谁忘词了?
普遍的判断是刘芳菲,依据是她说的那句话是半句话,显然没有说完。
但我个人推测忘词的肯定不是刘芳菲,理由是,1,我国许多由多名主持人主持的晚会,本身就有把一句话分配给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说的光荣传统(也就是说即使刘说了半截话也不足以证明是忘词了);2,刘在说完半截话后,非常自然地就将话筒从嘴边移开,没有丝毫的停顿,这表明她已说完了自己该说的内容;3,当刘放下话筒之后,其身边的张泽群同样自然地将目光转向另一侧人多的方向,在等待着有人接话,试想如果是刘忘词了,张第一时间应该是盯着“忘词”的刘看。
忘词的不是刘芳菲,不是张泽群,似乎也不应该是没有任何表示的朱军和董卿(除非当时两人的大脑彻底失忆了),那么是最终开始接话的周涛?还是后来又抢着说的李咏呢?
确实不好判断,不过如果一定要押宝的话,我赌那句原本应该是李咏接的——依他的脾气秉性,当时也许还沉浸在被朱军打断后的愤闷之中而出现“走神”。(补注:初一下午春晚重播时,该段落已替换成提前录好的备播带,果然,备播带显示忘记接词的是李咏。换句话说,现场李咏忘记接词的时候,周涛挺身而出救场,说了一句之后又被李咏的一句打断,所以中景画面上才有了周看着李时那份无奈加烦躁的眼神。)
一系列的“事故”最终以报时之后最后一句六人合说仅仅8个字的主持词中再次出现有人“浑水摸鱼”而达到高潮——当时朱军引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一个崭新的春天已经来临,在这美好的时刻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华民族——”
随后,六人中有人高喊着“和顺和美,国泰民安!”,有人则高喊着“和谐兴旺,国泰民安”。
六人中李咏是情绪最受打击的一个,说完这最后一句“乱套的话”后其甚至连在台上多呆一秒钟的耐心都没有,瞬间急转身而去……
难道不能避免这样的事故吗?
这就是春晚的“黑色三分钟”。虽谈不上多么严重的错误,却也可谓是难堪的失误。诚然作为主持人在晚会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中,因紧张、压力出现失误也属正常;只是这样的失误难道真的不能有效避免吗?
临时增加不熟悉的内容主持人拿着手卡照着说不行吗?一句完整的话非得几个人分着说吗?一句8个字的短语非得六个人合说吗?最不可理解的是:那个时刻真有必要六个主持人同时在台上集体说话吗?为了“平衡关系”?
“人多力量大”是一个真理;
那么“人多嘴杂”呢?春晚的黑色三分钟包括本文后的跟贴评论都印证这同样也是一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