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在书店看到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决然买下,是因为张爱玲。 我并不是个张爱玲迷,但也是欣赏她的文字和个性的,记得看过电影《滚滚红尘》,据说就是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情感经历改编而成,是否事实?不得而知,只知道看过电影,听着影末那首同名的主题曲,有泪悄然而落。而大约15年前三毛以丝袜自缢于台北某医院,轰动整个华人世界,传闻和她倾入了大量感情和心血编剧的《滚滚红尘》没获某某电影奖项有关,凡此种种,让张爱玲和胡兰成的事更加扑朔迷离。 应该是2年前的一天,在书店里流连的时候,居然偶然的在一大堆书中发现了胡兰成的这本《今生今世》,很是诧异,原因有2,一是大陆几乎从没见过他的书,二是他的书竟然沦落到放在疯狂打折的书架上的田地。张爱玲如在天堂得知,心中是何滋味?毕竟,这个男人,是她一生一世爱的人,也因为这个男人,她有了太多的痛苦和凄凉。 关于张爱玲,无数大名鼎鼎的文人或纭纭众生的读者对她评价颇高,并跨越国境的形成了强大的张爱玲迷流,对她的评价是-------才女,应该无人否定此评价,她的个性,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与众不同,所以,以她的才气和孤傲竟然爱上了胡兰成,这就让人要琢磨起胡兰成来。 胡兰成,何许人也? 其人有才华,曾任汪精卫伪政权的宣传次长和该政权掌控下的《中华日报》的总主笔,也就是说,他是个汉奸,因为这个缘故,注定张爱玲的爱情磨难和痛苦多于幸福。 《今生今世》书的扉页上有这样的话: 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 从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直到余秋雨,才子散文,胡兰成堪称翘楚。 从张爱玲,周训德,范秀美直到佘爱珍,薄情寡意,胡兰成情债累累。 女人,很多时候实在是生活在感性里,即使是才女如张爱玲,明明知道胡兰成如此这般,依然是爱上了他,弃其他众多的追求者不顾,想应该是胡兰成的才气遮挡住了其他的缺点,一叶遮目矣。 初看《今生今世》不久就搁下了,一晃竟2年有余,今番重新在书架上把它找出,是因为陈丹青的一篇文章。摘录部分如下: 1999年,我应江苏美术出版社之约,写成《多余的素材》,翌年回国,书印成了,旋即社领导害怕,自己禁止了——怕什么呢?据说因为其中写到胡兰成。2002年底,这废书稿给山东画报出版社看见,说:这有什么呀,我们出,于是出了。 原来我总是以为言论是比较自由的,看了上段话,才知道很多时候,制度是纸上谈兵,也才恍然明白在大陆难得一见胡兰成书的原因。 陈丹青的文章又提到: 现在麻烦大家读我书中《民国的老师》一小段文字,大半摘引胡兰成《今生今世》,小半是我的议论,凡黑体字,即胡兰成原文: ……又过一年,胡兰成再回到温州中学, 与他钦佩的夏、吴二位及“顶要好”的徐 步奎一起……他所写的步奎确是可爱的: 上回我与他到近郊去散步,走到尼姑庵前大路边,步奎看田里那罗卜,说道:‘这青青的罗卜菜,底下却长着个罗卜!’他说时真心诧异发笑,我果觉那罗卜菜好象有一椿事在胸口满满的,却怕被人知道。秘密与奇迹原来可以只是这种喜悦。步奎好象梁祝姻缘里吕瑞英演的银心,总使我怀念起另外一个人。步奎已与肖梅结婚,他却于夫妻生活多有未惯,这真是好。他对他教的那班学生亦不溺情。一次他来我房里,惊骇而且发怒,说道:‘学生拔河时,他们的脸叫人不忍看,学校里这种竞赛的教育真是不应该!’ 为什么见罗卜菜而“真心诧异发笑”、婚 后“多有不惯”、对学生“不溺情”、又 “骇怒”于孩子的拼命竞赛,在胡兰成看 来是一种“好”?今天我们的“五讲四 美”,我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 的所谓“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性素质”云 云,对一位青年教员的“发笑”、“骇 怒”、“不溺情”作何评语?怎样处置? 胡兰成又接着写道: 步奎近来读莎士比亚,读浮士德,读苏东坡诗集与宋六十家词。我不大看得起人家在用功,我只喜爱步奎的读书与上课,以至日常杂事,都这样志气清坚。他的光阴没有一寸是雾数糟蹋(雾数,浙江土话,混浊、琐碎、没出息的意思)。他一点也不去想到要做大事。他亦不愤世嫉俗,而只是与别的同事少作无益的往来。 “不想到做大事”、“不愤世嫉俗”、“与 同事不做无益的往来”──现今,这会被看 作青年与教师的“品德”么? 看到陈丹青提起这些,便重新要审视《今生今世》。所以,该书置于书桌上,让思绪随其进入那已经遥远的年代,应该有另一番滋味在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