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在网上的音乐沙龙中,有网民发贴:几岁接触古典?说来惭愧,年过四十尚在恶补舒伯特的《摇篮曲》,都不好意思跟贴;第一部完整聆听的交响曲是什么?我也记不得了,只能肯定第一部完整聆听的古典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也许是必然,我出生在英台故里——浙江上虞,与越剧之乡嵊州比邻,从小就看过国产首部彩色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上虞县…祝家村…玉水河边…耳熟能详,梁祝传说源远流长……。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不知从哪里翻录到一盘盛中国演奏的《梁祝》盒带,从此一遍一遍……;上了网,见识了更多版本的《梁祝》,先后听了薛伟、吕思清,俞丽拿版的只听了一半便放弃了,大概是盛中国的启蒙教育太刻骨,或许是男子的深情与女子的痴情还是有些许差别,还是阴柔、缠绵的小提琴曲由男子演奏更有平衡感,说不清道不明,就我菜兔的感受,吕思清版近乎完美;至于为《梁祝》走向世界作出杰出贡献的西崎崇子版,就是提不起兴致,反正有这么多的选择,但内田光子演绎的莫扎特第二十一钢协实在难以拒绝。
九四年后的近十年中,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听古典,最多在周末看看《同一首歌》等综艺的节目;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在电视上断断续续地接触的,好像是《为中国喝彩》之类的专题音乐会,当听到风在吼…马在叫…、东方红…太阳升…特别来电;在网上第一次完整聆听的是西方人眼中的《黄河》,网民对这一版本的钢琴意见比较集中:缺乏深情、厚重,对乐队的评价是辉煌而细腻;我觉得此情可待兄在《黄河之水天上来——<钢琴协奏曲黄河>唱片纵论》里的论述还是中肯的:多半是奥曼迪在处理乐队与钢琴的关糸上的独到所引起,加上国人对外国乐团演奏中国作品心态有点暧昧:既渴望理解又相当挑剔;带着这样的心理去聆听今天没货兄上传的《黄河》,殷承宗的深情与厚重也会被捷克电台交响乐团所湮灭。
有一个阶段,我泡在Aimo兄整理的莫扎特作品集,从交响曲39、40、41到钢协21、27,再到小夜曲6、13,整天沉浸在莫扎特所特有的优雅、宁静、闲适、欢快里。一天,我再来温习《黄河》,一下子回不过神来,很不适应一开始的《序曲——黄河船夫曲》,特别是表现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情景主题,作者仿佛要把中华民族在五千年里的拚搏和百年屈辱,用短短的3分25秒来向世人说个一清二白,不知怎么的,听完全曲突然有吃压缩饼干般的奇妙感觉。当我听了《长征交响曲》后,突发奇想:要是有人能写一部《黄河交响曲》,将压缩饼干还原该有多壮美啊!从青藏高原上的发端写起,一路奔腾而下,经过九曲连环,浩浩荡荡汇入渤海,突破岛链走向太平洋……,要是有人写中国版的《我的祖国》,《黄河》最好是幅员辽阔、灾难深重祖国的一个雄浑乐章……。
对于《长征交响曲》,真是闻所未闻故事,在网上上偶然发现了eaglechn兄上传的麦家乐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版的《长征交响曲》,听第一遍就被熟悉的红军主部主题“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所吸引,还有胜利会师中的“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项,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边区的太阳红又红……”也很亲切;听了二、三遍后,感觉第一、二乐章写得最为出色,丁老将表现红军的主部主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变化、反复发挥到了极致,与中间所穿插的大量民间音乐素材有机结合,把根据地人民与红军渔水情深、依依不舍的感人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水乳交融……。
正当我上瘾之际,欲将其收藏,打开临时文件夹却怎么也找不到,又听了几遍,还是失望,无奈之下进行网上搜索;发现了林克昌指挥日本名古屋爱乐乐团版的《长征》,只可惜下载不易,不是要求安装“电骡”,就是下载速度奇慢;好不容易下了第一乐章已是深夜,第二天一清早,聆听广受好评的林克昌版本,发现电平偏低,大概是音乐会的录音,咳嗽声不少,听着听着……,不禁悲从中来:作为中国人,四十多岁才知道《长征交响曲》也就罢了,要聆听全套国产原装作品,竟有如此之难?我潸然!
断断续续地写着零星的感慨,用“电骡”下载的林克昌指挥日本名古屋爱乐乐团版的《长征交响曲》还未完成,继续吧!我的长征!
梁祝延绵!黄河奔流!长征永恒??长征永恒!!!
2006.6.1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7 15:12: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