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512|回复: 0

[音乐灌水] 4.贝多芬音乐之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四岁即开始让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希望把他培养成“莫扎特第二”。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 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已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乐圣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 合唱曲有两部弥撒(C大调和D大调)、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第九交响曲》等。 戏剧作品有歌剧《菲德里奥》、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废墟》、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内乐有七重奏、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赋格曲》、弦乐三重奏四首,长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钢琴三重奏六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大提琴奏鸣曲五首和圆号奏鸣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等。 歌曲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爱人》,女高声和乐队场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声乐与钢琴曲等。 从乐派归属来说,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显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该归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Op.55、67、68、92、125),序曲《爱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奥兰》(Op.62)、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Op.7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第三号(Op.59-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2)、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Op.24)、F大调第二浪漫曲(Op.50)。 1、贝多芬第一号交响曲C大调(卡拉扬/柏林交响乐团)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是这位伟大作曲家在交响乐领域的开篇之作,所以我们去赏析这部作品有着比较新鲜的感觉。一方面《第一交响曲》的名气远不如贝多芬后来所做的《英雄》、《命运》、《田园》与《合唱》等,但是却能够鲜明的体现出这位作曲家与先辈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怀着一种轻松的心情来看看“乐圣”是以怎样一种风格来开始其辉煌交响创作历程的。其实作为入门听众来说,贝多芬《第一交响曲》是相对容易被接受的。   贝多芬在30岁以前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钢琴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等,一直到18世纪末,他才开始尝试交响乐创作。虽然从年龄上看,他的起步明显要比前辈莫扎特晚,但是人们对于《第一交响曲》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1800年4月2日,在维也纳皇家帝国宫廷剧院,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在此首演,担任演奏的是意大利歌剧管弦乐团。这部作品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的传统。特别是它那奏鸣曲式的结构,主题内部的划分,展开部的动机分割等,尤其近似海顿的交响曲。这里面没有《英雄交响曲》巨人般昂首阔步的气势,也没有《命运交响曲》的斗争激情,更没有《欢乐颂》中的宏伟气魄。总的说,贝多芬所要求交响曲应该具备的英雄气质、大众的热情、莎士比亚的幽默、米开朗基罗的威力,这些基本素质,在这部作品中都还没有成熟的体现。即便如此,这部交响曲第一次演出时,维也纳的听众也已经感觉到其中一些崭新的特点。这主要是贝多芬一反当时传统惯例,很有特色地先从一些不稳定的乐意开始,从而使在此之后出现的稳定音调显得更清新有力。这个崭新的做法,引起了当时一些老理论家的非议。这纯粹是贝多芬的构思,它说明贝多芬比他的先辈更富有想象力,在形式和细节等方面更有独创精神。      第一乐章,朴实无华,既没有庄严的戏剧性内容,也没有任何神秘阴郁的象征,它充满了青春的明朗而亲切的音调,象白昼的光辉一直照耀着整部交响曲。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气氛安静、幽雅,是多情善感的表现。第三乐章,实际上是一首诙谐曲,也许是迎合当时的传统习惯,贝多芬把它标明为小步舞曲。第四乐章的魅力显然来自海顿,终曲的所有主题总是那么愉悦又那么自制,处处可以感到海顿《伦敦交响曲》中那种古板而戏谑的笑容。   很多音乐评价家都认为,贝多芬《第一交响曲》虽然依旧明显受到海顿、莫扎特交响曲某些特征的影响,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很多小段落中的妙笔生花让这部作品在不少地方超越了先辈,体现出了贝多芬的个性魅力。在1800年,这个19世纪刚刚开端的时刻,这部作品曾被评论为当时“叩开跨世纪音乐之门”的作品。著名作曲家柏辽兹多年后曾经评论这部作品的历史意义:“这还不是贝多芬,但我们很快就要发现他”。   大多数贝多芬交响曲所要表达的内涵是深邃而悠远的,甚至不同的人对其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相比较之下《第一交响曲》还是比较容易听懂的,而且作为非标题性作品,他给人们可遐想的空间十分广泛。对入门听众而言,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比较明显的体会到当时交响曲曲式发展的基本概况,第一乐章雄壮的段落表达作品的主题,第二乐章的慢板充满冷静的思考与回味,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拥有跳跃的节奏和旋律,第四乐章的奏鸣曲把主题重现、升华,让全曲在凯旋、壮烈的氛围中收尾。   有必要再谈谈贝多芬交响曲的版本问题。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被演绎的次数可谓不计其数,录音中也不乏名家之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名家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在诸多老一辈指挥家中,福特温格勒的贝多芬是最具权威性的,据说是因为最接近贝多芬的创作本意。而布鲁诺.瓦尔特的演绎也非常动人。在上一代指挥家中,小克莱伯的《第五》、《第七》以及《第四》是很受欢迎的。而全能大师卡拉扬的贝多芬则并不受到好评,因为卡拉扬并不喜欢忠于贝多芬的原谱,融入了很多个人理解以及过火的音色处理,其次卡拉扬个人的艺术风格并不善于表达贝多芬某几部交响曲。另外我们不要忘记一个刚刚去世的德奥指挥大师——君特.旺德,虽然其个人名声远不如前面的几位大师,但是他所指挥的贝多芬作品获得企鹅三星的极大好评,我们将在以后为您介绍。在当代的指挥大师中,阿巴多和哈农库特都发行过贝多芬全集,应该说后者率领欧洲室内管弦乐团的演绎获得了更多的掌声。 第一乐章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ftp://audioman:y1l3s3x0@61.129.67.221/btbrm/Beethoven_Symphony_No1_1.mp3   第二乐章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ftp://audioman:y1l3s3x0@61.129.67.221/btbrm/Beethoven_Symphony_No1_2.mp3   第三乐章 Menuett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ftp://audioman:y1l3s3x0@61.129.67.221/btbrm/Beethoven_Symphony_No1_3.mp3   第四乐章 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ftp://audioman:y1l3s3x0@61.129.67.221/btbrm/Beethoven_Symphony_No1_4.mp3 2、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Gunter Wand/NDR-SINFONIEORCHESTER 君特.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就在贝多芬在维也纳立足稳定,并且创作了一系列出色音乐作品,包括《第一交响曲》之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主要是听觉的衰弱以及严重的腹泻。其实在贝多芬3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经历了数年的痛苦,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医生的治疗手段并没有改观贝多芬耳疾的病情。他需要和人用很大的音量来进行交流,对于微弱的声响很不敏感。尤其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其中的痛苦,是常人所难以体味的。   但是在这段时间,贝多芬并没有被病痛的折磨所制伏,他依然坚持创作,足见其内心深处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且这段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后流传广泛的名作,包括钢琴奏鸣曲《月光》、《暴风雨》以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所以有人说,这段时期贝多芬的创作功底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力量却是来自同病痛的对抗。但是病魔是无情的,它一直在不断折磨着贝多芬,因此在1802年4月份,作曲家接受了医生的劝告,离开了闹市区,来到位于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休养。虽然腹泻病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耳疾依旧越发加重,贝多芬甚至时常有预感,自己将很快会告别这个有声世界,而变成一个彻底的失聪者。在来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9 07:16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