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857|回复: 0

香港的历史教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1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各种历史教科书,在编排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另一种做法,是加强课前预习。这在文达出版有限公司新近出版的几册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表现最为鲜明。该版《中国历史》第四册(下)第一章《隋之建设与衰亡》中“预习”部分有三道题:第一道题提示有隋朝开国之功,又进行改革政治、民生之措施,颇有功效的皇帝统治时期,史上称许为什么?(答案:开皇之治)。第二道题为:“隋朝的五大建设包括为;(  )、(  )、(  )、(  )、(  )(答案为:营建两都、设置仓窖、重修长城、修筑大道、开凿运河)。第三道预习题则问隋炀帝四出巡游为什么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三道预习题实际上囊括了即要在课文中讲到的全部重要历史内容。先使学生预习思考一下,有助于他们对教师授课的理解。同册第三章《南宋偏安》,课前亦有两道需要学生认真思考的预习题:1.金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均落后于北宋,为何金还能灭宋?2.南宋有岳飞等若干历史名将,为何北伐还不能胜利?这两道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预读课文,同时还有助于启发他们的分析思考能力。有这样的预习内容,可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仅能靠教师灌输的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有一类预习题更能帮助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的历史内容,培养他们的历史比较能力。如文达版同上书第六章《明之政局与衰亡》的第一道预习题:“史家多称汉、唐、明的宦官跋扈专权,说明明朝宦官专权的情况。”这道题使学生回忆到以前所学过的东汉和唐朝宦官的专权,还可能引起他们对三朝宦官专权的纵向比较。同章还有一道有趣的预习题,出的是东林党有一副忧国忧民的对联,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要学生在预习时找出课文中的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课教学环节中,首先安排预习一项内容,我认为有较大的好处,而且应该说并不难做。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已逐渐把“发展学生自信心和鼓励他们自发学习”列为教育发展方向。从本世纪60年代起,美国就有“个人计划专题”的历史课考核办法。历史教育专家们认为:“对聪明的学生而言,则自己发现答案,也许更有吸引力”,这种方法“比常规的学习方法更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其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前有预习,和美国式的“个人计划专题”自然不是一个层次。但是,从激发学生自我中心学习知识这一点讲,二者效果是一致的。香港历史教科书的这一编排模式,对我们应当是有益的启示。?香港历史教科书中,练习题的活泼、具有趣味和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也是一大编排特点,值得我们参考。比如,现代教育研究社版《中国历史》第二册元朝一章有一道“问题讨论”是:“元代速亡因素很多,你认为哪一项最重要?试说出你的理由?”课文中讲了政治、经济、民族三方面,都很重要,学生的回答一定各有千秋。若有课堂讨论,一定是争论十分精彩的。这样的争论,会引起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极大兴趣。同书乙部课程还有这样一道别开生面的讨论题:“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把中国古代发明的西传,比喻为‘定时炸弹’,每次都使西方的政治和社会发生巨变。试分组讨论下面三项发明,在西传后所造成的重大影响:1.罗盘2.火药3.印刷术。这样的题既使学生了解了李约瑟这位“中国通”的英国学者,又从西人的书中更加证实了中华民族之伟大。同时这样的题涉及了中外历史知识。要回答这样问题,学生势必要自己去参阅一些有关资料,尤其会自动翻阅课本上的大量“注释”。这样,无疑增强了他们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该课本还有一道设计得很有水平的思考题:“中国的地形是西部多山,地势较高,东部多平原,地势较低。运河的建设对这种地形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回答这道题需要有经济、地理和历史各方面综合的知识,无疑会较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文达出版有限公司版的《中国历史》也常有生动有趣、别具风格的题,如其第四册“安史之乱与唐之衰亡”的预习题,大段引录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然后提出问题:1.谁是诗中的“汉皇”?2.杨玉环入宫后,“汉皇”有何改变?这样的题,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对历史的极大兴趣,加强他们自学的动力。?对资料注释的简评?   香港历史教科书的另一大特色,是对补充史料的普遍重视。一章一节课文,常常有多达10条、20条的“注释”,释文字数达到正文的一半到3/4,有时释文字数还可能多于正文。试以现代教育研究社版《中国历史》第五册为例,“五四运动”一节,正文约为3000字,释文达到5000字左右。这一节的21条释文中,介绍我国早期留美、留法、留日学生约300字,五四运动领袖人物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个人经历各约200字~250字。华盛顿会议、傅斯年等人的新潮社、邓中夏等的平民教育讲演团、毛泽东的新民学会,都在注释中给予专题介绍。这样,学生学习五四运动一课,除了课文以外,还可以从教科书的注释部分得到更为丰富历史知识,历史课本就可以避免成为干巴巴的教条。同样,在香港历史教科书的古代史部分,也有甚为丰富的史料注释。如香港教育图书公司版《中国历史》第二册盛唐时代两节,正文大约3 000字,注释多至2 500字,仅武则天一个注释就近400字,介绍她从太宗人才到感应寺为尼到立为皇后,一直到参预政治、称为“二圣”,最后称帝建周,等于一个武则天小传。这两节的注释里,连杨玄感起兵、杜如晦、房玄龄、魏征的简历,韦后和太平公主的政争,全都一一写进,内容详实。有时,注释中也用图表的形式。现代教育研究社《中国历史》第三册有一关于洋务运动的“洋务运动推行的主要设施表”,细到包括晚清的所有重要洋务,如设同文馆、设洋炮局、江南机器制造局、福州造船厂、水师学堂、筑旅顺港、办漠河金矿、天津医学堂等等,一概在表内。   历史教科书课文作注释的编排处理,在民国时期的课本里就出现过。至今我国台湾的历史教科书,尚在这样做。本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民中学《历史》课本,仍坚持这种模式。只不过注释部分比以前少多了,其目的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台湾国民中学历史的编辑大意中声明:这些注释,“旨在供作参考,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无意增加学生记诵的负担”。台湾历史课本的注释,一般附在一节之后。以国民中学《历史》第二册为例,隋朝一节,只有两条注释;即连“大唐帝国的盛世”,也仅注释一条。可见历史教科书课文作大量注释的编排形式,目前在海内外都在逐渐淘汰。近年出版的有几家香港历史课本也正在改变注释过于繁琐的现象。如文达出版有限公司最近两年新版的历史教科书,就已不再有章节或课后列大量注释的编排方式,而是将必须要注的资料附在课的正文之边旁。比如,该公司最近出版的《中国历史》第四册(上),其《西周之封建》一章,只一个注释,说明武王分封之前对付被征服者的三种不同意见。即连《唐之盛世》那样内容丰富的大章,也仅六个注释,这些注释文字也很简练,有的只是说明课文的史料出处,有的介绍和课文说法的另外不同意见,不再有前些年一些课本注释的长篇大论。我国内地的几家出版社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不采用课后注释的编排方法。有些必要给学生阅读的史实,但不要求考核的,一般用异体字的编排方法和正文编在一起。少量的地名、帝王年号或专有名词解释则简注在课文的页下。这样编排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不增加学生知识量的学习负担。?我们认为,香港一些历史课本通过补充大量资料注释,来增加历史知识量的编排做法,有利亦有弊。其利是可补充资料注释的形式,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课文涉及到的但不可能一一细讲的历史知识。这可以补充正文的不足,并给学生较完整的史实或概念。例如香港教育图书公司《中国历史》(二)课文中提到“隋文帝在位,提倡节俭”,但在正文仅此四字,因为篇幅所限,不能详谈,便在注释里列举了他的后宫“不用粉化妆”,本人和皇后多穿布衣等具体内容。再如现代教育研究社《中国历史》(二)中课文有“宋太宗时曾三次伐辽”,具体经过省略未写,在注释里才补充了公元979年、980年、986年高梁河、瓦桥关、歧沟关三次宋辽大战,都以辽胜宋败而告终。这个补充很为重要,不然就不会出现1005年北宋甘愿给辽“岁币”的澶渊之盟。从这一角度谈,教科书中编排一些资料性的注释,是必要的。但是,其弊也是明显的。首先,中学(尤其是低年级中学)历史教科书毕竟篇幅所限,而且一般每章每节或每课都有字数所限,课程时数是固定的。因此,历史内容不可能过分学科系统化,只能是对“历史大事的转变”,“有一基本的认识”香港教育图书公司《中国历史》编辑说明。正如钱穆先生所讲,教科书唯有“语有分寸”,“教者易于讲授,学者易于启悟,方为良好的教科书”。有的历史教科书在注释隋唐之际的历史事件时,连一般在教学中很难提到的杨玄感起兵、梁师都被唐朝平定,都列在注释里,就显得过分芜杂琐碎了。如果都列为学生的参考阅读内容,那么无疑会冲淡更重要的主题。关于历史教科书的注释编排,究竟应当繁简到怎样的程度,还有待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我这些浅陋之见,仅供参考。?图画、地图编排的长处与不足?香港的历史教科书,一直以图文并茂见长。自本世纪80年代起,他们的历史课本,就有意识编进许多精美的文物、遗迹和其他反映历史面貌的插图。香港历史教科书的编者同行,将图表、图画一直作为教科书的重要内容:“插图和表解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书在这方面特别着重,精选了数百精美的文物图片和表解,为学生提供了充实、确切的鲜明形象和知识资料,藉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试以现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第一册为例,书中先秦、秦汉两部分课文共约100页,图画及地图占到89幅。这些图,有占全幅页面的,也有占1/2页面的。香港教育图书公司《中国历史》第二册,唐和五代史部分,课文26页,图画及地图更占到35幅,平均每页有图1.4幅。相当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隋唐史部分图画和地图的比例(人教社1996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隋唐史部分共66页,配有图94幅比例亦约每页有图1.4幅)。相比之下,近年来台湾的历史课本在配图方面就逊色多了。1986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2 02:24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