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58|回复: 7

流光可惜:悼念启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7213361361149.jpg 20057213353167444.jpg 20057213354065406.jpg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逝世,享年93岁。   北京师范大学在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设置灵堂,供校内外各界人士吊唁。吊唁为6月30日起每天8点-22点,直至遗体告别时间。   遗体告别时间定于七月七日10:00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举行。校内乘车在科技楼前上车。   特此讣告   启功先生治丧委员会   二零零五年六月三十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7213374983154.jpg 启功和恩师陈垣 20057213375611968.jpg 赵朴初与启功 2005721338375914.jpg 2005721338970581.jpg 启功先生92岁大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启功先生66岁时,就曾经撰写过一篇《自撰墓志铭》。 铭文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愿先生一路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七十载 昨天看到《扬子》一个版面都是有关于他的 让人叹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悼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5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6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离我们有多远 日期:2005-07-04 作者:童大焕 来源:东方早报 由于启功先生去世,关于大师的话题又提出来。启功的逝世使得许多人感叹,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于今后是否再能出现像钟敬文、张岱年、费孝通、启功等一类的大师表示担忧。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们很可能看不到下一位大师出现。 在我的印象里,这么些年来,几乎每一位备受尊敬的学术老人离世,人们都会提出类似的担忧。这不免令人心中凄凉:难道我们的学术真的从此“无后”?难道今天乃至今后的人们,就只能、只配俯首贴耳匍匐在地,在前辈大师们的阴影下生活? 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学问和艺术精湛、甚至开一代风气之先者大有人在,然而能够被尊为大师的,凤毛麟角。如果我们再回头看看那些流星般消逝的大师们,也许我们会猛然发现,大师的天空似乎有些沉闷和寂寞:在中国,至少在当代,那些有资格被称为大师的,除了学问和人品要足够好,寿命似乎也要足够的长,没有九十一百岁,起码也得七老八十。当年五十余岁便投河自尽的王国维,如果活在今天,能够被称为大师吗?我不知道。 大师的另一个普遍特点,是“耐得寂寞”,枯灯黄卷读古书。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窗外雨和风。大师们的太多学问,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风,读着读着,俨然把自己读成了活的图书馆;他们的学问,也大多跟现实的社会冷暖无关,博大精深地一一变成了图书馆的馆藏文物,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里,只有偶尔的路人,重新将他们的学问、将他们生前的趣闻逸事从尘封中翻起,恍若隔世。 大师们的辞世,每每令我感到一种无限的怅惘,不是因为“后无来者”的感叹,而是这样的大师们,一旦告别人世,其学问和人品风流,也迅即和人的肉身、人的灵魂一道,化作了轻烟袅袅。因为,在相当程度上,其“博物馆化”(曾德雄语)的研究方向,早已将精湛的学问和艺术,变成了大师们的专属之物,很难与劳苦大众共享,更难以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大师们是寂寞的,不管其面前有多少鲜花、掌声和镁光灯;而当我们怀着无限的虔敬之心仰望大师时,我们又何尝不感到一种周身寒彻的孤独与寂寞——为什么大师总是离我们那么远,那么远? 但我心目中的大师,不是因为离我们、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遥远而必须仰视,而是因为他发乎其情地用他博大精深的学问和艺术深深地爱着、影响着我们而令我们对他不得不发自内心的肃然起敬。他也许很年轻,就像托克维尔20多岁写《美国的民主》;他也许人格并不完美,但他的思想和智慧却足以烛照人类的一切黑暗,指引着人们看到充满希望的曙光;他的名字也许并非广为人知,但他的思想和观念,早已成为社会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人类的灵魂与血液。 古往今来,正是大师们的目光,聚集成了人类前进的方向。这样的大师,生前身后都不寂寞;而大师辈出的人类世界,没有一个人的前行会永远地孤单而无援! 借用韩愈的《马说》是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借用西哲的话说,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也许大师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视而不见。当人类的天空晴朗,当我们的眼里不再充满阴霾,抬头看,千年万年以来,人类的星空何时不是大师云集群星闪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1 11:20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