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808|回复: 0

中国"地下电影"不完全手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9 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元 《妈妈》1991/黑白/35MM/编剧:秦燕/摄影:张健/获英国爱丁堡国际影评联合会奖,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评委会奖和公众大奖,德国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最佳影评奖 《北京杂种》1993/35MM/95分钟/彩色/编剧:张元、唐大年、崔健/摄影:张健/获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特设评委会奖,新加坡电影节评委会奖 《儿子》1993/35MM/95分钟/彩色/编剧:宁岱/摄影:张健/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金虎奖、国际影评人奖 《广场》1994/35MM/100分钟/纪录片(与段锦川合作)/摄影:张元/影片获得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国际影评人奖,美国夏威夷电影节评委会奖 《东宫西宫》1995/35MM/94分钟/编剧:王小波、张元/摄影:张健/阿根廷马格帕罗塔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法国嘎纳电影节1997年正式入选影片,意大利陶米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奖,斯洛文尼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鱼奖 《过年回家》 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0年10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文化奖 《疯狂英语》 意大利米兰电影制片人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何建军 《悬恋》1993/16MM/黑白/首席摄影师:于小洋/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获得费比锡国际影评人奖 《邮差》1995 大部分是鹿特丹电影节和香港朋友赞助,并在欧洲完成后期制作的 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希腊国际电影节金亚历山大奖和新加坡电影节朱丽奖 于小洋 《迷岸》1996/16MM/50分钟/影片获1997年匈牙利梅亚维夫电影节优秀奖,德国曼海姆国际电影节参赛作品,意大力佛罗伦萨第三届国际学生电影节参赛作品 王小帅 《冬春的日子》1992/16MM/黑白/摄影:刘杰/10万多 /影片获希腊塞索斯尼克国际电影节金亚历山大奖,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被BBC评为自电影诞生以来100部佳片之一(唯一入选的中国影片) 《极度寒冷》1994/16MM 摄影:刘杰 /意大利里米尼青年大奖 《十七岁的单车》(2000年)摄影:刘杰/ 法国投资,台湾影评人焦雄屏作监制,是焦雄屏"进城记"电影三部曲之一 2001年在第51届柏林电影节上获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杨福东 《陌生天堂》1997/35MM/87分钟/黑白 吕乐 《赵先生》1998/35MM/彩色 /第五十一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金豹奖 康峰 《谁见过野生动物的节目》1998 十多万 贾樟柯 《小武》1997/35MM/107分钟/摄影:余力为 /30多万/香港胡同制作公司 /影片获得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大奖;金热汽球奖、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大奖;龙虎奖、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大奖、新潮流奖;比利时电影资料馆98年度大奖;黄金时代奖、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 《站台》2000/35MM/193分钟/彩色/摄影:余力为 /胡同制作(香港)北野武事务所(日本)Artcam International(法国) 200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参赛作品,最佳亚洲电影奖;2000年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刘冰鉴、崔子恩(主编) 《男男男女女女》1999 BJ电影工作室独立投资 第五十二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获得国际影评人大奖 雎安奇 《北京的风很大》 1999/16MM/50分钟 片比1:1 第50届(2000)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正式参展作品 娄烨 《苏州河》2000 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的金虎奖,法国巴黎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 朱文 《海鲜》(2000年) 2000年"威尼斯电影节·当代电影"单元评委团特别奖、第23届南特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 王超 《安阳婴儿》(2000年) 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角逐其最高奖项"金摄影机奖"(也被称为"最佳导演处女作奖") 姜文 《鬼子来了》(1999年) 戛纳电影节参展,并获得了评委会大奖 田壮壮 《蓝风筝》 香港和日本资金 第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和最佳导演奖 陈凯歌 《霸王别姬》 香港汤臣公司 戛纳金棕榈大奖 张艺谋 《活着》 香港年代公司 戛纳评委会奖,演员葛尤登上戛纳影帝的宝座 ---------------------------------- 关于中国“地下电影”的文化解析 作者:鱼爱源 一、“地下电影”的命名 在近一两年内,从“网站” 上可以不断地看到有“中国电影”入围国际电影节(主要是欧洲电影节)的消息 。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贾樟柯导演的《站台》、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王超导演的《安阳婴儿》、朱文导演的《海鲜》 、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娄烨导演的《苏州河》等,它们分别在或大或小的国际电影节上以“中国电影” 的身份获奖,然后等待它们的共同命运却是在国内(大陆)的禁映即不能进入国内电影市场而获得公开放映 的权利,有的导演还被处以禁止拍片的惩罚。似乎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夺魁而归的民族英雄式的凯旋终将成为“特定而短暂的历史契机所造就的一个文化奇迹,一个难于复现的奇迹。” 对于处罚的理由,也多是因为这些影片在送出国外参赛之前没有交给国家电影局审查,因此没有获得“中国”(准确地说是官方)的合法身份就自作主张的行为,显然威胁到了某种权威的存在和官方意志 。 我把这些呈现在国外电影节 而消匿于国内电影市场(视野)上的“中国电影”作为本文所述的“地下电影”的基本内涵 。这里的“地下电影”并不完全等同于所谓的“禁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尤其是建国以来,如五十年代孙瑜导演的《武训传》、六十年代初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以及80年代吴子牛导演的《鸽子树》等,它们或者与当时政治文化氛围不相吻合,或者违背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因而被官方枪毙不能(有时候是暂时)正常放映(这对于那时的导演来说可谓灭顶之灾,电影被禁将意味着失去唯一的市场即国内市场,尽管那时的电影与市场结合的不是那么紧密)。这些“禁片”大多还是在国家垄断的电影生产体制下创作的影片而“地下电影”则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体制内制作的(也就是说后者的资金绝大多数不来源于国家,这与90年代中国电影生产的多元化有关系,下文会详细分析的),并且更重要地是他们纷纷在国外电影节上涌现出来,这与一种许久形塑的“电影国际化”或电影“走向世界”的带有民族复兴话语的主流叙述相吻合,可是这种获奖却被排斥在主流叙述之外(似乎官方通过电影来形塑民族整合或装点门面的兴趣并不大,相比它们的违规行为来说,功不抵过) 。所以说,无论是从“体制外”制作电影的“重新”出现 ,还是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电影事实,都是新时期电影甚至中国电影史中出现的新图景,这在90年代电影文化表述中是不容被忽视的现象。 “地下电影”(underground film)在电影史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来源于对“五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的运动”的命名,“不久后这个词就被用来指称美国和西欧的一切实验电影” ,显然,中国的“地下电影”与所谓的“实验电影”并没有直接联系 。在西方具有完善的电影制作和放映体制的情况下,所谓“地下电影”一般说来是在非院线上映的电影,从内容上说会涉及到反主流社会、反政府、反主流道德等,而观众也一般是年轻人,其电影对于电影形式和电影本体的探索也是不遗余力的,比如在美国每年都有一个“地下电影节”,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地下电影”并非隐藏于地下或者在电影发行体制之外,而是区别于主流电影、具有实验色彩的影片。正如美国影评家帕克·泰勒所指出的:“地下电影的历史是从这样一个论断开始的:电影摄影机的最重要的、不应该被遗忘的功能之一,就是要深入到那些成为禁忌的领域中去,这些领域对于照相性的再现来说过于隐私,过于令人震惊,过于不合乎道德规范。” 因此,在五六十年代的“地下电影”中,引人注目的是赤裸裸的性描写和毫不掩饰的虚无主义思想,而不是表现技巧上的创新。因此,把这种在国外获奖而在国内禁演的中国电影命名为“地下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概念的移植和偷换。 此外,“地下电影”的命名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舶来品,它成为欧美国家指涉“中国持不同政见者电影”的隐喻表达,也就是说一些“中国电影”在欧美电影节上首先被指认为“地下电影”,这种充满“后冷战”思维的电影阅读,忽略了“地下电影”在中国的具体情境,而片片夸大了影片本身意识形态的内容,可以看作这些电影在海外的误读和获奖背后的尴尬境遇,或许还有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的色彩。 “地下电影”也不仅仅出现在“第六代”电影当中,一些第五代导演的片子如田壮壮的《蓝风筝》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活着》 等等,也成为“地下电影”的一种风景,尽管片子的禁演与其涉及的历史体裁有关,但明知道不符合国家意识形态还可能制作完成并在国外获得大奖,显然,这并非导演无意识的行为。此外,对于吕乐的《赵先生》(还有后来的《小说》)、姜文的《鬼子来了》似乎也无法简单地用“第五代”或“第六代”来进行命名 ,但它们同样属于“地下电影”。 可以说,“地下电影”在此时的命名既横跨了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独立电影”的视阈,又包裹在全球视野下“中国电影”的组成部分,在“地下电影”的表象背后蕴涵着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某种变化。从而,本文中所论述的“地下电影”是对处于中国90年代语境中出现在电影史意义上的一种独特现象的命名。 二、寻找“地下电影” “地下电影”在电影杂志上的缺席 我曾粗略地翻阅了一些关于电影的杂志,如《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电影评介》、《看电影》、《大众电影》、《世界电影》等,几乎没有找到关于“地下电影”的论述。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当代电影》杂志,在1990年至2000年之间的文章中,没有学者以“地下电影”作为90年代电影现象之一展开评论或叙述的文章,只是在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1 05:42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