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p>
马吉德·马吉迪出生于1959年,曾在伊朗政府伊斯兰文化宣传局的艺术部门任职,一开始他是作为演员进入电影界的,作为伊斯兰国家,伊朗的"电影生态"并没有给伊朗电影提供更多的机会,而他非常幸运的是,伊朗德高望重的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多次邀请他担任自己影片的主角。已经拍摄了14部故事片、3部短片、出版了28本书并剪辑了22部电影作品的马克马巴夫,是伊朗最为活跃的伊朗电影人之一,他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一批有才华的电影工作者,但当马克马巴夫把计划报给伊朗伊斯兰文化指导部时,文化部对他的计划却表现出莫名的恐慌,他们担心新一代青年电影导演通过电影来传播民主思想,对当权者来说,有一个马克马巴夫已经足够,如果那些在他的电影《电影万岁》中游行示威的"电影爱好者"们真的被训练成为电影工作者,那整个伊朗的电影业就将失去控制。马克马巴夫第一次用自己的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拍摄的电影《纯真时刻》被政府封杀,文化部的官员暗示他,如果想要获得通过,就一定要删改一些戏,马克马巴夫回到家里,和自己的家人讨论这个问题,是保有房子,还是保有对艺术的独立思考?家庭的所有成员,甚至包括最年幼的汉娜,一起说:我们不必拥有这座房子。于是他们离开了那座伴随拍摄与写作15年之久的故宅。和马克马巴夫一起工作的经历,在马吉德·马吉迪以后的创作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从马克马巴夫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深刻地影响了年轻的马吉·马吉迪。
1988年,马吉德·马吉迪终于得到了独立拍片的机会,他的银幕处女作是纪录片《a day withpows》。
1992年,他开始了他的第一部故事片创作,这部名为《手足情深》的电影在伊朗获得了伊朗法吉影展最佳编剧奖。
1993年,马吉德·马吉迪以《the last settlement》一片摘取了第9届伊朗青少年电影节中最佳影片金蝶奖的桂冠。
1995年,他的《父亲》获得多个国际影展的奖项,他也开始进入国际影坛。
1998年,《天堂的孩子》获得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参加了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荣获了11项国际大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影片之一,在美国创下了近100万美元的票房,这是有史以来伊朗电影在美国的最好的票房纪录。
2000年,他完成了《天堂的颜色》,这是一部温暖而苦涩的电影,是关于忧伤和悲悯的表达。莫曼是一个盲童,他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周围的世界,但他却有感知周围世界的天赋,他深信他看不到的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天堂,他用自己的小手,用心触摸所有的一切,他期望有一天摸到上帝,并将自己内心的秘密和困惑告诉上帝,这是又一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具有地道的伊斯兰特色的浪漫、沉稳、感人肺腑的影片,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导演在片中特意强调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聆听与感受的方式。这也应证了英国的诗人兼侦探小说家切斯特顿的说法,世界上最英勇的感情,就是残疾儿童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疼爱之情。如果说《天堂的孩子》的成功,体现了马吉德·马吉迪对情感的捕捉和把握的才华,他像一个童话里的主人公一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座美丽无比的房子,而《天堂的颜色》则更具雄心,他愣是用一块砖一块砖垒起了一座房子,这中间没有扣子,没有大悬念,没有一点巧力可以借,就凭艺术家的死力气,把事情写到了极端,体现了马吉德·马吉迪卓越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摘自《当代电影》
《天堂的颜色》我也看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3 14:50: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