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461|回复: 3

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31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的最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人类可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信息,从而不断扩大、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人们常常把阅读看作是人类打开通向理性世界大门的钥匙。 在语文能力发展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其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标志之一,而且,有利于促进听、说、写诸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个体思维及智力的发展。 在西方的语文教育史上,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最重要内容。被奉为古希腊、罗马时代课程圭臬的“三艺”,即文法、修辞和逻辑,所谓“三种自由艺术”,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实际上,它们都与阅读分不开。在伊索克拉底看来,“三艺”虽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辩论术及人类推理形式,但辩论术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知识与能力,因为语言是人类的本质,它赋予了人类经验以法则和意义关系的能力。的确,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一个人的文法、修辞和逻辑才能从何而来呢? 以“三艺”为核心而演变形成的古典主义语文教育传统,主要内容包括重视古典语言即希腊语、拉丁语等经典语言学习,以及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的教育,这种传统对欧洲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欧洲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大都是早期教会推广宗教教育的产物——由教会及僧侣人员创办的中等学校差不多都被欧洲不少国家看做是本国中等教育的起源,因此,课程设置很明显地打上了宗教教育的烙印:除强调希腊语、拉丁语等语言的读、写外,课程还包括分量很重的神学科目,目的很明确,以培养宗教人才为主。因为在教会看来,希腊语、拉丁语是最古雅和具有灵魂感召力的语言,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上流社会人才最有效的工具。这就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欧洲各国的语文教育均以上述两种语言为主的原因。 中世纪以后,教会在把持教育特权,加强精神控制,竭力维持古典语言与文化教育纯净的同时,逐渐抛弃了古希腊时代教育的自由精神和民主特质,变得狭隘和空洞,而代之以宗教迷信观念、腐朽愚昧等内容。实际上,维持古典语言及古典文化只不过是教会的一个漂亮的借口,教会学校已沦落为压制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的牢笼不久,一场以恢复古希腊文明、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及传统为宗旨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大陆兴起。作为一种思潮,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反对教会统治、反对禁欲主义等的斗争。这一思潮对学校教育,尤其是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人文主义教育重新回归到中学校园,而以古典语文(拉丁文与希腊文)和“三艺”(语法、修辞、逻辑或辩证法)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课程重新成为人们摆脱教会精神奴役的工具。当时一些倡导文艺复兴的精英们指出,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成为文明生活、优雅生活的条件风范;“三艺”是塑造灵魂和智慧的工具。人们津津乐道于阅读那些古代诗人和散文作家传诵于世、风格独特的作品,认为它们是改善自己的口头语和书面语的重要途径。 古典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古代政体及教会密切相关。伴随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教育,西方各国开始意识到人文主义并非仅仅是狭隘的崇拜古典语言、古典文学的古典主义,以及普遍性的人类价值观。人文主义教育必须以民族的文化的独立,以及继承本国的民族的语言文学优秀传统与基础,要充分考试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需要。西欧工业革命后,社会的急遽发展对中等学校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西方各国开始加紧对中等学校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加重课程中理科等实用性课程的分量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质。这是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人文主义与古典人文主义的重要区别。这一改革对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语文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西欧各国在保留原有希腊语、拉丁语主要内容的同时,减少其教学时数,与此同时,把本国语言确立为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 德国把德语确立为学校语言教学的重点,最为典型。在早期德国中学课程中,受古典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影响,特别注重读、写、七艺(文法、修辞、辩证、算术、几何、天文及音乐)和神学等科目,中世纪以后,以市镇学校,尤其是德语读写学校为中心的世俗语学校教育的兴起,课程内容逐渐由知识教育而注重适应生活的实际知能教育,应用文及实用算术等科目进人普通教育课堂。到了1890年,即威廉二世继位后不久,在柏林召开的教育领袖会议上,他对于过去的中等教育,过分注重古典语文的知识,忽略品格的养成与时代的需要,只知讲求心能形式的训练,而不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竭力加以攻击。他宣称:“……最要紧的,是我们要巩固国家的基础,我们的古典中学,必须以德意志的语文为根本,我们的责任,是要教育年轻的德国人,而不是要教育成希腊人或罗马人……自此以后,应以德意志的语文为根本,不要再以拉丁文或希腊语文为标准。”[1]尽管当时德国中学包括古典中学、文法中学等等,各种学校课程设置不尽一致,尤其是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更有较大的差别,但语言类课程仍然占据其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包括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及德语等必修科目,法语及其他外国语等选修科目。1920年之后,德文中学的创立,明确规定,没有希腊文,而更为注重本国语文、史地及民族文化之传授,亦即以德意志学科为其课程的核心。[2] 法语属于拉丁语系,一向以语音优美、文字规范、语义严谨、表达能力强而著称。法语经过平民拉丁语、罗曼语、古法语、中古法语,演变到近现代法语。但在法国教育史上,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占据学校语文教育主体的却是希腊语和拉丁语。法国中等教育的创办始于耶稣会。当时,耶稣会是为培养传教士而同意设立学校的,因此,其课程设置特别注重希腊文和拉丁文等古典语言学习。教会方面指出,拉丁、希腊两种语言能培养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及智力。通过两种语言的学习与掌握,个体可以直接接触古代希腊文化,通过它们可以理解伟大的著作,明白伟大的思想,使学生成为具有文学、文化素养的人。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耶稣会将古典人文主义传播到了法国。这种古典人文主义的鲜明特色是专门致力于古典语言、文学和法国文学,他们把它看做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他们怀疑一切近代和当代的东西,甚至对精确的科学也缺乏兴趣。[3]但是,恰恰又是文艺复兴,吹响了法国近代教育启蒙的号角。法国一些学者认为,一种语言不仅仅是知识载体或交流工具,也应该是一个鲜活的生灵,跟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是社会群体的体现和镜子。1795年2月,法国国民会议决议创立中央学校,此举的重要意义在于把中等教育引向了民间,所谓中等教育大众化,这样中等学校的课程也随即发生了变化。19世纪以后,法国中等教育开始实施双轨制,其中国立中学及公立中学比较注重“普通文化”的陶冶,而以古典人文修养为其中心,藉各方面适宜的训练,以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习惯,使其脑力得到和谐舒畅的发展,不为任何职业的准备,也不作某种特殊能力之训练。[4]另一类学校则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目的,着重生产与生活技能的教育,课程突出实用性,比如读写算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1882年后的费里改革最终确立了法语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将法语语言的学习和法语文学基础知识一起列入小学教学大纲。不久,在中学教育中,法语的母语教学的地位也得到了确立。由于法语源自拉丁语系,加之,其语言古雅,文法规则,尤其是自17到19世纪,法国的文学大师创作了一批在世界文学史具有巨大震撼力的文学作品,法语在欧洲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因此,当法国在法国学校教育中确立了法语主体地位的同时,法语也开始在欧洲大陆流行,在近两个世纪里,法语几乎成了希腊、拉丁语等古典语言的取代物,从而成为欧洲的贵族语言,甚至是世界性的外交语言。法国学者德历伯特针对法语成为语文教育的正式语言时称:“用本国语说好、写好,要比用已经死亡的语言难得多。”[5] 在法国中学的语文教育中逐渐形成了注重阅读、写作和语法,课文以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力求反映法国的文化与文学传统的特色。“掌握法兰西文化的基本要素,并且形成鲜明的个性。”这些内容包括中世纪的英雄史诗、16世纪的狐狸列那的故事、17世纪的古典戏剧、18世纪的启蒙哲学家、19世纪的小说诗歌等等。除此之外,古典语言,如古希腊语、拉丁语一直是法国中学的选修课,而且,分量很重。总之,追寻古典文化,注重经典内容的学习是法国语文教育的重要传统与特色。 公元7世纪,当第一批传教士受罗马教皇指派踏上英格兰传教时,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创办教育。当时教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分为“文法”与“歌咏”两种。前者是一种普通知识教育,后者则是一种职业教育。当然,这种职业很特殊,是专门培养教会举行仪式所需要的唱诗者。以后,在此基础上,英国学校演变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中世纪以后,以教授拉丁文法、培养教会的牧师或政府工作人员的文法学校不断地得到扩大与发展。当时,拉丁文法学校要求在进人文法学校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基础的本国语言的书写知识,于是,以专门教授初级英语的读写学校应运而生。这可以看做是英国普通学校英语教育的起源。与此命运不同,歌咏学校逐渐走向衰落,或消失,或并入读写学校,成为小学。就在文法学校兴起中,另一种中等性质的学校也诞生。这就是由宗教、公众团体及私人集资或捐资兴办的公学。起初,公学主要为贫寒子弟或平民设立,以后则发展为只限于上层社会子弟的贵族学校,培养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 在中世纪,拉丁语是整个基督教世界宗教、法律和政府的通用语言,是学者、圣职人员或国家公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6]因而,文法学校和公学教学的语言仍然是希腊语和拉丁语。1250年,英国人为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提出了“英国是英国人的”的口号,与此同时,一些文法学校也开始在学校里教授英语。1385年,英国正式在普通学校及大学教授英语,并且,把英语确立为讲授的工具。但与拉丁语相比,英语教学仍处于弱势。推动这一局面有较大改观的是,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出版《圣经》英译本,教会讲经,布道等仪式活动都用英语。随后,英语教学逐步开始走向普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1.1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化的陶冶与训练 所谓经典语言和古典文化训练,实际上包括希腊语言和拉丁语言及其蕴含着的丰富的古典文化。从“三艺”到“七艺”,经典语言训练即“文法”居其余各艺之首位,是其余各艺的基础、入门和源泉。正如当时学者所说的:“不,就无法懂得或使用其余各艺。”英语教育一向注重培养所谓优雅的绅士风度,而掌握古典语言在很长的历史年代,不但是其身份的象征,而且,被当作跻身社会的通行证。因此,英国的语文教育中,散发出浓厚的古典人文主义的气息。产业革命后,英国曾顺应社会需要,一度削弱古典人文科目,输入了实科课程和科技内容,古典语言及文化的训练也让位给了英语教学,但这种削弱不足以损害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偏重经典语言和古典文化训练的传统,即使在英语教学中这一传统仍然贯穿其中。英国一些学者认为:尽管政治、社会、文艺、新闻和科技商业内容的教材是可以讲习的,但语文教材(包括英语教材)的主要内容应该刘修辞分析、语言选用、隐喻和词汇以及一些有说服力的雄辩表达方式。英国学者的另一种重要理由是,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一些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则相对淡漠了,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必要准备,不能很好地处理家庭生活,因而语言语教育应着眼于恢复重现古典人文教育的传统。这种古典人文教育包括古典文学(用希腊语、拉丁语撰写的古典文学被称为人文主义的全人的教育)、古典语言等。通过古典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忍耐和勤勉的品质,培养记忆、推理等能力。他们还称,课程中的道德教育,虽则可能落后于时代,但它本身在智力训练上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有人指出:“剥夺一代儿童接触最有影响和光辉灿烂的用英语表达最好的言辞和思想的历史的权利,是可能做到的,但要考虑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导致青年本身蒙昧无知,而且会使历代创造的文化精神趋于毁灭。”这种看法颇有代表性。人们认为,阅读、倾听和朗诵伟大古典佳作是与接触当代文学名著同等重要的。 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学派指出,理智与日常生活是有区别的。学校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掌握精深的学问、系统的正确知识和为公共生活而参加竞争的准备。他们在强调继承和发扬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时指出,法语语文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与人类文化遗产接触,通过学习古典语言、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等科目,最有效地学会思维和论述。这种严格的注重学术的古典人文教育,能为学习开辟足够的多方面的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教育界一直以不利于法兰西文明为由,拒绝和反对实用主义教育和科技教育。20世纪以后,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偏重古典人文教育的观念已经投射到现代法语教育中。在法语教育中,他们不但较为偏重古典课程的学习,而且对法语本身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学者指出:法语是法兰西精神与文化的代表,是法国历史和智慧的象征。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法兰西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作为一种分析语言,她有严格的书写编码,结构严密,性数概念强,具有很强的抽象的能力,虽语句简短,但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此外,法语表现细腻,语音平缓,词义准确、严格,是理想的法律语言。因此,他们坚持强调,法语教育,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为掌握这门高雅的民族语言而努力奋斗,他们还指出,在教学法语时要根据其特点,从语法学习入手。 这一传统不仅扎根于英、法、德等具有悠久历史国家的语文教育土壤之中,甚至对历史相对较短的国家(如美国)的语文教育也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在19世纪,美国语文教学深受西方人文教育的传统的影响,从注重学习语法,阅读教学进行语法分析、作句子图解等,就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的因子。 1.2文学教育与文学教育的三种结构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学教育。文学教育除了具有接触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意义外——有学者指出,正是通过文学——诗歌、故事、戏剧——使人们的知识世代相传,还被看作是培养人类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身的主要手段与途径。一些国家对本民族文学教育的阐述,其意义则更深一层:民族文学教育可以产生一种民族的凝聚力。通过文学教育把社会精英分子与广大民众联系在一起。在西方语文教育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着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学教育计划。早期的文学教育,其作家及作品主要限于古典语言作家,特别是希腊语、拉丁语和希伯来语,渐渐地,随着教育越来越本土化,本国的作家也纳人到各国文学教育的范围之内,如意大利的但丁、彼特拉克,法国有蒙田、拉辛,英国的莎士比亚和弥尔顿。[12] 早期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往往不是一门独立的文学课程,而是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学习和掌握阅读方法,也有的是为获得“经典”知识而教育。晚近一些,文学教育则在许多国家成为一门与语言教育相并列的课程,英国、法国和俄罗斯都曾经出现过文学史和文学课程。 关于西方文学教育的理论、结构及模式,A·C·珀维斯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概括为三种:一是“模仿结构”。即认为文学是人类的遗产,阅读、吸收、模仿这一遗产可向年轻人传递文化价值观念;能否掌握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是否具有文化教养的“试金石”。在对待世界伟大思想和伟大作家方面,更注重前者和本国作家。因此,一些国家,如芬兰的课程就强调必须使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地集中于文学作品所展示的民族精神。英国文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应阅读和研究的各个时期本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作家与作品;规定了学生必须学习的文学体裁;规定了“详尽分析”与“广泛阅读”两种必备的阅读能力和方式。二是“分析结构”。这种结构认为,文学本身是不能传授的,人们只能教会学生进行文学批评;把逻辑评论的方法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讨论;或对作品的理论结构作些补充——不管这个结构是语言学的,修辞学的,还是平铺直叙的。分析结构的文学教育强调进行有组织地进行探索研究作家作品的原则,强调发展学生的文学批判才能;发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以及作出反应的能力。为此,这种结构主张要教给学生有关文学作品的理论知识,并且要给学生提供将文学的理论应用于分析具体作品的模式;给学生提供有关文学作品的第一手知识。三是“衍生结构”。“衍生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文学批评的心理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等的心理学学说。这种结构课程,在对待通过阅读而达到个体发展的目的与达到发展其评论技能两者之间,更重视前者。在课堂上,衍生结构常常采取无固定的探究形式,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交流,指导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得到自我发展。[13] 作为人文主义教育典型,英国非常重视文学教育。英国经验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丰富经验的来源,而且是认识社会,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矛盾,剖析人生的重要手段。在英语语文教材里,特别是在15-18岁学生的课本中,进入我们视野的,不仅有20世纪以前英国优秀作家的作品,还选入了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现代著名作家作品,比如萧伯纳的作品。在英国的文学教育中,除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外,戏剧受到格外注意。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更是首选之作。在戏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和评价剧本中的基本道德问题,戏剧冲突的构成和发展问题以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方式问题,等等。比如《哈姆雷特》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李尔王》里对自然界的描写引起你哪些情感体验?英国的戏剧教学不仅仅是学习戏剧文学作品,还通过戏剧表演方式来学习其他作品。 10-16岁的语文教学,倡导所谓寓于戏剧的学习。同时,文学教育强调表达自我感受,报告个人的反应以及表达自己感觉到的和想象出的东西。 日本文学教育是另一种典型。日本从来没有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单列文学课程,更没有在教材中编制上“文学编”的设想,但文学教育一直是日本国语教育的高悬的重要目标。一种被人接受的普遍的观念认为,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在语言教学之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和表达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文学教育提到日程上来自初中,但也不宜要求过高,应在注意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了解性格描写、心理描写,掌握主题,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关心;真正的文学教育应在高中阶段开始。进人高中,虽然还要抓紧语言技能训练,但比重应越来越轻。文学教育的比重在高中至少应占一半以上。[14] 1.3 阅读教学:讨论和富有创见性的阐述 在西方早期语文教育中,以希腊语、拉丁语教学为主的古典语言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官方语种。这两种语言句法复杂、曲折变化较大。当时学者认为,教学希腊语、拉丁语,固然有内容训练方面的有益意义和价值,就是其文字本身也是塑造心智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两种语言的文法及逻辑本身反映了人类心智活动的一些重要规则。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学者弗格留斯指出:“文法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另一位学者格立诺认为:“如果不透彻地学习文法,知识的大厦就会建筑在沙滩上。”[15]直到19世纪,美国的教育家哈里斯还坚持认为:“文法向儿童揭示了人类心智的内部奥秘,并有助于儿重理解自己的精神自我。[16]因此,在传统人文主义语文教育中,古典语言教学是其中突出的一个特点。 古典语言的训练除了心智教育价值外,还具有培养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的作用。从“三艺”到“七艺”,其中文法的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不断扩大词汇量,无论笔头或口头,都能使其更自信和更有辨别能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获得出色的语言才能。 前面说过,以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教学为中心,传统人文主义教育还包括古典文化及古典文学教育。这一课程构成导致语文教育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表现了多样性特点。在以古典语言创作的古典文学和古典文化课文的教学中,形成了有别于语言教学的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强调对所阅读的课文,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仔细分析和富有创见性的阐述;提出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去读、写、说,以发展学生的良好的言语意识和健全的表达能力;给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5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AHA是不是搞教育工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8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孩子的启蒙教育 想想以前小家伙背三字经,千字文还是有道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0 23:35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