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064|回复: 10

【历史上的今天】(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6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526121758471.jpg 莫高窟 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道士王圆篆,为第17窟(现编号)中偶然发现一个“藏经洞”,里边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历代文物五六万件,这是20世纪初我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除汉文写本外,藏文、梵文、怯卢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回鹘文等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并有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品数百件。写本中除大量佛经、道经、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这些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中外友好往来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但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却在1907年至1925年间,先后遭到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沙俄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美国的华尔纳等人的偷窃和掠夺,使莫高窟的史料蒙受重大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6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藏经洞珍藏有至少在公元359年至1002年间,跨越了十六国、北魏、隋、唐、五代、北宋等各代,661年间记载各种宗教、历史、文学、艺术、地志、民俗等方面的重要文物资料5万多件。文字种类除大量的汉文外,还有为数可观的吐蕃文、回鹘文、突厥文、于阗文、叙利亚文、西夏文和少量的法卢文、梵文、粟特文、蒙古文等十几种文字。敦煌遗书种类大致分为佛教卷子、伪经、偈文、佛经目录、基督教文、志书、儒家经典、摩尼教经、状牒公文、古典文学作品(史诗、诗歌、曲子词、赞文、游记)、文体曲艺(音乐资料、乐舞意象、音乐文学、俗曲、剧本等)、世俗文学(卜卦)、算命、祭文、相书、解梦书、佛道符咒、性爱风俗等)及医药文献十四个大类,堪称大百科全书。   当然,王道士不懂这些,他只需要钱。无知和贪婪使莫高窟在劫难逃,也使敦煌蒙羞百年。推开16号窟的大门,我们将跃进一个痛心的故事,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永远铭记于心。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首先捡了几件自认为值钱的东西,送给敦煌知县汪宗瀚,请他鉴定,也希望能换点钱。汪毕竟对古物有些知识,就索取了一些文书和经卷,作为官场交结的"礼品"。1902年,苏州人叶昌炽当了甘肃学政,汪知县便送给叶昌炽宋乾德六年(966年)的水月观音像一幅和写经卷子、梵叶本各两件。叶昌炽是清未著名的金石学家,对此十分珍视,遂建议甘肃藩台,将这些遗书如数运解到省城兰州保存,但藩台认为这些"废纸"无甚价值,遂以五六千两白银的运费难筹为由,下令就地封存。1904年3月,王道士乘封存之机,私藏遗书若干,或馈赠官绅,以趋炎附势;或私卖于世,以中饱私襄。至少有安肃道道台廷栋、迪化(今乌鲁木齐)将军满人长庚、文人恒介眉、张筱珊、张友履等人也拿到了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流传至民间,莫高窟秘藏古代手稿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当时中国的目光都在渤海湾,不会有任何人向这渺无人烟的荒漠与阴冷黝黑的洞窟望上一眼。但是,这些宝物却使外国的"考察家"、"探险家"和文物间谍垂涎三尺,他们纷纷将魔爪伸向了莫高窟。从1905年到1924年,不到20年的时间内,先后有俄、英、法、日、美等国的"考察家"来到了敦煌,盗走了三、四万卷经书及许多珍贵的壁画、雕塑,给莫高窟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1905年,德国考古学家阿尔波特在哈密从土耳其商人口中听到藏经洞的消息,这对他充满诱惑,但又由于时间紧迫,于是他以抛硬币决定是否前往。"正面朝上,会满载而归;背面朝上,则空手而回",他写道。结果是背面朝上,于是他备马打道回到了喀什干,失去了他的"应属于我的难以置信的宝书"。可是,同时10月,沙俄帕米尔地质考察队的勃奥鲁切夫来到敦煌,仅以6包俄国日用品为代价,骗取敦煌遗书两大包。   1907年3月,为英国服务的匈牙利人斯坦因爵士伪装成玄奘的信徒,随带中文秘书兼翻译蒋孝琬,从英属印度经新疆来到莫高窟,经过3个多月的周密谋划,在高达10英尺,整堆500立方英尺的手稿中,花了37夜的功夫,恣意桃选了他需要的东西。一翻讨价还价后,他仅用40块马蹄银(合200两)贿通王道士,骗走六朝至宋代的经卷、写本共7大箱约万余卷,以及5大箱装有仔细包扎好的绘画绣制品等艺术古物,约500余幅。6月13日,斯坦因的运输队启程,可是,10月份,斯坦因又委托蒋孝琬和另一个中国人潜回莫高窟,又诱取了230捆手稿。再约10个月后,这批文物被偷运至伦敦博物馆。   1906年6月,法国人保罗·伯希和率领考察团,在新疆寻访探古时,在乌鲁木齐偶遇一个被流放的满清某宗室的兰公爵,看到一份他拿的敦煌手稿,方知千佛洞发现秘密手稿的消息。伯希和与助手瓦兰博士、摄影师查尔斯·努埃特三人于1908年7月到达敦煌。他漂亮的中国话迷住了王道士。8月3日,伯希和进入藏经洞后,"惊得呆若木鸡",遂决定检查一下整个书库。他用整整3个星期,以每天1000卷的阅读速度,紧张而有条不紊地翻看了所有写本和绘画的每一张纸片,将卷子分为两堆,一堆为精品,一堆为凡品。然后和王道士秘密会谈,最后仅以500两白银为代价,骗走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贵文物,其中古藏文卷子2700卷,其它类3900卷,装满十辆车后偷运回法国,与查尔斯·努埃特在莫高窟拍摄的数百幅黑白照片,现皆收藏于巴黎国民图书馆。   1909年,日木人大谷光瑞组织探险队,到敦煌掠取了大量经卷,仅大谷大学就收编7000多号。同年,清政府北京学部拨付库银6000两,下令敦煌县令陈藩交出剩余的遗书。王道士早已将许多私藏于两个大转经筒中。 转年,由新疆巡抚何彦升负责上交时又被雁过拔毛,层层剥夺,最后只有劫后残存的8697卷送到北京,收存在京师图书馆中(今北京图书馆)。   1911年10月,大谷探险队第三次在丝路"考察"时,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又从王道士手中骗买写经469卷,精美唐代彩塑两尊。   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敦,又从王道士手中骗买走足足四大箱,600多卷经卷。两次共骗盗图书、经卷、写本、刻本达11,604号,及绣刺品、绘画多件。1915年,当斯坦因取道喀什走出中国时,45头重载骆驼满载着141箱中国文物,排成长长的一队,远看就象沙漠上的一列火车。其中一头骆驼背上四个古怪的大木箱,装的就是敦煌文献。   1914至1915年,俄人鄂登堡盗去写经在3,000件以上,另有丝织艺术精品150余方,壁画500余幅。 直到1919年,甘肃政府耳闻民间常有人向外国人兜售敦煌写本的消息后,下令敦煌当局查找流散的敦煌遗书时,再次把藏经洞打开,里面竟然还藏有94捆。   1922年,在十月革命中战败的白俄军官阿连阔夫率残部550余人,逃至敦煌后,被当地官员拘押在莫高窟第196、186、445等窟中,他们把潦倒绝望、几近疯狂的心情全发泄在壁画和雕塑上,对洞窟艺术灾难性的破坏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痕印。   美国人兰登·华尔纳1924年到敦煌是迟了一步。他一个洞一个洞按个查看,面对成千上万的优美画像,禁不住赞叹:"我除了目瞪口呆外,再无话可说"。他发誓要"保护"这些遗产,"解救"壁画,办法是用胶布和特殊的化学溶液剥走壁丽。当时,"华尔纳的心情是十分不安的,他深知自己所干的事情太有些无法无天了"。这次,华尔纳盗走了26幅壁画,其中就有极珍贵的323窟唐入画《张骞西域迎金佛》图,及几尊极为优美的唐代彩塑(包括高120公分的半跪式观音菩萨),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及波士顿博物馆。1925年,华尔纳和他的学生,带两马车胶布,欲到敦煌把285窟的壁画全部剥走。当行至酒泉时,听到敦煌民众奋力保护敦煌文物的消息,因后怕而逃走。   1936年,英国人巴慎思盗窃壁画时,被当地民众抓获,才算结束了列强劫掠敦煌文物的罪恶历史。 敦煌遗书究竟有多少,历来缺乏精确数字。据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并成先生统计,敦煌遗书与纸卷画约有4.77万多件,藏文箧页9,648页,主要分藏于英、法、俄、日、美、丹、韩,中等8个国家,其中有五分之三在国外,中国现仅存2万件。在所有的盗宝者中,要数斯坦因盗窃的数量最多,而以伯希和盗窃的价值最高。伯希和曾为法国中国学权威沙畹的高足,当时虽只有27岁,却懂得汉、俄、藏、突厥等13种文字,曾多次来到敦煌,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著名的汉学家。他精心挑选并盗走的遗书是最精华的部分,有许多孤本,且有19%的遗书标有年月,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敦煌遗书这一文化宝藏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王道士的贪财无度,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王则由一个贫道土,在众盗光顾后,摇身一变而成为"乡绅阔佬",收徒子徒孙及伙计30余人。但他在1931年死后,也未能带走一分财宝,空留土塔一座。      藏经洞是莫高窟最大的谜。对于它封闭的原因,通常认为是和尚为躲避西夏的侵袭,而秘藏宝物于洞中。根据是文献最晚的一份是宋咸平五年(1002年),文献中缺西夏文本。但西夏占领敦煌是在1036年,和尚总不至于提前34年就预感到西夏的威胁而提前躲难吧,这一说法令人费解。第二种说法认为是作废不用的文书和失去实用价值的卷轴式经卷被封存。佛教不准毁灭经典,封起来可以理解,但作废的文书为何又封存起来作画伪装呢?第三种说法认   为是为了改造和重修大窟,这17号窟作为用处不大的小藏宝室堵上,墙外只是常规作画,并非伪装,该说法猜测成份太多。第四种说法认为,敦煌东有西夏党项羌,西有与佛教为敌的伊斯兰教哈拉汗王朝,东西势头逼人,敦煌曹氏后裔曹宗寿又逼其叔父,原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瓜州防御吏曹延端自杀,莫高窟危机潜伏,和尚为势所趋,封洞后作鸟兽散。这也仅是猜测。藏经洞封闭的原因扑朔迷离,最终恐怕还得从文献中去寻找。   敦煌遗书是一把打开历史秘室的钥匙,单是存放了近千年,单是5万多件古代文献,就是无法估量的财富。藏经洞是莫高窟历史的浓缩,游客却只能在观赏窟龛艺术中了解莫高窟的历史,了解藏经洞,令人幸慰的是,敦煌学学者对藏经洞文书的研究和对莫高窟的保护,已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人了新层次。今天,新修的藏经洞陈列馆巳对游人开放。当你到莫高窟参观时,不要忘记留出时间,到藏经洞陈列馆一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6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52612144637321.jpg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簏的崖壁上,南北长约有1600米。 200552612164522665.jpg   周围都是戈壁荒漠,进入了莫高窟反而是绿树成荫 20055261217610619.jpg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200552612172430559.jpg 位于中间的佛楼 200552612174187385.jpg 佛楼左边的洞窟,上面是破损的洞口,下面是修复好的洞口。 200552612175967275.jpg 虽是修复,但仍是用当地的沙石成分来做的,没一点钢筋水泥的感觉,完美地再现了沙州洞窟的质感,这是佛楼右边的洞窟,是否很整齐美观呀 200552612181658614.jpg 佛楼为莫高窟最高的建筑物 200552612183264173.jpg 洞窟内已画满了壁画,就在外墙上画,因为直接照射阳光,色彩都变得很淡了 200552612184914174.jpg 莫高窟第249窟,空白位是被盗粘走的壁画 20055261219620524.jpg 莫高窟第285窟,就连地上的土砖,也是刻有莲花图案 200552612192288963.jpg 第392窟盛唐时期莲花飞天藻井 200552612194051236.jpg 另一幅能与之媲美的就是第407窟的隋三兔飞天藻井图案 200552612195668012.jpg 莫高窟第420窟 200552612201228967.jpg 莫高窟第332窟 200552612203165337.jpg 敦煌藏经洞 200552612204736982.jpg 榆林窟第4窟 200552612213442310.jpg 榆林窟第25窟 200552612214581592.jpg 莫高窟第158窟 200552612215328022.jpg 弥勒佛像 20055261222215558.jpg 涅槃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6 12:30:0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6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200552612424129325.jpg 东晋 三国志·步骘传残卷 200552612425437378.jpg 唐景云二年(711)张君义勲告 20055261243150584.jpg 张君义勲告 20055261243880615.jpg 北宋乾德二年(964) 酒帐单 200552612431672705.jpg 唐代 妙法莲华经·序品 200552612432374430.jpg 唐天宝十五年(756)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200552612432985790.jpg 东晋 法句经 200552612433541377.jpg 唐代 回鹘文写本残片 200552612434260719.jpg 武周长安三年(703)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8 200552612434890768.jpg 唐开元九年(721) 妙法莲华经 200552612435558842.jpg 西魏普泰二年(532) 摩诃衍经 20055261244165384.jpg 北宋太平兴国六二年 大目犍连变文 20055261246717269.jpg 唐代 佛说玉耶经 200552612461964269.jpg 唐代 降生礼文等 200552612462766785.jpg 唐代 天下姓望氏族谱 200552612463541522.jpg 唐开元六年(718) 无上秘要卷第五十三   200552612464344565.jpg 唐咸通九年(868)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00552612465012375.jpg 北朝 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 200552612465882325.jpg 唐代 说苑反质篇 20055261247685632.jpg 五代 长兴五年(934) 三界寺藏内经论目录 200552612471560896.jpg 隶书·大般涅盘经 200552612472442560.jpg 楷书·华严经 200552612473222642.jpg 楷书·大般涅盘经 200552612474053464.jpg 楷书·佛说甚深大回向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6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余秋雨 1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像,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三六六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相对应。   三危金光之迹,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反正当时的乐僔和尚,刹那时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幕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僔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自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这个山峦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2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在可以想像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一叠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我在莫高窟一连呆了好几天。第一天入暮,游客都已走完了,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的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长城,作为一种空间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长久保留,是因为它始终发挥着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轰转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哪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这些朦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颇觉劳累,像是赶了一次长途的旅人。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六十华里。我只不信,六十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3   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   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depth of field),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都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点浪费。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海港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账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流过太多眼泪的眼睛,已被风沙磨钝,但是不要紧,迎面走来从那里回来的朝拜者,双眼是如此晶亮。我相信,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潜意识中蕴藏。蕴藏又变作遗传,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荡荡。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会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全心全意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纪初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或许,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 4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6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献给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 作者:李汀 (一)   不是一个有趣的童话   黑暗之门开启   烛光泄入   就再也无法抵挡洞穴四溢的辉煌   和一切屈辱贪婪愚昧掠夺编织的故事   神圣被肢解   滴血在欧罗巴美利坚   但全世界都在惊愕   一个东方古国的重量 (二)   神秘磁场   百年没有消逝   一万种发问对着沙海   莫高风铃   文明是流动之旗   还是凝固的圣珠   信仰境界   属于“飞天”   没有雕镂大师的名字   泣血苦行   也许是穿梭时光长廊的惟一   洞窟无音   墓穴依然却碑文无存 (三)   只属于自己的大漠太阳   总不会被岁月淘洗   胸襟时至今日今时已经   顿开   让悲哀绝迹   狭隘殆尽   绿草坦荡   海风喧嚣   既然走入洞门   周身已沐浴   走出大漠   怀揽浩宇无涯 (原载《光明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6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约在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也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园,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秘室始现于世,并谓之"藏经洞"。 藏经洞出土了敦煌遗书中最大宗文献,尤为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它又成为分别研究起自东汉、中经两晋、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盖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资料。敦煌学家姜亮夫教授认为"整个中国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现出来"。首先发现敦煌遗书的重要价值者,是我国的金石学家叶昌炽,他在《语石》中,不仅录述莫高窟碑石,且对敦煌遗书作了颇为独到的阐述。该窟发现数以万计的古代佛经、道经及世俗文书等,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历史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实为我国学术及世界学术之大幸。可惜这些宝卷未能被当时的中国政府重视,多被外国人劫走,使中国文化蒙受了一次巨大的损失。"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又是它之大不幸了。但随着敦煌的宝卷被劫掠,敦煌的名字也响遍全世界。   敦煌石窟密洞中,所藏遗书以佛教典籍最多,还有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方志、图经、医书、民俗、名籍、帐册、诗文、辞曲、方言、游记、杂写、习书,成为多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据和补充参证,其主要部分又是传统文献中不可得见的资料,价值尤为珍贵。所以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次大发现之一。敦煌遗书以汉文最多,又有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阗文、梵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代民族文字,成为研究这些古代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的珍贵资料。它又具有民族学价值和国际意义。敦煌遗书以卷轴装为主,又有梵箧装、经折装、蝴蝶装、册子装和单页等多种形式,还有一些拓本、印刷本和刺绣本,在书籍发展史及书籍装帧史、印刷史上都是难得的实物资料。 尚有更多材料,犹如明珠还埋于砂砾之中,有待识者发现和考证。目前,对敦煌文物的研究,也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敦煌学。 中国学人对保护敦煌石窟作出了奉献。 敦煌虽地处祖国西陲,但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早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   清代雍正年间,督修沙州城的光禄少卿汪《游千佛洞》对敦煌艺术备极赞扬的诗句,一向为人们所重视。嘉庆年间,西北史地学专家徐松游历了千佛洞,在其《西域水道记》中,收录了许多有关敦煌和莫高窟的材料,还论及了莫高窟的创建历史。道光年间,许乃谷任敦煌县令时(1831-1834年),也曾写了《千佛灵岩歌并序》,描述了莫高窟当时的景况。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后,在政界、学术界一些有识之士对莫高窟保护、临摹和研究的倡议进言、奔走呼吁者就更多。在40年代初,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中国才有了自己的敦煌研究机构。首任所长常书鸿和史岩、李浴、董希文、苏莹辉、段文杰、孙 儒、史苇湘、李承仙,霍熙亮等,皆先后来敦煌,开展了临摹工作, 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临摹及普及作出了奉献。敦煌石窟艺术才开 始得到了保护,并产生了敦煌学。 敦煌文物散全球,画塑精奇美并收。 同拂残龛同赞赏,莫高窟下作中秋。 斯氏伯氏去多时,东窟西窟亦可悲。 敦煌学已名天下,中国学人知不知。 这是1941年(民国三十年), 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视察西北来到敦煌,参观莫高窟后,对敦煌艺术无法估量的价值和它濒临毁灭的危机所写《敦煌纪事诗》中的两首诗。提起敦煌艺术研究所,首推于右任断事以理,有先见之明。敦 煌之行返重庆后,即在政界、学术界大声呼吁,希望重视、保护敦煌 艺术宝藏。并亲自撰写《建议设立敦煌艺术学院》的建议书,送达国 民党政府。这一建议书发表于当时重庆出版的《文史杂志》2卷4期( 1942年2月15日出版),建议书文如下:为提议设立敦煌艺术学院, 以期保存东方各民族文化而资发扬事。右任前次视察西北,因往敦煌 县参观莫高窟之千佛洞,洞距敦煌县四十里,依崖筑凿,绵亘里许。 志称有千佛洞,除倾地沙埋者外,尚有五百余。有壁画者计三百八十, 其中壁画完整者亦二百余,包括南北朝及唐、宋、元各时代之绘画泥 塑,胥为佛经有名故事。其设计之谨严,线条之柔美,花边之富丽, 绝非寻常匠画,大半出自名手。今观其作风,大朝以上无考,自唐以 下率类阎立本派。唐塑分西番塑中国塑两种,衣文神态,大者五、六 丈,小者尺余,无不奕奕如生。就所见之文字,有梵文、西夏文等五、 六种之多。而各时代供养人之衣冠饰物用具,亦可考见当时风俗习尚。 洞外残余走廊,犹是宋代建时建筑。惜在过去未加注存,经斯坦因、 伯希和诱取洞中藏经及写本书籍,又用药布拓去佛画,将及千数。复 经白俄摧残,王道士途改,实为可惜。沙埋之洞不知更存何物。且闻 敦煌西部尚有两千佛洞,数仅二十余,壁画尚存。而安西万佛峡之榆 林窟洞画完好者见四十六,曾往亲自察看,壁画之精美皆可与千佛洞 莫高窟匹敌。似此东方民族之文艺渊海,若再不积极设法保存,世称 敦煌文物,恐遂湮销。非特为考古家所叹息,实是民族最大之损失。 因此提议设立敦煌艺术学院,招容大学艺术学生,就地研习,寓保管 于研究之中,费用不多,成功将大。拟请交教育部负责筹画办理。是 否可行,理合具文,提请公决。 对保护莫高窟大声疾呼和积极响应者还有向达和贺昌群等。 1942年(民国二十九年)春,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西北史地考 察团",向达应研究院之约,参加历史考古组赴敦煌等地考察。通过 敦煌考察,更认识到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价值及历经劫难而被毁灭的 危险,便即写了《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 一文,以"方回"名于1942年12月27日至29日在重庆《大公报》上发 表。他慷慨陈词,大声疾呼说:我们之所以不甘为奴为隶,情愿忍受 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困苦,来奋战求存,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的 我们是有历史有文化的民族,我们有生存的权利,我们也有承先启后 的义务。千佛洞是我们民族在精神方面一个最崇高的表现。保护和发 扬这种精神,难道不是我们的义务吗?向达是著名的学者,他的呼吁 得到了学术界的大力支持与响应。 贺昌群是敦煌学专家。他大声呼吁国人重视敦煌学说:"我们只 要在这中间抓住一鳞半爪,也可以牵引起许多新问题。至于敦煌石室 中所发现的古文书,以及多种语言的手写经卷的研究,那真是沃野千 里,只待人开拓。西洋的东方学者以及日本人,现在已经去得远了, 我国学术界目前似尚无暇及此!"他还撰写了许多敦煌学论文,从历史的高度,强烈呼吁拨款和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敦煌千佛洞。 1984年1月15日,经中共甘肃省委批准,成立敦煌研究院。院长 由国内外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担任。全院有研究、保护人员150余人。 敦煌研究院现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研究中心。1983年中国敦煌 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和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敦 煌热,使敦煌学蓬勃发展到了黄金时代,研究队伍日渐壮大,学术活 动日益频繁,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扼腕痛谈伤心史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历代之积文终 成后世之瑰宝。"整个中国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现出来。""为我 国学术及世界学术之大幸"。莫高窟的珍贵文物被发现后,引起了帝 国主义分子的垂涎,把魔爪纷纷伸向敦煌。   英国的斯坦因第一个把手伸向敦煌莫高窟。他于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3月到达敦煌,5月21日奔莫高窟。所盗卷轴共计写本卷子80 82卷,木版印刷20卷。其中佛教著作6790卷。共装24箱经卷,5箱精 美绣品。运到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1914年他再次来莫高窟,又盗走 5大箱600多卷写本。1930年他再来莫高窟,由于我国学术界的反对, 其盗宝罪恶阴谋未能得逞。 斯坦因捷足先登后,紧接着来了法国人伯希和。他于1908年春到 敦煌莫高窟,盗窃经卷写本、精美画册6000余本,运巴黎图书馆。还 偷拍了莫高窟全部洞窟的照片。 当英国人、法国人都来敦煌盗宝时,日本人也不甘落后。1912年 元月,日本人桔瑞超和吉小川一郎会合于敦煌。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 大量摄影和调查,并从王道士的秘室中盗去大约600份卷子,还有两 尊唐代彩塑,运回日本。   俄国人也积极谋划,前来"分享"珍宝。1914至1915年,俄国人 鄂登堡到敦煌莫高窟,盗走文物计2000件以上。大部分藏于列宁格勒 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的"敦煌特藏"中。 第五个盗宝者是美国的华尔纳,他于1924年到敦煌莫高窟。因藏 经洞珍宝已空,便用化学方法行窃毁坏文物,用化学胶布贴印139、141、144、145号洞窟中精美壁画26方,又铲剥了几块壁画,搬盗了几 尊最优美的唐代塑像。    劫余断篇又遭劫 敦煌莫高窟珍宝被帝国主义分子盗窃后,又遭 厄运,遗书到处流散;运京途中遭劫。"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 也"。又是它之大不幸了。 敦煌学具有国际意义 敦煌学代表敦煌历史文化,并具有国际意义,是近80年来兴起的 以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为基本内容的地域文化学。它是清理、保护和 研究敦煌古代文化及其周边文化关系的学科。现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 的一门显学。其研究对象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它的体系结构是由敦煌史地学、敦煌考古学、敦煌艺术学、敦煌宗教 学、敦煌文学、敦煌语文学、敦煌民俗学、敦煌古代科学技术、敦煌 文献学、敦煌石窟保护维修科学以及敦煌学学等11个分支学科组合而 成的,是80多年来逐步形成和渐趋完善起来的。自1959年以来,除中 国、日本为主力外,法国、英国、苏联、美国、德国、芬兰、匈牙利、 意大利、加拿大、新加坡、印度、韩国等国家及香港地区都有人从事 敦煌学研究。 敦煌的早期开发 商周至秦汉之际是敦煌政治、经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6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莫高窟诸多洞窟中,最为驰名的首推藏经洞——第17窟。当你站在洞窟门前,望着这小小的石室,定会思绪万千,满腹狐疑。里面曾经推置的50000卷震惊中外学术界的经卷、遗书,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由于何种原因存放的?何时将洞门封住,轻松地抹上泥皮,绘上了壁画?为什么要永远保守这个秘密呢?     由于藏经洞封闭了近千年,这个谜便堪称千古之谜。敦煌学专家、学者钻进浩如烟海的敦煌遗书资料中仔细地查阅,从未找到解谜的文字记载,只好另辟途径,根据其他历史资料进行推断,提出了多种假说,试图解开这个千古之谜。主要说法有这样几种:     一、避难说。认为这么多经卷和遗书被藏于石室中被封闭,是莫高窟的僧人为躲避战乱,使经卷遗书免于战火而存放的。这种说法最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但在具体封闭时间上又各不相同。    最有代表性、较普遍的说法是,宋初西夏人占领敦煌之前,千佛洞下寺的僧人为躲避战乱,临走前便把经卷、佛像、杂书等藏入洞内封闭。待战乱过后再回来启用。谁知这些僧人一去不返,杳无音讯,此洞便成为无人知晓的秘密。    又有一种说法把封闭时间定为宋绍圣年间(1094~1098),认为藏经洞的封闭与伊斯兰教的东传有关。当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哈拉汗王朝向宋朝要求出兵攻打西夏。宋朝表示赞同。这一消息传到敦煌,佛教徒们惊慌失措,恐惧万分,便采取保护措施,将千佛洞的经卷、佛像、文书全部集中堆放过石室封闭,免受其害。    还有宋皇佑之后(1049年)说,曹氏封闭说,元初说,元明之际说等,均为逃避战乱说。   二、废弃说。认为这些经卷遗书都是当时敦煌僧众抛弃无用的废品。因佛经众多,为尊重佛法佛典,这些用过的经品既不能丢弃,也不能烧毁,只好用这个石室封存起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逃避战乱的说法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这是因为藏经洞内没有整部大藏经和其他珍贵物品,大多是残卷断篇,夹有不少疑伪经,甚至还有不少错抄的废卷和涂鸦之杂写,乃至作废的文书与过时的契约等等。在藏经洞封闭时,即曹宗寿当政时期(1002~1O14),敦煌僧侣已向内地请求配齐了大藏经。并向朝廷乞求到一部金银字大藏经,还有锦帙包裹、金字题头的《大般若经》。如果是避难,那么这些珍贵的东西理所当然应该珍藏于石室中。为什么整部大藏经没有被收藏反而收藏的是残经破卷?因此,其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避难,而是这些东西在当时实在没有实用价值被废弃了。     三、书库改造说。持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大约公元1000年左右,折页式的经卷,已从中原传到敦煌。因阅读、携带方便,受到僧侣们的青睐。因此,将藏书室使用不便的卷轴式佛经以及许多杂物一并置于石室封闭。   以上有关藏经洞的封闭时间和原因,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迄今仍无定论,有待进一步挖掘旁证资料,解开藏经洞封闭之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6 13:13:3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6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6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飞天(合奏) 徐景新 曲

“飞天”是敦煌石窟中的一种壁画描绘,其独特优美的艺术形象著称于世。“飞天”又名“香音神”,是象征自由快乐的天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0 15:12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