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楷体_GB2312]
引用了张爱玲的一句话:“空旷的蓝绿色的天,蓝得一点渣子也没有——有是有的,沉淀在底下,黑漆漆的,亮闪闪的,烟烘烘的,闹嚷嚷的一片——那就是上海。”喜欢得无何奈何,也讨厌得无何奈何。一座并不悠久的城市上刻画着沟沟壑壑的历史,铭记着这个东方国度的岁月沧桑,繁荣与悲凉。上海,你的浮华、凡俗、浅薄亦或是什么?
上海的旧——
它隔离在凡尘之外,又扎根世俗之中。众人所见的那样物质的钢筋水泥的丛林,霓虹代替星光的世界,前卫入时又干净的男孩子,来来往往的精致妆容,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很少有人窥到它隐藏着的苍老与黯然。“老凤祥银楼”里的首饰,穿着旗袍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吴良材的眼镜,张小泉的剪刀,咿咿呀呀的茶馆评弹,弄堂里冒不尽热气的老虎灶。这里故事,不是几张泛黄的照片就能讲述得完的。
同行的那个人说,不喜欢现在的上海,没有了以前的旧。
也许,这是个机械的城市,红绿灯,还有汽车。天空没有太多的色彩,而每个生物又积极地履行着达尔文的优胜劣汰。
但是她不懂上海。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给上海蒙上了更多的小资气息。
可不可以,不要再渲染了?
上海的夜——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
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
这首周璇最有名的《夜上海》大概也相当真实的反映了战后上海的情调吧。当时霞飞路上的霓虹灯的确通宵不灭,上海城开不夜。
周璇和张爱玲,足概括上海的大和夜,无须过多修饰。事实上,是我羞怯的笔不敢描绘上海的灯红酒绿。
上海的建筑——
此刻在上海,正是初夏,抬头看银灰色的天空,在中国东方最奢华的城市,在这个长江冲击出来的巨大平原上,再也找不到艰涩难懂的语言,也同样找不到可以让我挥挥手金兵千万的豪情。我站在城隍庙的豫园内,透过结实致密的旧屋檐,使劲望天,却看到了无尽的忧愁,一种有如上海般的忧愁。
上海的旧到处散发着淡淡的闲愁,所以,也拍摄了很多新天地的石库门旧建筑,对了,就是那些静谧、沧桑的老房子。
上海的休闲——
我确信,我还是个孩子。
因为我很愿意把区别于《花样年华》的上海拿出来曝晒。
在上海,无论如何都要再去一趟,去新世界的星巴克喝咖啡,去淮海路的夜酒吧享受安妮所描绘的蓝调浪漫,这一切不为了什么,只为了证明,我并不是一个只喜欢旗袍、张爱玲和《夜上海》的女人。
[/fac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6 11:36:5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