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黑龙江频道报道 劳动者,整个民族是他们在滋养,整个国家是他们在缔造,几百年几千年,土地不曾动摇,他们的劳动之心不曾犹豫。以劳动者为主题的绘画总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人们内心情感的流动。画布上的那些人,他们的身躯和脸庞都因为劳动而别具光彩,他们疲惫、辛劳,他们穷苦、朴素,他们就像是我们的日夜操劳的父亲、母亲,就像是我们聪颖灵巧的兄弟、姐妹。一幅幅静态的画面,背后却汹涌着推进世界前进的力量。
那些久远的关于劳动者的绘画,因为充满了悲剧色彩而别具艺术美感和震撼,纵使世界怎样改变,他们从没有远离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他们就立在那里,看着我们作为他们的后辈,是否用着和他们一样的力量生活和思索,虽然今天,生活的背景再也不是那般模糊和凄凉,劳动者遍布于乡村也遍布于城市,遍布于阳光下的每一个街街巷巷,但是那种基于生存的容忍和倔强,却渗透在每一个人的血液,成为了现代人依然行走的精神支持。于是,我们今天重新翻阅这些绘画就宛若重新咀嚼了我们充满苦涩的过去。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似一个古老民族在挣扎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00多年前的作品,但是列宾笔下的人物仍然活着。河滩上十一个男人,衣衫褴褛。他们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连表情与动作都没有任何改变。每望他们一眼,都让人感觉到他们的苦役永远无法完结。河滩上十一个男人,老弱病残,他们的表情或者悲哀或者倔强,或者试图反抗或者屈从命运。他们是天地的囚徒,束缚在胸前与肩头的纤绳,是难以挣脱的锁链。他们使出所有的力气,步履蹒跚地拉扯着逆流而上的帆船,仿佛在牵引着苦难的俄罗斯缓慢地前进。在这幅画中,充满了贫穷、饥饿和辛酸的影子,似一个古老民族挣扎、抗衡的身影,每一个从画旁经过的人似乎都忍不住去倾听画中传达的震撼。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
1844年,列宾出生在俄国边境省份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父亲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耕作,生活贫困而艰难。但是,忠实履行军人天职的父亲使年幼的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列宾的绘画才能是由他的表哥引起的。这位表哥在画坊里当学徒,时常给他带来一些水彩画颜料、笔和纸张,使他对于用颜料画画这种游戏简直入了迷。有一次,邻居的一位老太婆告诉他,没有罪的小孩死后可以进天堂,列宾忙问:“天堂里有颜料和纸吗?”
十月革命后,列宾居住着的故乡,因签署苏芬条约划为芬兰领土。列宁曾多次写信请他回到祖国,但终因年老力衰而未能成行。直到1930年9月29日病逝于故乡。
《垛草》:再现法国农村的苦难生活
《垛草》是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品,作者选取了一对农民夫妇在村边田野的树阴下休息的情景。躺在草地上酣睡的是垛草的农夫,他用一顶旧草帽盖着脸,只露出一撮胡子。从那松弛着的破旧衣服下显露出瘦骨嶙峋的躯体,那双鞋则沾满污泥。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这个农夫的生活状况,也显示了他不可避免的辛劳。坐在旁边的是他的妻子,她是给丈夫送饭来的,现在丈夫吃完了饭,趁着晌午的片刻时分到树阴下来休息,她也就坐着歇一会儿。看上去她并不老,但从弯曲的腰背,可以看出她也是同样的疲劳困乏。生活的重担,使她过早地失去了容颜的光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眼神和表情,她凝视着前方,但似乎什么也没看,神情麻木发呆,这种漠然的表情却那样兀自深刻,多少年来,多少国家的劳动者就是在这样的表情下依然拿着耕锄,依然做着活计,依然养育了生生不息的子孙后代。
1978年春,《垛草》在北京举行的《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上展出,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应。人们为画家的朴素的诗一般的感情,深刻的观察力和他那卓越的技巧赞叹不绝。《垛草》唤起了人们对遥远的十九世纪法兰西农民生活命运的无限同情。
《垛草》的精湛技巧也为人们所叹服。妇女的面部几乎看不出任何一点用笔的痕迹。那双给人感到血液在皮下搏动的结实而瘦倦的手,湿漉漉的头发,困惑而木然的眼神,是这样真实而精确,人们几乎可以从画面闻到干草的香气,听到农夫睡着的鼾声。而这样高度的写实技巧是出自于一个仅二十九岁的青年画家之手。
《垛草》的作者,画家儒尔·巴斯蒂昂·勒帕热(1848——1884),出生于法国牟兹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他是学院派画家卡巴涅尔的学生,但他并不受学院派的局限。他从学院派获得严密的素描技巧,同时又对库尔贝、米勒等现实主义画家深深钦佩,对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光色的表现也极赞赏,并且将他们的色彩技巧吸收进自己的绘画之中。最可贵的是,在印象派绘画达到高潮的当时,勒帕热仍然坚定地遵循“为生活,为平民而艺术”的原则,他继承了法国绘画的民主主义传统。他唾弃学院派的保守主义,而保留其严格的造型;吸取印象派的长处,而拒绝其“为艺术而艺术”,排斥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观点。他以朴实无华的作品,按法国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予以描绘反映。因此他的作品思想性远远超过同时代的许多画家,被称为米勒以后唯一能真实生动地再现苦难的法国农村生活的画家,可惜他只活了三十六岁。
《簸谷子的女人》:可以呼吸到土地的芳香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着能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1848年,他画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卖了500法郎。1849年7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和5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驶向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背着简单的行囊,步行来到巴比仲村。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又回到了农村,望着那儿的树木和田野,他高兴地喊着:“啊,上帝,这里真美呀!”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听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时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现在眼前。此后的27年,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法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名作,像《播种者》(1850)、《牧羊女》(1852)、《拾穗》(1857)、《晚钟》(1859)、《扶锄的男子》(1863)、《喂食》(1872)、《春》(1873)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着、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尼维尔内的田间劳动》:一首优美的田园诗
《尼维尔内的田间劳动》是法国画家罗莎·博纳尔的代表作之一,曾于1978年来中国展出。画面上是辽阔的田野,农夫们正在扶犁耕地。远处是浓绿的树丛,近处是翻起的土地上的片片绿色的草皮。蓝色的天空下则是灿烂的阳光,它照射在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牛背上,和谐而又明丽。牛的动态刻画得真实而生动,那用力向前的神情跃然画上。农民则穿插在牛的行列之间,或高举长鞭,或手扶犁杖。整幅画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几乎使人嗅到土地的芳香。它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歌颂着普通劳动者生活的美和大自然的美。
罗莎·博纳尔(1822-1899),出生于法国一个画家的家庭。她的父亲雷蒙不仅给自己的女儿以艺术方面的培养,而且给了她以深刻的思想影响。雷蒙主张男女平等,倾向于空想社会主义,对农民的贫穷与辛劳寄以深厚的同情。他鼓励女儿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关怀劳动者的疾苦,同时期望她在艺术上能够超过维瑞·勒布伦夫人,成为一个杰出的女画家。罗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她终生未嫁,将全身心投入艺术。1853年的作品《马市》曾轰动巴黎,远传英国,使罗莎·博纳尔成为尽人皆知的名画家。
《倒牛奶的女仆》:显示出生活的真挚
此画作于1658年,构图单纯、轮廓清晰,环境纯朴。女仆身体健壮,她塞起胸前围裙的一角,正在准备早餐,倾倒牛奶。整个厨房非常简单,左墙有一扇窗户,挂着藤篮和马灯。桌上杂乱地摆着一些食物。画面表现得朴素、宁静,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但一切都显示出活的真挚。画家注目的是通过日常的劳动生活场景去发掘诗意,以朴实的抒情风格去打动观众。
此画的作者维美尔,这位在逝世以后被湮没达两个世纪的绘画大师,是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第三个重要代表。维美尔是继哈尔斯、伦勃朗之后独树一帜于十七世纪中期的大家。然而这位伟大的画家在生前虽曾为人所知却一贫如洗,负债累累,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却又溘然长逝,只活了43岁。死后又被人遗忘,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被艺术评论家们重新发现,从此名声日隆,给了他以应有的地位。他被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是“谜一样的画家”。他的生平也逐渐为人探索考证,始得知其概观。
他留下的画,据专家们鉴定,共存34幅真迹,其余的三十多幅都是别人伪托的赝品。这34幅作品除少数肖像、风景和宗教画外,绝大多数是描绘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画。而且绝大部分以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为主,表现她们读信、弹琴、织花边、假寐以及种种杂务。《倒牛奶的女仆》即是其中之一,也是维美尔的代表作品之一。
《纺织工的反抗》:充满对工人的同情
《纺织工的反抗》是德国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成名作,这是一套由三幅铜版画和三幅石版画组成的组画,内容表现了因为资本家的残酷剥削造成纺织工人的贫困和死亡,工人们奋起斗争,最后以悲剧结束的情节。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是现代德国最伟大的女画家,她出生在德国东普鲁士哥尼斯堡的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她的祖父是德国自由宗教创始人之一,她的父亲同情革命,她的哥哥则是个社会主义者。珂勒惠支从小就接触到工人,她了解并同情工人。
少年时的珂勒惠支就非常喜欢画画,十八岁进入柏林女子绘画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她接触到了莱比锡画家克林格的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版画作品,画面内容强烈地刺激了她。后来,珂勒惠支又到慕尼黑学过水彩画。在慕尼黑学画的结果是珂勒惠支成了一个版画家,她感到版画能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珂勒惠支的丈夫是个医生,也是个社会主义者,从她的丈夫为工人群众看病的过程中,珂勒惠支了解到广大工人群众的贫苦生活,使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工人阶级的斗争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这个时候起,她开始了一生的创作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