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751|回复: 10

【历史上的今天】(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8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41814474268291.jpg   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尔姆镇。美籍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少时在慕尼黑受教育,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入瑞士籍。   1905年在物理学刊物上发表《分子尺度的新测定》论文,取得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发表的4篇重要论文《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探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和《物体惯量和能量的关系》,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点。   1914年到柏林普鲁士科学院任职。1916年发表《广义相对论基础》,他的相对论理论为英国皇家学会科学考察队于1919年5月29日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所摄的日食照片和随后的计算所证实,使他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由于他对光电定律和理论物理方面的贡献,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爱因斯坦在他生前就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中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20世纪初的15年中,他提出一系列的科学理论;最先断言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对空间、时间和引力都赋予完整的新概念。他的相对论比牛顿物理学先进,并对科学和哲学作出革命性探索。他的质能方程E=mC平方表明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   爱因斯坦的一生,在人类对宇宙认识的贡献上是无与匹敌的,已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1955年4月18日逝世。 200541814482934228.jpg 爱因斯坦宣誓加入美国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8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扭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①这句话从我育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象。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份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其原因大概在予人们有一种愿望.想理解我以自己的微薄绵力通过不断的斗争所获得的少数几个观念,而这种愿望有很多人却未能实现。我完全明白,一个组织要实现它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人去思考,去指挥,并且全面担负起责任来。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当受到强迫,他们必须有可能来选择自己的领袖。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就是这个缘故,我总是强烈地反对今天我们在意大利和俄国所见到的那种制度。①象欧洲今天所存在的情况,使得民主形式受到了怀疑,这不能归咎于民主原则本身,这是由于政府的不稳定和选举学制度中与个人无关的特征。我相信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们选出一个任期足够长的总统,他有充分的权力来真正履行他的职责。另一方面,在德国的政治制度中,我所重视的是,它为救济患病或贫困的人作出了比较广泛的规定。在人类生活的壮丽行列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所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视。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了误会,单单一根脊髓就可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国家中的这种罪恶的渊薮应当尽快加以消灭。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被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颈这种可憎的勾当。①尽管如此,我对人类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被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加以有计划的败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呀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就是这种神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我无法想象一个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的上帝,也无法想象它会有象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样一种意志。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由丁恐惧或者出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神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8 14:55:5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8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在Aha斑斑夸奖偶的份上,俺就做三天的“今天”吧,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8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因斯坦虽然反对战争,但当他获知德国法西斯要制造原子弹时,就急着写信给美国罗斯福总统,要他抢在纳粹德国前制造出原子弹。 我想爱翁在写这封信时,内心一定是很矛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8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1905年3月17日始,在6-8周的时间内,年仅26岁的Einstein给《物理学纪事》提交了3篇论文,写了1篇博士论文,并且还发表了10篇书评。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看世界的方式。为纪念物理学上的这一“奇迹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5年定为“世界物理年”,许多国家更将2005年确定为“Einstein年”。国际物理学界希望在2005年通过展示物理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争取公众对物理学的理解与支持,使物理学在21世纪得到全新的发展。 Einstein说过: “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我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却甘之如饴。” Einstein当时的处境非常之差。尽管Einstein在瑞士联邦专利局的职位早在1904年9月14日就成为终生的,但这并不是提升,薪水也只有3,900瑞士法郎。要养家糊口,还要赡养多病的母亲。妻子絮絮叨叨,小孩还不懂事。这一切丝毫没有让爱因斯坦气馁,相反,他对自己的处境还比较乐观。用他的好友索罗文的话来说,“充满快乐的贫穷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时“无聊的”(unsinnig)上班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再加上每个星期天,这些就是Einstein可以连续集中思考的唯一时间。但是Einstein展示出了一种了不起的让自己远离“仅仅是个人”东西的能力。 仅靠勤奋工作、摆脱世俗缠绕,爱因斯坦就能做出革命性的贡献吗?他的贡献完全是独创的吗?如果放在今天,他的论文能否发表? 首先,作为一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一个反实证主义者。他完全同意庞加莱的看法:如果收集资料就能得出科学理论,那就像是说把石头堆起来就是房子。在他看来,“整个科学不过是对日常思维的一种精练。科家们如果不去批判性地考察一个更加困难得多的问题,即分析日常思维的本质问题,他就不能开展研究”。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非语言的,它是以视觉形象出现的,而文字“只是在第二阶段经过艰苦收寻得到的”。 爱因斯坦对空间和时间的研究从根本上并不是数学的。在他1905年发现相对论和光的一种新的表达法中,美学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学概念也是1907年爱因斯坦把相对论理论扩展包括引力在内的理论的一个手段,其中“直观”(Anschauung)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直观”可被理解为“直觉”(Intuition),或从用感官看到的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视觉形象”(sichtbare Vorstellung)。这在康德的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康德看来,“直观”是视觉形象的最高形式。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曾指出:“‘直观’的基本知识是如何正确地判断所有事物形成的根本手段和唯一正确的手段。” 爱因斯坦补习功课的阿劳中学正是按照裴斯泰洛齐的如下信念建立的:“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观’之上的。”在这所学校里,没有强迫的知识灌输。相反,强调的是独立思考,而且“学生不是把教师看成权威人物,而是学者,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人”。 爱因斯坦后来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阿劳时所受的对视觉的理解,对“直观”的强调,而不是对记忆和死记硬背的强调。 简而言之,爱因斯坦的整个研究是想把自然界里表面上看起来分离的领域统一起来。当小范围的现象与大范围的现象之间的一种联系即将来临时,爱因斯坦表达了他的喜悦:“认识到用直接观察看来是完全分开的现象联合体之间的统一,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无疑,爱因斯坦的成就是划时代的,但他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的历史地位。他强调,尽管他取得了表面上看来革命性的进步,但实际上他只是扩展了过去的大师们的工作。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洛伦兹、马赫、休谟、康德和庞加莱的遗产,但爱因斯坦的巨大的综合和在此基础上的独创还是革命性的。 按今天的所谓“学术规范”,爱因斯坦的这几篇划时代的论文肯定不能发表。以本书中的第三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为例,它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篇典型的不合“学术规范”的论文。乍一看,这篇论文与那个时代的其它科学论文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第一印象往往有很强的欺骗性。无论从风格,还是内容上,这篇论文都堪称大胆。今天不会有任何重要的物理学杂志会发表它,因为它除了在论文最后对“我的朋友和同事贝索的热诚帮助”表示感谢外,完全没有提到任何参考文献。爱因斯坦发表在《物理学年刊》第17卷上另外两篇论文至少还有一两个参考文献,但这篇一个也没有。 如果你是一本很有声望的物理学刊的编委,收到了一篇无论在风格还是形式上都与正统不同的论文,其标题与文中所讨论的绝大部分内容没什么关系,没有任何文献引文,而且宣称某些公认的看法是“多余的”。你还敢发表这种不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吗? 这篇著名论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讨论被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某些物理概念的性质。它只讨论一个可用洛伦兹的电磁理论恰当地加以解释的实验,一个甚至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论文作者大胆宣称:电磁理论的核心本身“发光的以太”将是“多余的。” 即使在1905年的读者看来,这篇论文也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的味道。文章结束处得出了某些关于电子的结论,而在当时讨论电子的论文中,结论通常是置于文章之首的。 它的开场白是完全让人意料不到的:“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像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 这与光量子论文的开场白惊人地相似。在那篇文章里,爱因斯坦谈到了电磁理论在辐射的连续性(波)及其不连续性(粒子)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形式上的差别”。在两种情况下,他都指出了某些事情是人为的,多余的,因而也是不美的。 这种大胆的结论能被接受,与当时杂志的编辑方针有很大的关系。 《物理学年刊》的编辑方针与现在不同,让这几篇划时代的文献得以传世。当时的做法是这样的:任何一位作者首次提交的稿件,将由杂志编辑或由编委会中的某位成员仔细进行审查,合格之后才能发表。但随后提交的论文在发表时就无需再找人提意见。由于爱因斯坦在此之前已在《物理学年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他的论文在收到之后就应发表。他以前发表的论文在编辑看来实在是太好了,以致于邀请他为他们的书评期刊写文章。 应该指出,1905年并没有耗尽爱因斯坦的创造性。他在1909年离开专利局后,并没有停止他的创造性活动,但再也不会出现1905年式的集中爆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8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典型的例子,Einstein他加入另一个国家后,反对纳粹主宰的德国政府,但他仍热爱祖国——德意志,尽管那里没有一个能容忍他的社会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41820331151790.jpg 置身于弦宇宙,时空可能像这样:另有6维卷曲在所谓的“卡拉比-丘空间”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41919565683098.jpg   本报记者张华念 施剑松报道 美国当地时间4月18日傍晚,从美国普林斯顿(爱因斯坦曾在此教学),一道朝西方射出的激光束将会照耀整个天空。以此为信号,大量观察者将激活他们准备好的光源,一站一站地将光束传递下去,直到经过整个国家。而同时这道光信号还将被转变为电信号,通过电子邮件从美国发出,并在24小时内环绕地球经过所有国家后回到美国。这一名为“物理学照亮世界(Physics Enlightens the World)”的活动是为了纪念一个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这一天正是他逝世50周年纪念日。   光束照亮中国34个城市   因为这束光,4月19日的傍晚,对中国来说将不再普通。“物理照亮世界”中国区传递活动将以上海为起点,兵分两路,每隔5分钟由一城市向另一城市传递信号,途经31个省(市、自治区),共34个城市,最后同时汇聚到北京,之后再分别传送到俄罗斯和印度。   据中国物理学会“物理照亮世界”指挥中心总指挥吴祖仁介绍,传递活动将每隔5分钟由一城市向另一城市传递信号时,同步向总指挥中心也传递光束信号,指挥中心将在中国物理教育网上公布传递进程。   60亿人中一定有一个与爱因斯坦同等智慧的心等待发掘   那封从美国普林斯顿发出的电子邮件还承担了一个特殊的使命———寻找21世纪的爱因斯坦。邮件的附件中是一套与物理学相关的、适于中学生的研究性课题。198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莱德曼坚信,在全球60亿人口中,一定有一颗年轻的、与爱因斯坦同样智慧的心等待被发掘。而这封电子邮件就是全球物理学界对他(或她)的邀请函。   在整个全球光束传递活动中,北京时间4月19日19点至21点被定为“中国时间”。顺着莱德曼的思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比其他国家更有理由相信,那颗与爱因斯坦同样智慧的年轻的心正在一个中国少年的胸中跳跃。然而21世纪的爱因斯坦会在中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阿坦给俺光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3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0 05:40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