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746|回复: 10

张翔:动物笔记(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9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1.披着羊皮的羊   母海象及母企鹅从海中带回食物,很多小海象及小企鹅会过来讨食,但母亲只喂养自己的子女,而将其他乞食者赶开。不过如果小海象或小企鹅不幸在哺育期间死亡或走失,母海象及母企鹅有时就会将它们的母爱转移到其他嗷嗷待哺的孤雏身上,形同“认养”。但有些动物,譬如母羊,即使自己的小羊死后,也不愿将多余的奶水哺育别人的孤雏。牧羊人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将死掉小羊的皮毛剪下来,绑在失母的羊孤儿身上,母羊看到亡儿的皮毛,以为是自己的子女,或者是“睹物思情”,因而母性大发,会开始照顾失母的孤儿。   笔记:要爱别人的子女如同自己的子女并不容易,亲情虽然自私,但却是博爱的基础。我们关心希望工程,关心失学的孩子,关心灾后的孤儿,这就是博爱。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披着人皮的人,我们披着能被别人被领导“睹物思情”的人皮,披着别人希望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人皮,目的只有一个:更好的生存。   002.牛与鹭鸶   在乡下,常可见水牛的背上栖息着白鹭鸶,两者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牛靠鹭鸶驱赶身上的蚊虫,而鹭鸶则扑食牛身上的寄生虫及草中被牛惊扰而跑出的小虫。但如果鹭鸶太多,就会发生“抢地盘”的情形,一只鹭鸶会将一头牛视为它的“流动性地盘”,牛走到那里,它就跟到那里。有时候,两只鹭鸶共同“享有”一头牛,一只占有牛的左侧,一只则占有牛的右侧,当别的鹭鸶想来分一杯羹时,它们就会将它赶走。但这种“地盘关系”只是“一日情”,第二天一早,每只鹭鸶又要重新去寻找牛(不一定是昨天那一头),捷足先登抢占地盘。   笔记:许多社会人际关系如牛与鹭鸶,人与人之间互利共生,人人都在争分夺秒地确定自己的生活空间,不时出现“地盘之争”,这是商品社会生存的手段之一吧。   003.新的威胁   北澳大利亚的野生水牛,原是一种温驯、好奇而可亲的动物,除非受到惊吓,否则会让闯入者靠近离它们一百尺的地方相安无事。但自从人类开始大量猎杀野生动物后,水牛学会了防范人类,现在一看到人类(特别是带枪的)出现在半里外,甚至只听到人声,它们就开始逃跑,而躲过可能的一劫。但对于加拉巴哥群岛的海狮来说,尽管能迅速地逃离海中敌人的魔掌,然而也许从未在陆地上有过敌我关系的缘故,竟难以明白人类是它们新生的敌人这回事,所以即使同伴成千上百地被人类捕杀,它们也不晓得“走为上策”,结果很多岛上的海狮都绝种了。   笔记:无法认知、学习新东西,在被淘汰出局时,可能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在政治舞台上,屡见自己被出卖了,还帮着数钞票,好像看连续剧时,全国观众都知道凶手是谁,但剧中人自己就是不知道。   004.领域范围   绝大多数动物都有领域感,地位越尊贵的,所拥有的空间就越大。很多动物学家都认为,维护自己的领域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譬如当你闯进一个鸡舍时,所有的鸡可能会向后退到某个角落,但原来的领域关系却因拥挤而受到破坏,于是地位尊贵的公鸡即前后左右乱啄,要它的同伴离它远一点,试图保有自己较大的私人空间。更妙的是,有人将几只雄火鸡放到一个过小的鸡舍里,使它们再怎么争斗,都无法获得足够的私有空间。最后火鸡们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所有的雄火鸡围成一个圆圈站立,每只的脸都朝外面,因为这样在自己眼前才没有碍眼的家伙。   笔记:人也有像火鸡一样的领域感和对策,譬如在过度拥挤的公车内,大家都尽量往边站,而且脸都朝着窗外。中国的人口现状让我们四周充满拥挤的同类,由此带来的对周围及现状的冷漠,这也许是国人麻木的原因之一。   005.由舍而得   海参是一种棘皮动物,圆筒形的身体一根肠子通到底,身体一端的开口处是嘴,另一端的开口处是肛门,中间是一些可作消化及呼吸作用的管子。海参自卫的方法非常特别,当它被人类捉住时,会把体内又黏又湿的管线及杂七杂八的东西从肛门喷出来,缠到人的手指上。当你还来不及“脱手”时,海参就乘机溜走了。碰到螃蟹前来招惹或大敌压境时,它也同样“弃甲曳兵”而逃。排出黏稠成团的内脏器官,让人“惨不忍睹”,而它却能“无脏一身轻”地从容脱险离去。只要经过几个礼拜,海参就可以重新长出一套新的引擎来。   笔记:壮士断臂自有其美。“舍”方能“得”。海参“能舍”人之“难舍”者,无他,因为它“能得”人之“难得”。不居名,才能自由思考;不眷恋权势,才能真正为社会做一番贡献;不受成见欲念束缚,才能求得真知灼见、正直之言语、端正之品行、平和之情怀、安定之心念。空,能避免执着迷陷于名利、权势、欲望、成见之中,使生活过得更充实积极而有朝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9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006.马脸   我们常用“马不知脸长”这句话来揶揄某些人不晓得自己的缺点。的确马脸是太长了一点,但这绝非它的缺点,而是身为草原动物不得已的“造型设计”,甚至可以说是它的优点。原始马的脸并没有这么长,但为了能更有效地咀嚼粗糙的草料,而必须逐渐加大、加长它的臼齿,结果牙床就变得很长。另外,在空旷的草原上低头吃草之际,要想同时注意草顶上的远方动静,防范天敌突袭,眼睛长在头上愈高处就愈有利。眼睛长高和臼齿加长,都需要多余的空间,结果马脸就变长了;或者说具有长脸基因的马获得生存上的优势,而被保存、遗传了下来。   笔记:凡事效用第一,美观第二。选购刀具时,锋利第一,文饰其次。生物器官的进化,只考虑搭配环境的实用。马不知脸长,人就知道自己脚大?人的五官、身材之美丑,就立体几何学言,只不过是所占空间之不同而已。还是生存健康最重要。当然差距也不能太离谱,“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007.怀旧幽思   在欧洲一些大城市的广场,经常可以看到鸽子在空中盘旋或地上蹓跶,这些鸽子是半野生的,它们的祖先原是生活在海边悬崖的岩鸽,在五千年前,为食其肉而开始被人饲养,人类将它们养在鸽舍里。后来,有一些在城市中流浪,过自由的生活,并和城市中的野鸟杂交,而产生了与岩鸽在外形上稍有不同的新品种。但它们仍保留祖先的某些习性,譬如喜欢在古堡或哥德式建筑墙壁的突出部分或裂缝里筑巢,就像爱尔兰和苏格兰的野生岩鸽于海崖的突出部分或裂缝里造窝一样。而原来在空树身内筑巢的褐雨燕,在移居都市后,也选择在烟囱里筑巢。   笔记:一万年前,人类住在天然岩洞里,文明驯化后,还是喜欢住在四方形的水泥洞里,看来这种怀旧的幽思会伴随人类长期存在。   008.忠贞爱人   有着巨大鸟喙的非洲犀鸟,生活于密林中,以水果为主食。它们婚配是标准的一夫一妻制,终生不换配偶。犀鸟的巢多半筑在离地面很高的空洞树干内。在交配之后,雄鸟会衔来泥土将鸟巢的入口封闭,只留下一个能给雌鸟送进食物的小洞(洞口的大小只等于雌鸟能伸出喙尖的空隙)。从产卵、孵蛋到幼雏出生,直至将它喂养到半成熟的阶段,雌鸟都困在这近乎密闭的狭小空间内(有的长达几个月),惟一的期待就是在外的雄鸟能平安无事,定期补给食物。到雏鸟长得差不多时,才由雄鸟(或雌鸟自行)啄开泥堵,此时雌鸟始能重见天日。   笔记:犀鸟虽是平等互助的恩爱夫妻,但还是以雌鸟甘心过禁闭的生活为前提。当然雄鸟的忠贞不二,更是可圈可点。人间的某些恩爱夫妻不正也是如此吗?   009.企鹅“托儿所”   企鹅的模样,就像个穿着大礼服的绅士。它们不仅长相像人,而且某些行为也与人类非常类似:“婴儿阶段”的小企鹅由父母寸步不离地轮流照顾,但到了“幼儿阶段”,则被父母送到一个类似“托儿所”的地方,和其他小企鹅在一起,由几只未婚的年轻企鹅守护、照顾。父母双双外出“上班”——到海里找食物,找够了食物,再回到“托儿所”外,只要轻叫一声,小企鹅就急忙地从“托儿所”里跑出来,跟着父母离去,父母再把食物从口里吐出,送到小企鹅的口中。如果是“托儿所”里别的“小朋友”跟出来求食,大企鹅则会将它踢开。   笔记:企鹅是为了觅食,而不得不将儿女送到“托儿所”。人类将孩子送到托儿所难道也是为了觅食?   010.整容悲剧   金丝雀是有名的歌手,它们虽天生有一副悦耳的歌喉,但必须在幼童的关键时刻,倾听、学习老歌手的歌,长大后才能有动听的歌声。歌声悦耳的鸟类,羽毛的色泽通常不鲜艳。金丝雀的羽毛本来也是比麻雀更不起眼的黄褐色,但当被饲养为观赏鸟后,除了歌声“赏心”之外,还要外形“悦目”,于是人类即动脑筋“改良”它们的“品种”,而产生了乳白、金黄、艳红等羽色鲜丽的新品种。但这种改良并非改变其遗传基因,而是脂粉敷面的整容,即它们羽毛的色彩主要来自吃含有色素的饲料,如果不吃这种饲料,羽毛就会褪色。   笔记:在人类社会,有着悦耳歌喉但却容貌欠佳的歌手,为了票房,通常也需要类似金丝雀的“整容”。有人说张学友不够帅,但歌喉太好了,都只记住他的歌;也有一些略有姿色的艺人,不但唱不好,而且甚至只会一首歌,日久色衰,就不见了。   人不能致力于发挥自己的长处,而着力掩饰自身的短处,真是害了自己,最后空手未得,后悔一生。小到个人,大到民族,皆需警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011.马失美洲   汉武帝为了求得汗血马而征西域。马在人类的战争史及交通史上,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马的原产地是美洲,在远古时代,它们即越过白令海峡(当它干枯时)来到亚洲,并向东半球扩散,在欧亚大陆及非洲,进化成马、斑马和驴三类族群,大量繁衍。为了适应环境,它们的染色体起了变化,离白令海峡越近的,染色体变化较大;离白令海峡较远的,染色体则变化越小(为了适应较多的环境变迁,较少的染色体融合在一起)。美洲虽然发现很多原始马的化石,但在欧洲人抵达前,马已在美洲绝迹;美国西部牛仔所骑的马,是西班牙人在三百年前从欧洲载运过去的。   笔记:中国的很多古籍、古董像马一样,也在本土绝迹,而散布在美、苏、英、日等国的图书馆、博物馆,我们要研究、展览,还要向他们商借。   012.多动好思   从遗传基因来看,黑猩猩和大猩猩乃是人类的“近亲”,但它们给人的观感却很不一样。块头很大的大猩猩给人一种笨拙驽钝的感觉,而体型较小的黑猩猩则让人觉得活泼聪明。这可能跟它们的摄食行为相关。大猩猩是素食的,只吃二十种草叶和果实,因为食物来源丰富,摘取方便,加上体型壮硕,没有什么生物能威胁它们,所以“不必动脑筋”,久而久之肢体和心智显得迟钝。而黑猩猩则是杂食性,吃的东西光是植物就多达两百种,外加鸟蛋、小鸟、蜂蜜、白蚁,甚至小型哺乳动物等。想吃这么多东西,以满足口欲,就非得常常“动脑筋”不可,因而变得灵巧异常。   笔记:生活“口味”的多样化,是保持活泼灵巧心智的一帖补剂。欲望是人类进步、进化与奋斗之原动力。就纯学理观点而言,“人民公社”是最合乎经济学的社会制度,但它忽略了人性,只就公社的单一口味伙食来说,便断绝了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013.同心协力   生理学家喜欢训练老鼠走迷宫,以研究它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实验生理学家拉西里在教会一批老鼠走迷宫后,将某些老鼠的大脑皮质切掉一半以上之后,结果老鼠还能照常走迷宫,只是反应较慢,会有一些小差错而已。他又将其他老鼠的大脑左切、右切、上切、下切,结果更进一步证实,老鼠走迷宫的能力与它被切除的大脑皮质呈比例下降,大脑皮质切除越多,走迷宫的速度就越显缓慢,差错越多,但并不会因此而变得一窍不通。拉西里因此认为,老鼠走迷宫的学习经验并非贮存在脑中的某一特殊部位,而是弥漫性地散布在整个大脑皮质中。   笔记:理论上讲,就像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渴望一样,每个脑细胞都贮存了我们的学习经验,但惟有透过集体的运作,才会明晰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常言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014.没有翅膀的苍蝇   苍蝇虽然令人讨厌,但却是最杰出的飞行昆虫,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速度,每秒可达一千次。没有翅膀的苍蝇,就像没有腿的人,几乎是难以生存的。但在盖尔格莲群岛,却到处都是没有翅膀的苍蝇,会飞的苍蝇反而难得一见。因为该群岛经年狂风大作,有翅膀、会飞的苍蝇,一起飞就立刻被风吹掉,反而不利于生存(盖尔格莲群岛不仅苍蝇不会飞,连其他昆虫也都不会飞)。这些苍蝇并不是因长期不飞才使翅膀退化的,而是一生下来就没有翅膀,这原是使它们失去生存竞争能力的“突变”,在特殊的环境中变成了“适者”的长处,即缺点变成了优点,继而得以大量繁殖。   笔记:翅膀的退化是为了适应恶劣环境。在恶劣环境与制度下,为了生存,人类出现许多反历史反现实反科学的案例。劣币之所以会驱逐良币,通常是发生在异常的情境中。放眼望去,很多事情都符合逻辑的常态,但合乎逻辑并未必就是合乎公理。公理,本来就是针对人情等作出的判定,可是只要深入探索,平心而论,全世界没有一件事合乎公理。   015.饱暖中的蝾螈   蝾螈是一种原始的水陆两栖动物,像青蛙一样,它们有一类似蝌蚪的幼体,生活于狭隘的水域中。但幼体最后会长出脚和肺,发育成可以到较宽阔的陆地上生活的成体,这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重大突破。然而,墨西哥有一种蝾螈,在雨季生得特别长,水量充沛而使它们原先生长的湖沼没有干涸时,蝾螈的幼体就不会蜕变,继续保持蝌蚪的形貌越长越大,甚至超过正常陆栖成体的大小尺寸,保留着在水中呼吸的羽状鳃,而且就在水中交配生产下一代,懒得再进化,懒得去见识陆地上广阔的世界。   笔记:优裕的生活环境,会使得一个人懒得去奋斗,从事自己可以做、而且应该做可以改变的事情,这是富不过三代的根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016.鼹鼠未雨绸缪   鼹鼠是一种完全地下生活的地鼠,它们擅长在地底挖洞,挖的不只一条,而是四通八达、立体网状的坑道。要挖出这样的坑道当然很辛苦,但一旦完成,就可以守株待兔地等食物上门。同样在地底钻土而行的蚯蚓、昆虫、甲虫等,常会不知不觉闯进鼹鼠的坑道中,而被来回巡逻的鼹鼠捕获。鼹鼠在自制的网状坑道里绕行一周(有时要花上几个钟头),就可以抓到很多掉进陷阱的猎物。如果俘获的昆虫太多,吃不完的就先将它们咬死,放在储藏室里。有人就曾在鼹鼠的储藏室里发现数以千计的昆虫尸体。   笔记:宁可先多花些时间,做好完善的硬件设施,未雨绸缪,这样才有安逸清闲的日子可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017.黑暗诱杀术   在海平面下一千公尺以上的深海,太阳光无法抵达,是个完全黑暗的世界。生活于此黑暗世界中的鱼类,都会自己发光。它们不是身上寄生有发光细菌,就是自己长有发光器官。琵琶鱼的发光器很特殊,是由背鳍演变成一条垂在嘴巴前的细绳,尾端则膨大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光体,好像提着一个灯笼。但琵琶鱼的发光体并非用来照明,而是在于诱敌,即当其他鱼类看到这个晃动的灯光,游过来看个究竟时,它就大嘴一张,将对方吞入。其实,深海中会发光的鱼类,它们燃烧自己的主要目的,都是在于引诱猎物。   笔记:在人世的黑暗世界里,也有这种诱敌手法,只是更壮烈残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有以一部兵力攻入敌阵地,诱敌大部队出击,再以烟幕火力将敌我部队一同歼灭的战术;北方也传闻,曾有猎人吃毒药喂老虎的事。   018.人类的猎场   野生的肉食动物,需要有它的猎场,猎场的大小通常以它能够捕食到足够的猎物为依据,但并非食量大的肉食动物,就有较大的猎场。譬如就同属鼬科且猎物大致相同的短尾鼬和长尾鼬而言,短尾鼬的身体约为长尾鼬的两倍,但它的猎场却是长尾鼬的八倍,原因是短尾鼬只能在地面追猎,而长尾鼬在追猎同样的猎物时,却能追到地洞里,所以它不必要太大的猎场。又譬如五磅重的松貂,猎场广达七平方公里,反之,十磅重的红狐却只需一平方公里的猎场:这是因为松貂很挑食,只以红松鼠和雪兔为猎物,而红狐则能吃更多种小动物,所以它只需较小的猎场。   笔记:一个城市这么小,却能养这么多人,原因在于我们什么洞都钻,什么东西都吃。我们焚琴煮鹤,牺牲环保与道义,换得的是今天的“繁荣”假象,换来的是没有“明天”的虚幻与泡沫。   019.踌躇的袋鼠   袋鼠虽名为鼠,但并不像啮齿类动物一样,有终生不断成长的锐利门牙。它们像其他草食动物一般,以臼齿来咀嚼野草。野草对臼齿的损害性很大,所以很多草食性动物在臼齿脱落后,都可以马上再生。不幸的是,袋鼠的臼齿却无法再生,所以虽然它们左右牙床各有四对臼齿,但平时只使用最前面的一对,等到第一对耗损而自动脱落后,第二对才再向前移,取代第一对。平均一对臼齿约可使用五六年,到了十五到二十岁之间,就只剩下最后一对臼齿,除非不吃东西,否则势必全都耗损。而当这一对臼齿磨尽脱落时,则“食禄已尽”,即使无病无痛,也会死于饥饿。   笔记:人类可用的资源也有限,等大量耗损后才想到要节约,已后悔莫及。   020.愚蠢的鲎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趣事:海龟每当繁殖产卵的时候,都是在涨潮月圆之夜,不远万里成群爬上沙滩产卵。据动物专家介绍,海龟是由陆龟演化而来的,虽然早已迁入海域生活与活动,但龟蛋仍保有所有爬虫类动物的特性:必须在陆地上,才能使发育中的胚胎得到氧气的供应。应该说,海龟冒着危险不辞辛苦地回到陆地产卵是为了繁衍它们后代的需要。同样,作为远古三叶虫后代的鲎是几亿年前就存在的古老生物,它们有着与海龟同样的繁殖习惯。到了繁殖季节,成批的鲎便会爬上海滩产卵。   两种动物的产卵行为惊人相似,但原因并非相同。当初鲎活跃于海洋之中,陆地少有凶残的掠食生物,上沙滩交配产卵,比在海洋中更安全。现在它们已经完全没有上海滩产卵的必要,因为它们的卵已经可以在海水里生存发育。它们产完卵后回到大海,却不知道自己的后代在海滩上早已成为海禽或人类的口中佳肴。相对于海龟的无奈来说,它们是在紧紧地死守固有的习性。   笔记:同样一种行为,可能来自不同的原因与考虑,有的充满苦衷与无奈,有的看似聪明,其实愚蠢,看似常规,其实反常。不同的人身处一样的环境,完全一样的行为,但其思考点却大不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021.“无壳蜗牛”的策略   海蛞蝓又称海麒麟,是海中的“无壳蜗牛”,跟海螺是近亲。从进化的观点来看,它们不是“长不出壳”来,而是“甩掉”过分沉重的外壳,露出色彩鲜艳的身体,结果成为最美丽的软体动物。虽然没有外壳的保护,但它们却另有御敌方法,其中最特异的是某些海蛞蝓会在近海处用触丝捕捉水母,在吃了水母后还将其身上有毒的刺丝胞贮存在自己的裸鳃内,并把刺丝胞的尖端朝外。结果这些原来属于水母的武器,就成为它们防御敌人的利器。这比以鲜艳的色彩或分泌有恶臭的汁液来退敌更具巧思。   笔记:海蛞蝓利用废物的意识让人汗颜,充分利用所得的资源,在人类的每个领域都需要推广。   孙子曰:“取敌之利者,货也。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曹操有注:“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真是一针见血。在歼灭敌人后,接收对方的武器、资源和人马,化为己用,是战争中常用的策略。当年的“小米加步枪”就是很好的教材。   022.脱壳而出   乌贼跟海螺、海麒麟等同属软体动物。海麒麟因摆脱了外壳,而成了海里最美的动物,乌贼则因摆脱了外壳,而成为最大型也最聪明的软体动物。乌贼体内平滑的海螵就是其退化的外壳。在没有外壳的限制下,乌贼可以长得很大。1933年,纽西兰海面曾出现长二十一公尺、眼睛直径达四十公分的大乌贼,跟传说中的“大海怪”非常相像。事实上,动物学家认为,以触须将船只缠绕起的“大海怪”,并非子虚乌有,它很可能就是大乌贼,只是因为它们的视觉敏锐,动作又快,很少被人类发现而已。   笔记:有壳保护的生物,一定“大不了”,要做“人上人”,一定得“脱壳而出”。《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着、迷恋、偏爱、死滞。吾人必先舍得抛弃“住”,才能使思想自由飘逸、天马行空,认清自我与万物;进而接触真理,自由自在,创新突破。   023.“大”而亡   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庞大的动物,它的“大”跟其摄食行为密切相关。大象是草食性动物,它不仅吃树叶,还吃树枝、硬果等,虽然经过可再生的臼齿的咀嚼,但这些含有高量纤维素的东西实在很难消化。为了让消化液和肠道细菌能充分分解纤维素,食物停留在大象消化道的时间就相当长。人类的食物由入口到排出体外只需不到一天的时间,但大象则要花两天半的时间。因此,大象必须有一个特大号的胃,而巨大的胃部则必须要由巨大的身体来支撑。史前时代以羊齿等为食物的恐龙,面对的也是同样的难题,为了消化难以消化的东西,身体变得异常庞大,结果走上灭绝之路。   笔记:某些机构,为了特殊原因,安插、容纳、消化没什么用处的冗员,结果外行领导内行,组织编制变得异常庞大臃肿,效率却越来越差,赤字愈滚愈大。精简机构势在必行。   024.寻求新大陆   鱼类是用鳃呼吸的,但生活于非洲沼泽中的肺鱼,却有类似肺的呼吸器官,这是它们度过旱季的法宝。原本在沼泽中优游自在的肺鱼,当一年一度的旱季来临、沼泽的水越来越少时,它们就会挖个洞,钻到泥地里,将身体卷成一个球形,分泌黏液,将自己包起来。在沼泽完全干硬后,这层黏液就变成羊皮纸般的茧,兼具防止日晒与阻止水分丧失的功能。更妙的是,肺鱼躲藏的地洞与外界预留了一个管状通道,茧上的小开口就接着它的嘴,肺鱼抽动肌肉,把空气送入体内类似肺的囊袋中,就进行气体交换工作。利用这种方法,肺鱼可以在洞中蛰伏几个月,以待下次雨季的来临。   笔记:肺鱼不如青蛙蝌蚪,因为与其逆来顺受,想办法度过生命的旱季,不如干脆跳出那个泥沼,寻找新大陆。许多事情当局者迷。经商之人要有舍弃“当居”的魄力与巧思,新的市场就等待着你。   025.恋母情结   雄朝鲜鼠在向雌朝鲜鼠求爱时,雌鼠通常都会先逃避雄鼠的性追逐,但尾随在后的雄鼠若发出掉出巢外的幼鼠的叫声,则雌鼠就会被它吸引,而允许雄鼠接近,最后成其好事。雄松鼠在求爱时,也发出像幼鼠般惹人怜爱的情绪声以吸引雌松鼠。而求爱的雄树,则像幼鼠舔取母亲口中的唾液一样,热情地舔着雌树的嘴唇。鸟类也有这种雄性模仿需要母亲照顾的幼儿的行为,以吸引雌性的情形,譬如信天翁在求爱时,快速地把喙伸向旁边,像幼鸟索食般一开一闭;而雄红梅花雀则在雌红梅花雀旁将翅膀拍得啪哒啪哒响,好似向母亲求食的幼鸟。   笔记: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在动物身上也有体现。人间有很多男子追求的也是能像母亲般成熟的女性。这种性追逐也许也是为了生存。通过这种结合,男同胞至少可以少奋斗十年,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026.昆虫的限制   在电影里,常可看到巨大的昆虫,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昆虫,两翼伸展开来,也没有超过三十公分的。昆虫的体型受其呼吸方法的限制,位于身体两侧的两排气孔,是它们与外界交换气体的管道。每个气孔各有通道与体内各部的组织相通,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呼出,靠的是简单的气体扩散作用。这种扩散作用,距离拉长就窒碍难行,虽然有些昆虫借腹部的收缩来“打气”,但效果却相当有限。总之,昆虫与生俱来的呼吸方法,使它们的体型难以超过三十公分;现在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笔记:昆虫因为没有复杂的肺循环、体循环系统,所以体形大不了。一个企业、组织或国家,会变得很庞大,就需视其创始时的体制关系、内部运作的系统功能而定。   027.杜鹃泣血   杜鹃叫声凄切,常牵动游子归思,所以又叫“归思鸟”。但杜鹃却没有“家”可归,它只是一独特的“寄生鸟”。在繁殖期间,状似老鹰的雌杜鹃先选中别种鸟(如柳莺)的巢,在其旁边飞翔,等柳莺离巢躲避时,立即入其巢衔走一枚莺蛋,而产下自己的一枚蛋。雌莺回巢后继续孵蛋,杜鹃幼雏就能抢先孵化,且会本能的将巢内其他的蛋推出巢外,结果成为柳莺的独子,独自占有柳莺寻来的食物;等羽翼刚刚丰满,便不告而别。   笔记:作为一种“寄生”生物,有它自身的生存技巧。但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这不是光明的行为。古人以“杜鹃泣血”来美化杜鹃鸟,其实它不是只好鸟。对这种鸟报以美名,进一步说明“大恶”之人乃有“大名”。而世上更多的却是些养狼为子的所谓勤劳善良的愚人。   关于“寄生”我们不会带有歧视,但这种“寄生”必须是平和而善良的。二战时候的犹太人辗转来到世称“东方巴黎”的上海过活,他们能和中国人和睦相处。至今以色列民众仍对中国人抱有很深的感情。   028.白蚁尽神奇   白蚁的蚁冢,可能是生物界最伟大的建筑。非洲的大白蚁冢,由十吨沙土堆积而成,有三四个人高。蚁冢内部四通八达,可供好几百万只白蚁生活,这个坚固的城堡,就像科幻小说里的“千层大楼”。高温和缺氧是蚁冢必须解决的“科技”问题,白蚁以在蚁冢四周架起高大而壁薄,像烟囱样的通风管,利用日照所引起的空气对流来解决这个问题。它们甚至挖隧道,“抽取”地下水来帮助散热。在多雨的地方,蚁冢则又像一个大蘑菇,让雨水能顺利地流下,而不致破坏蚁冢。这样巨大、复杂而巧思的建筑,却全是由全盲的工蚁各自携带一小块泥土堆积起来的。   笔记:自然界有太多不可思议的事,白蚁不曾学过任何结构设计、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又无测量器材和工具,却能于短暂有生之年完成结合科学与艺术的庞然建筑,真是神奇。“法国青年的导师”纪德,在自然界的神秘召唤下,说:如果能重新开始,他愿意改行研究白蚁。   029.知更鸟变心   春天一到,雄知更鸟便忙着在林中寻找可供筑巢、育雏的地盘。在确立地盘后,它就会站在视野良好的枝头上,鼓起红色的胸羽,高歌一曲,以吸引雌知更鸟。雌知更鸟被它的动人歌声所吸引,飞来相伴,于是夫“唱”妇随,共筑爱巢。在这里,雄知更鸟唱歌除了吸引异性外,也有“声明”地盘所有权的意思,如果其他雄鸟胆敢不识趣地闯入,那它就会将对方驱赶出去。但如果对方存心挑衅,而自己在战斗中又落败的话,则只好将地盘拱手让人,到别的地方去另寻栖身之地,此时,雄知更鸟会发现一件令自己伤心的事:自己的“爱妻”不愿跟它离去,而是留在巢内和新鸟交配。   笔记:真正吸引雌鸟的并非雄鸟动人的歌声,而是它建立及维护家园的能力。人类岂非亦经常如此?保护妻小安全温饱,是一“家”之主基本的天职。生存繁殖是最基本的需求,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能力,生命就很难维持婚姻的圆满。   030.血缘与生存   女科学家拉格斯佩兹,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在一群老鼠中,总有攻击性、温和性之分。于是她做了个实验,充分让最火爆的雄鼠与最泼辣的雌鼠交配,最温和的雄鼠与最服顺的雌鼠交配,再各自组织后代重复选样配种二十五次以后,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组老鼠。“攻击组”的第二十六代只只凶暴好似豺狼;“温和组”的则只只温驯有如玉兔。   笔记:生命中的奥秘是存在的。生命中的某些特质,会由两性的结合而传递给子孙,我们的交友、择偶难道不需要慎重考虑其父母家庭以及它的生活环境么?中国人浓重的血缘观念以及血缘意识是有其古老的生存智慧存在其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9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031.男人·女人·狗   鬣狗是非洲草原肉食性猛兽,凶暴勇烈,狮、豹犹礼让三分。鬣狗群数目甚多,动辄上百只,但其首领都是母的。母狗不仅块头比公狗大,而更具攻击性,最奇特的是阴蒂特别粗大,状似一根“假阴茎”。   科学家检测鬣狗血中之荷尔蒙发现,雄性素浓度,母鬣狗王比公的高;而最低等级的公狗也比其他母狗低。高浓度的雄性素与生理构造,显然与其攻击性密切相关。   笔记:显然,男性的好斗,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权社会的剥削与男性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有关系。而其如枪炮的男性构造更令他有征服的欲望和本钱。一般来说,较具有攻击性的女性,通常也是极为男性化的女人。对于花木兰身上的雌激素现在无从考究,但相信她是个男性味极浓的女人。不过在当今的文明世界中,真正聪明的女人,她的利器是似水般的柔情。   032.本性难移   老鹰是小鸡的天敌,但逃生的小鸡并非仰头望天,而是在地面上闪躲老鹰的影子。有人用纸板作成老鹰、野雁、天鹅的模型,在空中飞翔投影于地面,发现小鸡只对短头、宽翼、长尾的影子惊惶逃避,因为这代表“正在飞近”俯冲而下的老鹰。小鸡对地面投影的分辨与逃避反应,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连刚孵化的小鸡,也会惊惶逃离。 笔记:也许在每一物种的“集体潜意识”里,都有其“敌人原型”,这是生存下来的本能。“江山难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很有哲理。我相信许多东西是天赋的,强求不得。不过,正因为一些与生俱来的本性,使许多人在社会中无法立足无法生存。   033.羚羊的内斗   非洲羚羊有七十二种,羊角显然是其攻击的利器,文献记载有直角羚羊刺杀猛狮的事情。但在进化的过程中,这种武器的主要功能逐渐变为求偶时“内斗”的工具,所以很多羚羊的角都变得向后弯曲,更如马羚、瞪羚甚至成螺旋状;如此一来,雄羚相斗时,只能以角勾缠比力气,不致重伤对方。   反之,羊角又直、又长、又尖的直角羚,反而不敢真斗,只能相对挺立,摆一摆挑战、威吓的姿态了事。这样,为了珍惜对方,也是保护自己,羚羊谁也不愿无端挑衅,招惹事端,因此空有一双利角,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笔记:武器是用来杀伤外敌的。在内斗时,不论是朋友之间还是种族之间,若以致命武器扑杀对方,是违背自然法的伤天害理的愚蠢行为。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自残的记录,对此如果说中国人是善良的,我不反对,不过你必须在善良之前加上引号。   034.致命的温柔   很多动物都以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气味来表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吸引异性。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撒尿“做记号”,尿的气味好像一堵无形的围墙,达到警告对方并提高自身安全感的作用。在野地被捕的生物当放到动物园内时,虽然四面是铁栏,但因失去了那代表安全的气味,有些竟离奇地死亡。其他存活的则连忙在牢笼四周撒尿“做记号”,以确认自己的地盘。“尽职的”动物园管理员,如果将这些尿渍清洗掉,生物又会立刻再撒尿“护盘”,如此反复进行尿液的清除与保卫战,直到因撒尿太多“脱水”而死,管理员才悟出其中的道理。   笔记:一个人的行为必然有其原因,不问原因而想纠正他,不论是“单纯地为他好”或“刻意的炫耀自己的行为”,这种轻浮的无知举动,通常是爱之实害之。有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别人走路,我们为什么要说?”而不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035.单纯的世界   鲨鱼是海中的恐怖杀手,表皮多呈单调的灰色。乍看之下,这似乎是在潜近猎物时,不容易被发现的一种保护色,但事实不然。动物的体色有多种功能,除了掩护(保护)自己外,还有向同类异性炫耀的作用。鲨鱼的眼睛跟多数鱼类一样,有一显著的不同点是,它的视网膜上只有分辨明暗的杆状细胞,而缺乏分辨颜色的椎状细胞,任何东西在它们的眼中只是不同层次的“灰色”而已。因此,即使有了缤纷多彩的体色,然在异性眼中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进化上的一种“浪费”。所以它们就一直保持着最纯朴的体色——灰色。   笔记:觉得世界是单纯的人,通常是用单纯的眼光去观察周边的事物,而他自己也是一个单纯的人。然从另一面看,单纯的人因其生存的环境不需复杂的应付,于是便以为世界都是单纯的,这无疑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当然,很少人会认为世界是“单纯”的。不过,透过单纯的表示或单纯的行动,心灵与外界会产生很强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不需文字及言语,而且可透越时空的阻隔,面对纷扰的世界时,当下产生清明的定见。这就是“禅”,它让我们“美得踏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9 11:48:2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9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036.精神崩溃的狗   巴甫洛夫研究室的一位研究员,以“古典制约”的方式训练狗来分辨圆形图案或椭圆形图案。他让圆形图案和食物配对,使得狗看到圆形图案时,能预料食物的出现,即会流口水。起初,椭圆形长轴与短轴的比为二比一(即扁椭圆形和圆形很容易区别),此时,狗的分辨能力极好。但当椭圆形越来越接近圆形时,狗的分辨力就越来越困难。最后,当椭圆形的长轴与短轴之比为九比八时(连一般人都难以将它和圆形分辨),狗的分辨力即使再怎么训练也无法改善,而且出现来回踱步、乱咬东西等焦虑不安的症状,最后连原来具有的分辨力也消失了。   笔记:长期处于必须做极细微分辨或判断的情况中,会导致一个人钻入死胡同,最后精神崩溃,而且丧失原有的理智与判断力。     037.各有长短   夜莺悦耳的歌声,曾受到诗人济慈的赞美,但如果看到夜莺,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它一点也不美。一般说来,能发出悦耳歌声的鸟类,其羽毛多半是素朴的,且多半栖身茂林树丛;而生态环境使视觉讯号并不重要,所以它们改以悦耳动听的鸣叫声来吸引异性。布谷鸟、柬鸟、夜莺等就属于这种鸟类。反之,生活在空旷场所的鸟类,譬如孔雀、雉鸡、鹦鹉等,则多半是以鲜艳羽毛吸引异性。也许是为了表示造物主的无私,这种鸟的鸣叫声通常是急促、单调、刺耳难听。   笔记:丑女的身材一般都很好,而漂亮的女人身材并不一定吸引人。人人都有不同的秉赋,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短处,发挥自己的长处。     038.剥削鸽子   看过这样的故事:一家人养了几只鸽子,经过数年饲养,鸽子繁殖很快,从当初的几只很快成长为数百只满天飞翔的大鸽群。   一双鸽子每次下蛋两颗,孵两周左右小鸽子便出来,再三周至一个月,小鸽子学会了飞便离家而去。鸽子父母会又再下蛋两颗,因此不到个半月便又有一双小鸽子离巢成家。   鸽口暴涨,使养鸽者难以负担,更弄污邻居衣物,把邻居的花草啄烂。   这家人决定控制鸽子的数量,宰食乳鸽。乳鸽十分肥美,大家都赞不绝口。但鸽子群实在太大,鸽子繁殖能力太强,加上其他鸽群的鸽子不断加入,家里总不能每顿饭都吃鸽子,因此,鸽子数便难以控制。   最后惟有吃鸽子蛋。   当家的男人捉走刚学飞的乳鸽子去宰杀,乳鸽子父母不知不觉没啥反应。但当家的男人拿走鸽子蛋不让它们孵,拿了两三次,鸽子父母便十分不满意了。它们不在窝巢里下蛋,故意在外面下蛋把蛋摔破。最初这家人以为是意外,但后来差不多每次鸽子都这样做,才意识到这是鸽子父母们鱼死网破式的惨烈抗争。于是,这个当家的男人采取妥协做法,每下蛋两次让鸽子们孵一次,但鸽子们铁了心不干,拿走它们的蛋它们下次便把蛋摔破。   最后当家的男人买了一堆乒乓球,拿走鸽子蛋的时候把两只乒乓球放在窝巢里。鸽子端详乒乓球一会便乖乖坐下来孵蛋。孵了三周没动静鸽子便断定这“蛋”坏了孵不出来,把“蛋”推到窝外。鸽子父母见到“鸽蛋”在地下蹦蹦跳傻了眼,但没有不良反应照常在窝巢里下蛋,当家男人照样用乒乓球把蛋给换了,双方便相安无事。   这是个有趣的故事。   笔记:欺骗的最高境界不单是使被欺骗的人心甘情愿,更要使他们被欺骗了还很快乐很满足,自以为生活得很好。     039.懒惰的鸽子   很多人喜欢养鸽子,鸽粪中的隐球菌让抵抗力弱的人产生致命的脑膜炎的病例报告时有所闻。养鸽人家会不惜花费为鸽子建造美丽的笼舍,但通常不必多久,鸽舍里外全是鸽粪。在鸟类中,鸽子是有名的“懒惰人家”,不会打扫、清除窝巢内的粪便等废物,任凭粪便在巢内堆积如山,也安之若素,有时候甚至还吃自己的粪便。在被人类饲养后,“打扫房间”由主人代劳,它们变得更加养尊处优,整天舒展亮丽的羽毛在空中翱翔;落地嬉游,忘记了脏乱不堪的“家”舍。   笔记:自己打扮得干净漂亮的人,并不表示她的家也能拾掇得干净清爽,漂亮与懒惰常是一体的两面。例如,街上的美丽大姑娘说不定是超级大懒婆;看似寒酸的清官,多是家贪巨款的污官。     040.天生的奴隶   蚂蚁像人类一样过着高度分工的群居生活,但不同的蚁群也会彼此攻击。其中最特殊的是一种具有大颚的武士蚁群,它们会成群结队地攻击丝光褐蚁的巢,以其大颚咬死丝光褐蚁,然后将丝光褐蚁的蛹带回自己的住处。蛹孵出来后,误以为这是自己的巢,而终生为征服者卖命,不但要出去收集食物,而且还要亲自喂食主人(因武士蚁的颚太大,无法自己摄食),成了悲惨的“奴隶”。当巢中的丝光褐蚁数目不足时,武士蚁又会去进攻丝光褐蚁的巢,添补“奴隶”。   笔记:在人类的某些时刻,只要是有组织的社会,就会出现有组织的层层剥削。人类社会里也因此有某些人群、种族、阶级,直接、间接被迫沦为“奴隶”的悲惨命运。令人惊讶的是,蚂蚁居然也有这种可怕的智慧。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9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眼就看到:
001.披着羊皮的羊
我和“羊”有太多的联系了。属相是“羊”;星座是半鱼半“羊”;连名字也有个偏旁有“羊”。我原以为“羊”很完美,没想到它也有私心。--------。 我看了这段不竟想起,儿时奶奶养了不少鸡。两个鸡妈妈同时各孵出一群小鸡,我们看不出谁是谁的孩子,可鸡妈妈分得可清楚了。不是它的孩子它们都不准在它身边啄食,不准它们入它的笼。有时我们看到鸡妈妈欺负别的小鸡。我们愤愤不平(凭什么我们撒的米粒不准别人家的孩子吃)为了惩罚这小气的 鸡妈妈。就把在它身边琢食的它的孩子抱走。它急得找我们拼命。我们赶紧放了它的小鸡。但看到它着急的样子好开心。
笔记:要爱别人的子女如同自己的子女并不容易
确实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9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041.母熊的方式   孩子长大了,总要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有不少子鸟或子兽都难以割舍它们的母亲,但此时不少母鸟或母兽会以粗暴的举止让她的子女识趣地离开。会爬树的黑熊则以一种令人感伤的方式来演出这场母子离别的场景。小熊和母熊是形影不离的,当母子在路上遇见敌人时,母熊会将小熊赶到树上去,而单独对付敌人,等状况解除后,再叫听话的小熊下来。当离别的时刻到来时,行走于路上的母熊也会一如往常看到敌人般将小熊驱赶到树上,而她自己却默默地离开。等到听话的小熊因等候过久,自己从树上下来时,却已不见母亲的踪影,自立的生涯正式开始,求生的本领跟着启动。   笔记:人世间,在母亲离弃子女的悲情舞台上,也经常看到小孩忘情地吃着、玩着母亲带回的点心及玩具,但见母亲含泪悄悄地离开的剧情,遗弃的多是毫无谋生能力、嗷嗷待哺的幼儿!此一时,人母不如熊母。   042.生存保护色   适应色亦称保护色,能随季节或环境而改变体色的动物,较具生存优势。生活于北极的岩雷鸟,在夏天时,其羽毛呈褐色,很难和岩石及地衣辨别;秋天时,羽毛换成灰色;到冬天时,则变成白色,与周围的皑皑白雪浑成一体。雨蛙在绿叶间时,身体呈绿色,但一跳到落叶枯枝间,身体就开始变成灰褐色。而墨鱼遨游于白砂海底时,身体呈白色,但一游到海底呈黑色的地方它的身体就变成黑色;更妙的是,如果黑色的海底有白色的物体,则墨鱼会换上一身黑白夹杂的颜色。   笔记:有些中国人普遍缺乏诚信,今天你得势跟你,明天你失势便抛你而去。在人类历史上,有人今天属执政党,但明天一跳到别的阵营,就变成了反对党。这种“思想适应”,这种见风使舵,这种趋炎附势,莫非也是一种“生存优势”?   043.执着的信天翁   信天翁这种海鸟,具有飞越任何海洋及在任何海域猎食的能力。它们可以遨游四海,但却只到固定的地方交配繁殖。太平洋中的中途岛是莱桑信天翁及黑脚信天翁传统的繁殖地点,在中途岛成为美国的军事基地后,来此筑巢的信天翁常成为飞机升空及着陆的障碍,因此美军运用各种手段来阻扰信天翁的光临,但都没有成功,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信天翁在烟幕弹的浓烟中重临该岛。信天翁似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这里是族群的会集之地,如果有一两只飞到别的岛去栖息,它们“个人”也许可以过得很好,但却失去了交配与育种的机会,这是它们无法接受的。   笔记:盲目地驱散一个传统的族群是逼迫他们走上灭绝之路,为他们集体安排另一个生息聚集之所才是上策。公元630年,李世民安抚突厥之决策,置长远治本之道,比老美对印第安人要强多了。   个人是无法离开族群而生活的,鲁滨逊生存下来需要难以想象的毅力。   044.鹰的视觉   鸟类在空中飞行,除了要有相当完善的导航设备外,还要有特别敏锐的视觉,以利于在高速飞行时,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并正确估计着陆扑杀的距离。就拿鹰来说吧,其视力的敏锐度约为人眼的八倍,可以从数百尺的高空看到地面上的老鼠。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们视觉暂留的时间非常短,即人眼视觉暂留的时间约为二十四分之一秒,而鹰眼则为二百分之一秒。因此一秒钟放映二十四张照片的电影,被人眼看成连续的动作,若给老鹰看,就成呆滞、沉闷的幻灯片了。   笔记:生活步伐快速的现代人,每件事情在他们的心中“暂留”的时间也相对地“短”,尤其是友情与爱情,见利忘义,翻脸无情,行同陌路。   045.友爱的麝香牛   结群而居的麝香牛,是一种很有同伴友爱的生物。如果有一只同伴受伤,则在它还活着时,其他麝香牛都会留下来陪伴,不忍弃它而去。在荒野里,这原是对付它们主要的天敌——野狼最好的方法,因为只要不落单,野狼就很难得逞。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同伴友爱因有利于族群的生存而受到了强化。但在人类出现后,它却成了让麝香牛趋于绝灭的一个可悲因素。当人类射伤了一只麝香牛后,其他牛群不仅不会逃跑各寻生路,反而留在受伤同伴的身边,结果整群麝香牛都成了被猎杀的目标。   笔记:同伴间的肝胆相照,却成了集体死亡的陷阱,实在是残酷的嘲讽,但似乎只有人类的聪明,才会做出这种缺德的事来。都说团结力量大,但面临绝对强悍的敌人时,团结只能造成更大面积的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0 05:39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