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67|回复: 7

《钢琴教师》La Pianiste——一份病理学的病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27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2271503297717.jpg 片名:La Pianiste/The Piano Teacher 译名:钢琴教师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 主演:安妮·吉拉多特Annie Girardot    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    贝诺特·马吉梅尔Benoit Magimel 类型:剧情 片长:130分钟 国家:奥地利/法国 首映日期:2001年5月14日戛纳电影节 获奖情况:获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最佳男女主角三项大奖 -------------------------------------------------------------------------------- 剧情简介:   年届四十的女钢琴教师艾丽卡在维也纳音乐学校任教,她与专横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这个封闭保守、几乎与世隔绝的残缺家庭中,没有男人的位置。艾丽卡感到压抑苦闷,这种畸形的环境导致了她不得不依靠偷窥和自我虐待来发泄性欲望。她的人生因为一个学生的引诱而改变了…… 幕后: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早年曾在维也纳学习过哲学、心理学和戏剧。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他后来的电影生涯影响很大。他创作了一系列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其中包括根据卡夫卡同名小说改编的《城堡》。他的其他的作品基本都可以算是心理分析剧。去年他凭借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未知密码》(Code Unknown)入选戛纳电影节。   影片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Elfriede Jelinek的小说改编,对于她的女主角,原作者曾经说过:“她那遭受压制的性欲在偷窥中得到发泄,她只是一个不能正常享受生命和欲望的女人。甚至连偷窥也是男人的特权:女人总是只能成为被看的对象,从来就不是主动观看的人。”当问及为什么选择这部十年前问世的小说时,哈内克回答:“首先因为有人向我推荐了它。其次,因为这部作品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包含着极其丰富复杂的社会思辨和批判意识,已经超出了私人关系范畴。它能够引起如此多的联想,已绝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第三,因为这里有三个很有趣的人物。”影片大胆而疯狂的性描写无疑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是法国著名女演员,而贝诺特·马吉梅尔则曾与朱丽叶·比诺什共同主演《世纪孤儿》(Les Enfants du siècle)。   影片看上去与曾得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瑞典电影《教室别恋》有些相似。只是那部是从少年的青春冲动的角度出发,而后者则侧重于表现女性的生命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 乔恩   平等地看待每一种性倾向、性行为模式的话,你会觉得女教师艾莉卡不过是在性的问题上稍稍与众不同而已。用了比手淫更离经叛道的种种办法,她独自解决自己的性欲;她扮演传统上由男人担任的主导角色,凭借身份和心理上的优势,她一边手淫男学生,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毫不掩饰她的霸权;她对两性关系充满虐恋幻想。   相反,华德是一个性行为中规中矩的“好男孩”,讲原则,明是非。因为女老师对他的阴茎的不敬(被手淫到快受不了的时候放鸽子,口交时恶心呕吐),因为被要求在“变态的”虐恋游戏中扮演暴徒,因为没有得到“正常的”满足而几乎在老师家楼下手淫,华德恼火到大打出手,并以经典的“传教士体式”报复艾莉卡。这个场景是按照极端女权主义者的理论设计出来的:艾莉卡流着鼻血,被华德强行插入。为了给华德一点颜色,第二天艾莉卡带了一把刀去音乐会。   两性之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不知道这是男女关系的真实写照,还是借性政治的话语讲色情故事。   导演从两方面解释艾莉卡性嗜好的根源:一方面,长期陪伴母亲生活(睡在一张床上),没有男友,没有隐私(连她学生的情况母亲也了若指掌),母亲的控制(撕她的衣服,监视她的生活,回家迟点就盘问,对到家里拜访的男人充满敌意——这大概是因为母亲在心理上和物质生活上完全依靠女儿而造成的自私专横),以及母亲本人多年没有性生活等等。   另一方面,艾莉卡大概相信疯狂与天才和艺术距离最近。她初遇华德,跟他谈自己心仪的舒曼,评论其C大调幻想曲是疯狂边缘的产物,并坦言父亲死于精神病院,自己也对濒临崩溃的精神状态了如指掌,给华德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一上来就以弹舒伯特曲意迎合她的喜好。对于艾莉卡这种酷爱“极限体验”(如用刀片割伤自己的阴部,贴着窗玻璃偷窥露天电影院在汽车中做爱的男女以至于自己忍不住小便,冒着随时被人发现的风险在厕所里手淫自己的学生,在运动员更衣室隔壁为华德口交)的非常女人,华德的迎合其实是叶公好龙,他哪里有艾莉卡从个人生活体验来的那种对艺术中非理性精神的了解和认同。   《钢琴教师》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好像是给性政治史留一个快照。艾莉卡和华德,由于无法调和的性倾向,两人连做爱都难以进行,一方的快乐竟是对另一方的羞辱和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看完,就一个字: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7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晕,别老谈这部电影的性取向啊,电影中有不少优美的古典音乐呢,尤其是女主角对演奏舒伯特作品的心得,很有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7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舒伯特无疑是电影《钢琴教师》中的一个重要隐喻。电影中的艾莉卡被塑造成擅长舒伯特的大家。舒伯特的《冬之旅》组歌,更是映衬整部电影的重要音乐。华特欲追随艾莉卡学习舒伯特的音樂,但却一再被艾莉卡回绝。 “別让我睡着,在这入寐的時候。我的梦已经结束,在熟睡的人群中何求?”1827年,舒伯特在贫病交迫、自觉不久人世之际,创作了《冬之旅》組歌。其中所含的绝望与孤独,有几人能真正了解?舒曼无疑是懂的。生前默默无闻的舒伯特,死后之所以得享盛名,完全是因為舒曼大力宣扬之故。然而,了解舒伯特的舒曼,最后却是发狂而死。艾莉卡曾提到,舒曼晚年,在他完全发疯前的一瞬,他恢复了正常,但那一刻,他却因为明白自己正在丧失自我,因而痛苦无比。在母亲的全面监控与循规蹈矩的古典音乐界生存的艾莉卡,对自我丧失的痛苦,只怕比任何人都了解吧!也因而,无法掌握自我的艾莉卡,即使欣逢爱情的到來,仍依旧得不到救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5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以上的评论,我居然想重看一遍那部影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6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叶真是棒啊 舒曼晚年,在他完全发疯前的一瞬,他恢复了正常,但那一刻,他却因为明白自己正在丧失自我,因而痛苦无比。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感同身受 天哪 如果我再次失去自我 我就去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发表于 2005-5-24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读这本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0 15:01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