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71|回复: 0

【原创】与“书圣”的时空对话——对文化遗产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5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站在《淳化阁帖》这部集中华书法之最精髓的“法帖”面前,整个人不禁变得渺小起来。在历代名家的一笔一势中,流露出的巍然磅礴之气,仿佛穿越了时空奔涌而来,眼前的字体,俨然变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在这看似不经意的“一撇,一捺”中,饱含了中国文化的千年风骨。 驳船穿梭于“流美奇丽”的元之曲,“委婉悱恻”的宋之词,“浪漫雄扩”的唐之诗,来到了被誉为“倜傥风流,睥睨千古”的晋之书。冥冥中,一位“英姿飒爽”的圣人,赶着一群憨态可掬的仙鹅,畅游于“曲水流觞”的兰亭湖畔。 反复品味着清代任颐的这副《羲之换鹅图》,佩服逸少的那种“平和洒脱”的超然心境,洋洋洒洒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换来的何只是肥白可爱的仙鹅,更是一种文人不可多得的傲然,洒脱,与可爱。羲之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这种气韵,正是他百世流芳的作品的源泉,正是“书圣”之所以为书圣,而后人永远也无法临摹的独特神韵。 站的久了,身上不免也沾染上了这些许神韵,于是借来太白的仙骨,凭借少年的轻狂,我也得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飘然于浮云之上。“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兰亭”。 寻小径入兰亭,两侧“古木参天”,“美竹奇石”环绕其间。目力所及,我仿佛看到了东晋的名人贤士们,饮酒听泉,吟诗作赋,悠然澄思于天地之间。逸少“采天地之灵气”,奋笔疾书那“千古流芳”的《兰亭集序》。书毕,众人相视而笑,不亦乐乎。 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无论是康熙的手书,还是乾隆的诗赋,无不充满着中国文化人对一代书圣的崇敬之情。不经意间,兰亭竟成了中国文化的聚焦点,一股莫名的向心力,拉扯着这些中国历代文化人,任凭这兰亭的池水洗礼,洗去官场的污浊,洗去身心的疲惫,洗出一个神圣的文化人格!正是这种莫名的向心力,使无数文化良知得以觉醒,得以高尚。正是这种神圣的向心力,中国的文化瑰宝才得以熬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中国的文化人格,才得以巍然挺立于文化大革命的“断壁颓垣”。 喜欢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右军书扇图轴》。画中的王羲之须发飘然,气宇轩昂。神笔一挥间,整个中国文化为之震撼。逸少偶书竹扇贵,这把千年的竹扇,代表的不仅仅是王羲之的傲然洒脱,更是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文人风骨。 明末的书法巨匠王铎的话说得好,“风雨发作于行间,鬼神役使其指臂”。这是书法的真谛,更是书法背后所留给我们的更深入的思考。文化,作为一个千古不灭的话题,伴随着一件件“惊世骇俗”的文化精品,纷至沓来。诚然,《淳化阁帖》值得我们学习与研究,甚至为之疯狂。可是,我们是否也曾注意到作为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的“人”的重要作用了呢?在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回归到一种更为本质的品格中去?一种“精神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人性使作品散发光辉”,这是古今中外伟大艺术家们的共鸣。我希望这种共鸣能够随着文化遗产的传承而深入到每一个文化良知的骨髓,每一个芸芸众生的血液中去。我想,羲之在字里行间所要传达的,正是这层意思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5 15:05:1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8 04:05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