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苦难,浮现在我眼前的竟然是坐落在柬埔寨的那一抹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微笑——“高棉的微笑”,一个丝毫不逊色于蒙娜丽莎的“慈祥、静穆、圣洁、端庄”的魔幻般的微笑,他从容的面对着一个饱经苦难的国度,用微笑拂去历史的沧桑,也用微笑迎来了一个国家焕然一新的开始。
为什么竟然是“微笑”?承重的苦难在我眼中竟然幻化作了一个异国他乡的微笑,不断的撩拨着我的心弦,令我久久不能释怀。柬埔寨,你为何不哭泣?遥远的吴哥文化,你缘何不扼腕?你应该叹息,你有权哭泣,因为历史对你太不公平,战争的枷锁牢牢的束缚了你的臂膀,令原本涅槃的凤凰,成了远年的绝响。
冥冥中,耳边回响起了坎伯的一句话:“我们无法矫治这个苦难的社会,但我们可以选择快乐的活着”。快乐的活着,难道就是用微笑面对“战争、贫穷、与饥饿”?快乐的活着,难道就是淡然的承受“生命之不可承受之重”?快乐的活着,难道真的是反抗苦难的最高境界?我陷入了沉思。
叔本华说,“摩耶”的面纱一除下,人便承担起全世界的苦难。他将苦难的起因归咎于意志的强烈。在这一点上,他和坎伯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无力面对苦难,那就背对它,找寻另一番“海阔天空”。“高棉的微笑”何尝不是面对苦难所找到的另一番“天空”?二十多年的战争,是任何一块“文明的碎片”都无法承受的灾难,更何况是脆弱的吴哥。文明一旦遇上野蛮,反抗似乎变得毫无意义,于是无奈的微笑便成了最凄美的选择。
由此联想到中国的隐逸文化,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正是对苦难与微笑的另一番精辟诠释。面对苦难的战争,感性的思维成全了笔端的倾诉,文明躲进了丛林深处,幻化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
面对苦难的微笑并不是懦弱的,更不是消极的,而是对苦难的另一番深刻的诠释:我们能熬过苦难,但决不赞美苦难;我们选择微笑,但绝不意味着我们畏惧苦难。当苦难最终被微笑所征服的时候,文明将会带着它最灿烂的笑容去迎接新的光明!
诚然,人类还远远没有学会坦然的微笑,面对苦难更多的是殊死搏斗后的伤痕累累。这边打响了巴勒斯坦的“圣战”,那边爆发了以色列的“复仇”,然而一次又一次倒在血泊之中的却是无辜的孩子。每当人类欲证明自己强烈意志而付诸战争之时,倒下的往往是最脆弱的文明和最无辜的孩子。而带着仇恨长大的孩子们,又如何能够坦然的面对,从容的微笑?
我常常会想,成千上万的游人缘何会甘愿倾倒在“高棉的微笑”那张安详的面容之下?难到真的只是为了窥探那一抹浸透了苦难的微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2 14:24:11编辑过]
|